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导学案六国论第一课时编写: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本文利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特点。3.领略借故论今的写作特点。重难点学习本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学法讨论法,诵读法【课前预习案】一、知识超市(一)背景介绍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二、文学知识回顾《六国论》的作者是,字,号,是之一,他的儿子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二)字词积累赂()秦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小则获邑()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无厌()草芥()下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悲夫()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苟()以天下之大【课堂探究案】一、研读第一段1、重点词语非兵.不利弊.得赂秦盖.失强援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古:今:有害;没有好处。3、词类活用不能独完.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二、研读第二段1、重要词语小则.获邑与.战胜而.得者固.不在战矣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此言得.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古今异义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思厥先祖父..古:今:父亲的父亲3、词类活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句式举以予人()5、翻译句子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译: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5、问题探究1.第一段中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3.本段是对第一段中的哪句话进行论述的?4.作者用“秦以攻取之外所得”和“战胜所得”相比较,“诸侯赂秦所亡之地”与“战败而亡之地”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了什么结论?5.诸侯贿赂秦国的目的是什么,而结果又如何?6.作者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诸侯贿赂秦国得到的最终结果将只有两个字,即:。第二课时·研读三~五段一、研读第三段1、重要词语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始.速祸焉始.有远略至丹以.荆卿为.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洎.牧以.谗诛诚.不得已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2、古今异义、可谓智力..孤危古:今: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刺客不行..古:今:不可以;没用,不会有用或有效。后秦击赵者再.古:今:表示又一次。3、词类活用义.不赂秦李牧连却.之4、句式斯用兵之效也()赵尝五战于秦()洎牧以谗诛()5、翻译句子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译: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二、研读第四、五段1、重要词语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古今异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用作讲述的事情,凡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称故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今:表示可能或能够3、词类活用礼.天下之奇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并力西.向4、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其势弱于秦()5、翻译句子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6、问题探究1.本段是对第一段中的哪句话进行论述的?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3.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第四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5.第五段哪句话表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课后巩固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自我检测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藉之以蔽其西()(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以阴助其急()(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