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摘要: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在体制和机制等诸多方面存在不适应。鉴此,提出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为:“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采取有力措施、抓好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领域”。以期为我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县、乡农业推广体系提供参考。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因此亟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一、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机构设置、人员的配备、推广的方式方法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形成了“条块共管,以块为主,按专业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农业推广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条块分割,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脱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分离等体制上的弊端日益突出。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在农技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上,机构林立而力量分散,队伍庞大而人浮于事,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使财政难以负担,从而直接威胁到推广体系的生存与发展。(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从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看,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对上级负责,自上而下运行。考核推广机构工作的主要指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论资排辈、终身制;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在评价体制上形成了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的脱离(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民不能参与对推广机构的评价),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不利于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因此,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适应。(三)推广队伍的结构及方式方法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目前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机构比较普遍的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等问题;在技术推广方式上比较普遍的沿用一般化的号召,工作不到位,难落实,很多地方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技术。(四)推广服务功能与市场经济不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现行的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使用的还是原始的推广手段,无法及时地向农民提供信息,难以向农民传授保证农产品安全的技术,致使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流通受阻,农业的外向度难以扩张。(五)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由于缺乏资金,很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购置或兴建的,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设的县级推广中心,也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够、设施老化、设备过时而服务功能下降。因此,难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由于以上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县、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职能作用被削弱或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国现行的推广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二、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借鉴国内外经验,围绕“转变推广理念、明确职能定位、理顺政事关系”这一关键性问题,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建立起以政府服务为主导,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辅助,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层次并存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发展高效、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1)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2)坚持局部创新与国家推广体系相衔接的原则。(3)坚持与当地生态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4)坚持稳定、灵活、高效相兼顾的原则。三、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与改革措施(一)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是影响目前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切实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下贯通、网络健全,更好地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作用,必须创新机构设置,打破目前依附行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能分工,理顺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县级设立农业综合机构。将县农业、林业、农机、畜牧、水产等职能合并,组建县农业综合服务机构,下设:行政管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执法部门、经营服务等四个部门。四个部门中,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纳入公务员系列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属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各县财政全额拨款,其服务设备及日常服务纳入县财政预算;经营性综合服务部门属事业单位,但采取企业化管理,职工的工资待遇等与经营的绩效挂钩,自收自支。2.按经济区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按经济区建农业推广区域站,实现事、企分离和减员增效。分析造成目前乡镇级推广组织窘况的最根本原因是按行政区划乡乡设站,导致技术力量分散,推广效果不高。改革的重点是冲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打破乡乡设站的格局,结合县农业结构调整,以县内经济发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特色骨干产品和重点小城镇为依托,重新设立农技推广区域站,以增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规模,提高其服务能力。转变原各乡镇站的职能及人员身份,以达到优化队伍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目的。(二)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实行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岗定人。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在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和当地政府领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本单位职工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参与竞争上岗的人员可根据其工作性质职能进行多层次、全面考核评价。再次,创新分配机制。打破分配上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实行绩效挂钩,除基本工资外,其余部分按贡献大小业绩大小适当拉开档次。(三)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领域。首先,要转变观念。将以“技术”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推广”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主的“农业推广”观念,农业推广职责除了技术的传输外,还应肩负起培养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重任。其次,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推广机构自身的行业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搞好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等公益性的服务。再次,改善和提高服务手段,加快现代化手段的应用,重点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后,拓宽服务领域。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元化的需要,农业推广机构必须大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链条。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延伸,由大宗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林、牧、副、渔、种、养、加、运、销等各个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延伸,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延伸。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内外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摘要:农业推广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逐渐壮大,在资金、体系、职能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形成完善体系,为促进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亟待革新。关键词: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业推广,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传播到农民手里,以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基于此,农业推广从上世纪初始建,并逐步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体系构建过程,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推广体系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1世界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农业推广体系(AgriculturalExtensionSystem)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由国家建立农业推广体系和推广工作走向正规化始于上世纪初,其发展壮大则是在二战以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113个国家中200个国家级农业推广机构的调查,1910年以前,全世界仅建立了14个国家级推广机构,占现有国家级推广机构数的7%,且主要在英、美和一些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约建国家级推广机构48个,占现有数的20%左右,主要在一些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二次大战以后,一方面由于已建的推广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援助,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农业推广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便纷纷开始建立推广组织。世界上约150个国家级推广组织(约80%)都建立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目前全世界约有农业推广人员5412万。其中:非洲约519万人,亚太地区约39万人,欧洲115万人,拉丁美洲约313万人,北美约115万人,中东地区约3万人。全球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6大类:(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也部分地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3)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都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5)私人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组建的产品推销部门。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化肥、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6)其他形式。这类推广体系是指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他们以农村青年和妇女为推广对象,向他(她)们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健康保健知识。在以上6类推广体系中,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1%,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1%,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占4%,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私有推广体系占5%,其他类型的推广体系仅占2%。2美国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美国在140年前,以联邦政府向每个州一所大学赠与土地的“土地赠与法案”和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土地赠与大学”为启动,建立了一种以大学以依托,大学与各级政府合作,大学和县推广办为两大主体,集教学、科研、推广、服务、农村教育和成人终身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遍布全美直至每一个基层县,旨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帮助农村青年、农民家庭、农村社区和农业发展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这一体制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1862年的Mor2rill法案、1887年的Hatch法案、1914年的Smith-Lever法案,是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立法事件。与这一立法过程相对应,美国农业推广服务体制从19世纪中叶的理论探讨和立法努力开始,经历了创立“土地赠与大学”和发展教育、设立大学试验基地并开创农业科学研究、建设和完善县推广体系等3个重要发展阶段,于20世纪初基本形成美国今天的农业推广服务制度的雏形:(1)土地赠与制度的支持和启动。(2)以提高教育为先导,特别重视对普通大众和贫穷家庭的教育援助。(3)以大学为中心和依托。美国的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在大学,而且使大学农业推广体系成为国家农业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