成绩0中国矿业大学应用数学文献研读报告题目影响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改善的因素分析姓名李##学号00000000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08-4班2影响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改善的因素分析一、我国农业与农村形势及现状1、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近期,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粮食生产以及主要农产品稳定生产受阻,供求基本平衡,大豆、棉花、糖料等部分品种产需缺口增大;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部分品种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气候异常变化、通胀预期增强、成本上升拉动以及国际价格传导、游资炒作等因素相互叠加,农产品市场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剩余现象非常显著。仅仅依靠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来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已经越来越大,并且在内部正效应趋小的同时,外部付效应正在呈增大趋势。同时,我国的城镇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极为有限,90年代初期起逐年趋紧的“民工潮”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与这两种现象不同的是,一些发达地区近几年来依靠市场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及其具有高附加值特征的关联产业群,在局部地区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在现象上与托达罗的理论不谋而合。因而,我们认为,在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和产权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着眼点应在农业内部。3、农民增收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农民增收困难,既有经济规律影响,又有体制因素制约。首先,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极可能再现;其次,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和收入弹性下降决定农业收入增长的难度上升;再其次,农民工资性收入很不稳定;最后,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4、农民消费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的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但消费规模还是偏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消费层次仍然偏低,农村消费倾向还在下降。5、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多种功能。在我国,农村土地有生产和保障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的情况下,土地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凸显。但保障功能的发挥并非是无代价的,最主要的代价之一就是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功能与保障功能既有一致性又有冲突性。一方面,生产功能是保障功能的前提,生产功能越强,保3障功能也越强;另一方面,外出农民不愿让渡土地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土地配置效率。土地保障功能是农民在社会保障缺位状态下进行自我保障的一种理性反应。6、乡镇企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乡镇企业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三就地”限制,强调“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后来,逐步放开了对乡镇企业的产业限制,并大力扶持其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现今我国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公司+农户”形式现已成为普遍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龙头企业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发展模式的转变虽拓展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启示我们,乡镇企业发展要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内看;既要向城里看,也要向乡下看。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蕴含着乡镇企业发展的巨大市场机会,创新发展模式是乡镇企业克服困难并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机遇。7、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而且与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作用更为重大。因此,应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放在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更加突出位置。同时,还要建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8、农民素质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除此之外,从经营管理方面农民的意识形态农民法制观念的淡薄,也将制约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农民需要为了自己独立的经济活动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但是,总体来看,农民法制观念较差,致使绝大部分农民不学法,不用法,甚至不守法,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也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农民环境意识淡漠,将严重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越是落后的农村,环境意识越淡漠。现阶段,很多发展非常落后的地区为了招商引资、为了引进一些高利润的企业不惜以农村纯净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很多化工厂、垃圾掩埋基地都进入了农村,使得农村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农民开始吃不上干净水、呼吸不上新鲜的空气。9、农村金融制度在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趋势不断扩充着农业的内涵,农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呈不断扩张的态势,农村金融制度安排逐渐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注重科技投入、支柱产业投入、基础设施投入、大型龙头企业投入等。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资金投入还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农村资金规模不适应农业集约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也表现出对农业的贷款力度不强的现象。410、基层政府职能执行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乡镇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着管理内容的改变;管理要求的提高和管理层次的不同,影响了乡镇职能的发挥,基层政府在职能的行使上仍然存在以下函待解决的问题,即职责不清,财力不足,素质偏低,手段不力,形式主义。亟待建立一个良好的充满活力的基层政府工作运行机制。二、农业与农村稳定发展的思路1、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要实现这一调控目标,就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对于今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至关重要。(1)充分认识确保农产品供给对稳定通胀预期的重要意义: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是当前管理通胀预期的关键,农产品价格调控,决不能简单地打压农产品价格,而要在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和降低流通成本上下功夫,努力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上,防止大起大落。(2)准确把握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及走势:农产品价格上涨,从长期看是由于需求刚性增长、供求关系变化的基本面决定的,但短期内价格的急剧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输入型通胀因素,国际市场的拉动,成本推动,流动性宽松,流通秩序混乱、农民售粮行为改变都是很重要的因素。(3)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和市场调控:要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快粮食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和调动主产区广大农民、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抓好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要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和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油料、糖料和木本粮油生产,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和价格管理,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规范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制定粮食经营者最高库存量标准,规范企业收购行为。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市场调控预案。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民及时售粮。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规则,清理整顿电子交易市场,遏制过度投机。组织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打击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恶意炒作、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2、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增加农民外出转移务工收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加快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5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支持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激发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活力,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山区、牧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3、在农民增收问题上,需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深刻认识政府行为调整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通过提高直接收入补贴和间接利益补偿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放活”上还有许多文章可做,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对农民增收非常有利,深化改革的空间也很大;三是农民增收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扩内需、促增长,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继续加大,都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4、促进农民消费要做到保障农民增收,要保障农产品和农资价格稳定;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拓展农村消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5、土地制度规定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归属问题,它制约着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对农业的增长与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选择与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可以使外部经济内在化,并利于发展规模经济,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及方式转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判断一种土地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最终只能由农民在这种制度下的行为反映做出检验。当前,正在进行的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工作,将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第四次变迁,通过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有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6、以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切入点,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保障、帮扶企业解困、优化政府服务,重点支持成长型、配套型、科技型及农业龙头型中小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对务工农民的技术培训,着力培育一批中高级技工,提高务工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鼓励返乡创业,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7、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做到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集中力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抓好重点设施建设,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择优扶持,提高设施建设的积极性。8、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民的积极性的相互配合,只有农民自己积极对待对自身的教育问题了才能够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能够稳定农民生活,还可以逐步增加单个农民的经济收入、降低其风险。增加了6农民对生活、生产的信心,增强了农民的组织观念,这也就给强化农民各方面的教育做好了铺垫。农民有了组织、集体观念,也就有了对组织、集体的信任感和责任感,在这一基础上农民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和思想教育,这不仅会提高单个农民的素质,还可以提高农民组织的整体水平、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合作社更加强大、对农民的保护作用更好。9、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抓紧制定《农业信贷法》和《农村社区再投资法》,明确和强化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加大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比例和增长幅度。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