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第三单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9穷人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2、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难点: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课时2板书设计穷人桑娜一家:贫穷、艰难勤劳能干、担心丈夫桑娜:关心西蒙、非做不可忐忑不安、脸色发白渔夫:快去抱来、总能熬过西蒙:盖在、包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写事例、衬托等表达方法课后反思教学环节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出示幻灯片。(渔夫在正下着暴风雨的海面上捕鱼的场景。)2.师:请你说说图上的内容,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要在这么危险的环境下出海捕鱼?师:是啊,这就是沙俄时期渔民悲惨生活的写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了解一下他们的贫困生活和高尚品质。(板书课题:穷人)二、初步感知,理解生词1.自由读文。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边读边画。2.理解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合作学习,交流疑难问题。(1)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词语。(2)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3)快速记住这些词语的读音、字形和意思。(4)选择词语说一句或一段话。三、以读代讲,整体感知1.分段读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组织学生每人读一段,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正音、正字。2.理清顺序。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3.默读课文,概括内容。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他们的生活怎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4.同桌互读课文,然后讨论一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此桑娜忐忑不安。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四、讲读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1自然段。师: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2.了解渔夫一家的生活情况。(1)从“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可以看出什么?(桑娜家境虽然贫困,但她特别开课伊始,先出示渔夫捕鱼的幻灯片,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对渔夫工作的危险性有一定的了解,为下文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作铺垫。此时再引出课题,便能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理解词语这个环节不容忽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5、6年级的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做过多讲解,应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独立掌握字词的音、义、形。教师可适当地测评,以鼓励性原则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次读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每读必有所得,并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从字到词,从段到篇,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脉络。最后回归到全篇,由学生回答出他们的生活非常穷困,教师点明“穷”字,指出本课教学的突破口。教学环节设计意图勤劳能干。)(2)由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师: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心惊肉跳”?请结合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说一说?小结: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能够更明显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学生齐读。3.学习第2自然段。过渡:丈夫还没有回来,桑娜心里会想些什么呢?齐读第2自然段。师:桑娜都想到了哪几方面?小结:同学们,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是朴实而善良的人,生活的穷困没有把他们压垮,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接下来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故事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那令人“心惊肉跳”的暴风雨之夜,感受渔夫和桑娜美好善良的品质吧!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谈话过渡,承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对故事的起因有了了解。那么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生发展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二、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过渡: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看看能不能望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现在,让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二部分。1.邻居西蒙家的家境怎样?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丈夫死了,有两个孩子,家里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病了。)2.桑娜推开西蒙家的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教师指导朗读这段文字。学生分组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有感情。3.师:从“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母爱、亲情。)过渡: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可越是这样,越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当桑娜看到这些的时候她是怎么做的呢?4.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1)引导学生在组内讨论。由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渔夫一家生活的贫苦,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教师的小结起到对讲过内容的总结作用。教学环节设计意图(2)学生回答时把握以下几点:①桑娜的心里很矛盾。②桑娜下定了抚养这两个孩子的决心。③这会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更加贫困。④桑娜是个善良的人。5.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为什么会“忐忑不安”?(1)理解“忐忑不安”。(2)桑娜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她为什么会这样想?(3)从桑娜想的过程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桑娜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段落。6.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三部分。(1)桑娜与丈夫的对话有两次“沉默”,这两次沉默都代表什么意义?(第一次桑娜看到渔夫筋疲力尽的样子,不知该怎样告诉他收养孤儿的事,所以沉默。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丈夫,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一次沉默了。)师:这两次沉默,反映了什么?(反映了桑娜的心地善良。)(2)男生齐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师:“皱起眉”“严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渔夫感到问题很严重。)怎样理解“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的“熬”字?从渔夫的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渔夫为了抚养这两个孩子,准备过更加穷苦的日子。)师:请你用上“宁可……也……”来说一说渔夫和桑娜的高尚品质。过渡: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3)分角色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师:“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强调“在”,语气应重一些)。“桑娜拉开了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我们会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三、回顾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1.快速默读全文。师:请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2.学以致用。请你写一段话,用环境描写、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表达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质。(如果时间不充足,可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四、升华情感,总结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边读边思考中,感受桑娜与渔夫的善良,体会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整个过程,教师以引导为主,问题的设计恰到好处,这一环节是对教学目标的检测。让学生不但体会到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好处,同时学会应用。通过对课文的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题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2、能力目标: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3、情感目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课文对人物的描写,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动画片《狼来了》片段。课型新授课时1板书设计别饿坏了那匹马残疾青年我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课后反思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狼来了》片段。师:同学们,这个动画片大家都不陌生吧?谁能告诉老师,这个动画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过渡: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谎言却是善意的,不但不会伤害别人,而且还会让他人感到幸福和快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感受这种“善意的谎言”。(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把课文读流利,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文中一共几次提到“别饿坏了那匹马”?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自读表现残疾青年美好品质的语句并体会。师:残疾青年是怎样鼓励“我”读书的?当“我”即将丧失读书机会时,他又是怎样做的?青年对“我”说的谎言又能表现出他怎样的品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在大屏幕上出示重点语句。(1)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师:为什么青年先是一愣,然后又对“我”笑呢?“愣”说明了什么?(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师:碧云为什么“茫然”?青年为什么用“命令”的口气对妹妹说话?(3)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师:请找出描写青年动作的词,从这些词中你能看出什么?3.体会青年美好的心灵。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青年为了让“我”心安理得地在他的书摊看书,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谎言中你能体会到残疾青年具有怎样的品质?(善良、喜欢帮助爱学习的人、热心肠。)4.体会“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师:当青年的谎言被“我”无意中发现时,“我”的心情怎样?“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在小组内讨论,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我”,说出真实的想法。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情境的创设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集中起来,因为动画片的诱惑是小学生无法抵抗的。二是通过动画片的内容,让学生说出“谎言”的含义,为引出新课埋下伏笔。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理解,为下文的个性阅读奠定了基础。找出文中共写了几次“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理清层次,梳理了文章脉络。教学环节设计意图5.总结:“那匹马”是青年虚设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虽然只是青年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同学们,相信这个故事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6.齐读课文。四、学习写法,联系运用1.找一找,作者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时,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2.如果把这些描写去掉,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自由交流。3.学以致用。请说一段话,用上一种或几种描写方法。五、布置作业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想一想,选择一件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这个环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放”上,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体会。但一味的“放”会导致学生偏离重点,因而,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个性阅读经验后,教师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收”的教学,把学生的理解集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