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历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单元概述】隋唐时期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最辉煌鼎盛的时期。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建立:______年,北周外戚______建立隋朝,定都______。2.统一全国:________年,隋灭________,南北重归统一。二、大运河的开通1.开通时间:________年,下令开通。2.开通目的: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3.河道路线:全长_____多公里,以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南至__。分为______、______、江南河、______四段。4.历史作用:。第2课“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都城:。2.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的教训。“房谋杜断”;为著名谏臣。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3.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的女皇帝。人称她的统治“,”。第3课“开元盛世”1.开元之治:即位以后,“励精为治”,任用,史称“开元之治”。2.盛世经济的繁荣:(1)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创制新灌溉工具─。(2)手工业方面:越窑、邢窑、(世界工艺的珍品)。(3)商业繁荣:长安城内分为和,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时期,历史上称为“”。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官员选拔主要看_________。2.创立、发展:①隋文帝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增设科,科举制诞生;③唐太宗:扩充规模,增加考试人数。④武则天:开设,增加。⑤唐玄宗:把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3.影响:①;②;③。4.结果:为后世沿用,在我国延续了多年,直到末年才被废除。第5课“和同为一家”民族吐蕃回纥靺鞨南诏与唐关系公主、公主和亲唐玄宗封其首领为唐玄宗封其首领为唐玄宗封其首领为祖先族族族族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1.遣唐使:次数次。2.鉴真东渡:(1)时间:时。(2)概况:第次才成功。3.玄奘西行:(1)时间:初年(唐太宗时)。(2)概况:从长安出发,到达,所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1.高超的建筑水平:①隋朝________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了七百多年。②唐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气势宏伟,富丽堂皇。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朝印制的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光耀千古的诗坛诗人生活时代代表作作品主要特点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1.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①书法: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的书法家是、。其中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②绘画:唐朝的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等;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开后世先河,代表作有。2.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最著名的是坐落在甘肃西部的,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3.盛大欢腾的乐舞: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唐玄宗参与编创的等。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单元概述】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开始到1368年明朝建立,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10世纪初,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______。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__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____力主亲征。年,辽宋议和,史称______________。2.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_______在____大败金军。年,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____至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类别发展成就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制瓷业成为瓷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造船业发达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北宋初年的普通百姓应该穿颜色的衣服,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于。宋代都市中的“瓦子”是,瓦子在宋代城市中盛行,主要是因为。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年,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国建立。2.年,元军占领,南宋灭亡。抗战派大臣继续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他崇高的民族气节。3.元朝建立:年,定国号为元,年定都。就是元世祖。4.元世祖令人开凿河和河,粮船可以从直通到;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粮食运输逐步以为主。5.行省制度:目的:。措施:元世祖在中央设,地方设,简称“行省”。我国的设立,始于。元政府加强对的管辖,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的管辖。6.对外交往:意大利旅行家,在时来华,《》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元朝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1.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发明,比欧洲早年。2.指南针:战国“司南”是最早的指南仪器;时期应用于航海事业;时传入欧洲。3.火药: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4.沈括:北宋杰出的科学家,著有《》。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1.史学: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是一部(体裁)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到的历史。2.宋词:北宋苏轼的代表作有《》。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南宋辛弃疾,把词的风格发扬光大。3.元曲:由和组成。元朝剧作家中最优秀的是,代表作是《》。4.绘画: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当时人称颂他的画属于“”。5.书法: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人称“”。元朝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单元概述】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年初,以应天为南京,建立明朝)为加强君权,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在中央,废除,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成立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为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2.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①建文帝时,下令实行削藩,北平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朱棣称帝,他就是。②明成祖年迁都北京,以加强对北方的控制;为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年——年,明成祖派七下西洋,从出发,最远到达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明政府派到浙江沿海抗倭,组建,取得大捷,荡平浙江倭寇。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第18课君主集权的强化1.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统一了女真各部,年,自立为汗,国号,史称后金。后迁都沈阳,改称。努尔哈赤死后,继承汗位,改女真族为;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2.君主集权的强化①雍正帝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时撤销。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19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1.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隶属省。2.雅克萨之战:帝组织两次自卫反击战,击败了俄军,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正式赐予五世达赖为“”的封号;又赐予班禅为“”的封号,年,清朝开始设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事务,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3.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在的带领下,粉碎沙俄的追击,回归祖国。4.清朝的疆域:西跨:,西北达:,北接,东北至,东临,东南到,南至,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第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1.明清经济的发展: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有。2.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在、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的。典型表现是“”。机户是早期的,机工是早期的。他们之间是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2.“闭关锁国”的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1.雄伟的建筑:①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②明长城东起,西至,全长六千余公里。2.科技巨著:①明朝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②明朝的科学家宋应星编写了一部《》,该书被外国学者称为“”。23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1.小说:作品作者时间特点《》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2.戏剧: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19世纪中期形成了。3.书画:明朝的字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善用泼墨。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