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盘水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六盘水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宁波远景规划研究所二○一一年九月总则规划意义:根据《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着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质量,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发展、旅游资源从单纯利用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旅游类型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旅游转变。紧紧围绕“中国凉都”品牌,以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为构架,以宜业宜居、消夏避暑、休闲度假、亚高原体育运动城市为特点,切实推进“中国凉都”品牌旅游产品支撑体系,重点推进北盘江牂牁江旅游区、凉都森林公园、百车河度假休闲旅游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坡上草原旅游区开发;重点打造首钢水钢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推进老鹰山石河景区“三线”遗址建设和六枝煤矿工业旅游开发;大力扶持和发展城郊农家乐,扎实有序推进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目的:●在“十一五”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夯实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对全市旅游业发展布局、产品建设、要素配置、市场开发、行业管理等进行全面指导;●明确“十二•五”全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规划性质:●《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六盘水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的总体部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综合规划。规划范围:六盘水市域,辖六枝、盘县及水城和钟山四个县级行政区。规划原则:六盘水市旅游发展,要本着大思路、把握大资源、开拓大市场的要求,制定大战略;要立足高位,放宽眼界;要以新思路、大手笔、高起点进行规划和开发,强化战略措施;要研究如何通过旅游经济带动国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与城市品位提升。六盘水市旅游的发展,关键要实现六个带动:一是带动脱贫致富;二是带动城镇化建设;三是带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四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五是带动观念更新、生活方式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六是带动生态环境、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具体规划原则如下:2●科学发展观原则:旅游业发展要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并重,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要加强保护,实施有序、可持续开发。●市场导向性原则:通过科学分析我市现实基础市场,潜在的目标市场,确定旅游业产品开发方向和发展时序。●突出特色原则:分析我市具有文化差异的旅游资源禀赋,统筹开发利用,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业做强做大。●与其他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在《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与环保、交通、城建、文体、国土、商贸、农业、水利、林业、民宗等专项规划相衔接。规划依据:●《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六盘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3月)●《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六盘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2005年11月)第一章“十一•五”旅游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全市涉旅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旅游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切实贯彻国务院、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在《贵州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导下,围绕“中国凉都”品牌,突出城市个性,完善服务功能,以节庆活动为载体,以开发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以农业、工业旅游作补充,积极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呈现出稳定、持续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安全、质量、秩序、效益和谐发展的局面。——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十一•五”累计接待游客119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累计49.8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分别实现年均递增17.92%和62.29%。其中,2010年完成接待游客2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旅游可进入性得到初步改善。建成了通往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牂牁江景区、天生桥景区、阿勒河景区、凉都森林公园、盘县四格坡上草原、丹霞山、火铺杜鹃林等景区公路和部分旅游景区(点)游览步道、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对盘县会议会址“九间楼”进行了第一期修缮;启动了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园区麒麟公园、以朵城市公园、凉都森林公园、动物园、儿童乐园等建设;3引资新建了凉都大酒店、时代假日大酒店、凤凰祥林大酒店等一批高中档和经济型酒店;启动了凉都体育中心、三线建设博物馆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旅游规划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日益增强。在《六盘水市旅游发展规划(2004-2020)》的指导下,组织完成了各县(特区、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及修编,有序推进了本市部分景区专项规划的编制,旅游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同时,通过努力把六盘水特色旅游资源分类纳入了《贵州省红色旅游规划》、《贵州省温泉旅游规划》、《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贵州省花季旅游规划》、《贵州省休闲度假发展规划》之中。——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向多元化、复合型延伸,旅游带动就业和扶贫成效初显。沿公路干线(水黄线、镇胜线、两水线)、城镇工矿、核心景区周边,引导培育发展了一批乡村旅游点。形成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六枝特区陇脚月亮河布依生态园、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为龙头,以梭戛生态博物馆社区和民族特色村落为基础的省、市、县乡村旅游示范点49个,乡村旅游业农户(休闲山庄)300余户,验收并授牌43户。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500余人,间接就业人数6000余人。“十一•五”期间乡村旅游已累计接待游客211.53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直接收入673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9619万元,创税432万元,较好地发挥了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和旅游扶贫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良性转换,带动了农村餐饮业、旅店业、种植业、运输业、建筑装修业、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投融资多元化迈出重要的步伐,民资民力为六盘水旅游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成为投资的新亮点。旅游产业投融资体制实现了“政府为主”向“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民营资本介入”投融资多元化的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市已累计完成旅游业投资10.979亿元。其中,非公有制资本7.637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投资的80%。目前,全市旅游星级饭店由2004年的2家发展到12家(4星级2家、3星级4家,2星级6家),纳入旅游行业管理的非星级酒店29家;旅行社发展到21家,旅游集散中心1处,旅游车队1个;休闲健身娱乐服务个体单位172个。——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取得新的进展。在云贵川渝四省大区域旅游合作协议的框架下,积极推进小区域和周边地州市旅游合作。与贵阳市、安顺市、黔西南州、毕节地区和云南昭通市开展了旅游合作洽谈,共同推介旅游线路。其中,与毕节地区签署了共同打造“贵阳——黄果树——六盘水——威宁草海”贵州西部特色旅游线路和共同开发韭菜坪景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并有实质性的推进。我市与重庆市、毕节地区、楚雄州、昆明市、凉山州、泸州市、内江市、攀枝花市、曲靖市、宜宾市、自贡市、昭通市、资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金沙江流域(下域)旅游发展合作宣言》、《金沙江流域(下域)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各地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了《金沙江流域(下域)旅游发展合作协议书》。——围绕“中国凉都”品牌的打造,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提4高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自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举办消夏文化节和其它一些重大的节庆活动,旅游部门以此为载体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参与并配合组委会开展了相关工作。举办了韭菜坪登山节滑翔伞表演、首届旅游商品博览会展销;与贵州电视台合作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共同开展全国性的“野外生存大挑战”竞赛活动,在15个省级电视台播放;配合市委宣传部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夜郎探秘7集专题片;配合贵州电视台千里江河行“乌江”、“北盘江”大型宣传专题片拍摄;完成了国际影星成龙先生在六盘水开展的“龙子心”系列活动;多次组织邀请摄影家采风、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并多次举办了“凉都”旅游风光摄影展,旅游线路设计和美文选拔大赛,旅行商踩线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今日中国》、《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报》、香港《文汇报》、西部开发报等主流媒体和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当代贵州》、《贵州画报》、《贵州旅游时尚》贵州旅游在线、贵州金黔在线等网络和媒体开展宣传促销活动;积极配合省旅游局、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制作宣传画册等宣传资料,在全省发行旅游个性化邮票、明信片;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展销会、推荐会、博览会,有力宣传了“中国凉都”品牌,提高了我市对外知名度。“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一是我市是传统的以工业为主体格局的能源原材料城市,传统发展惯性大,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旅游业作为我市的后续支柱产业地位未能真正确立;二是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接待和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三是未建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更没有能列入省级、国家级旅游拳头产品;四是旅游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五是旅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人才缺乏;六是宣传促销力度小,更缺乏专业促销手段。第二章“十二•五”旅游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十二•五”是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域”的关键时期。六盘水旅游业必须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主战略,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科学分析研究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目标,提出发展措施,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一、发展条件——避暑度假气候优势。2005年8月,经中国气象学会专家组鉴定,六盘水市具有“凉爽、舒适、滋润,紫外线辐射比同类城市小,空气清新适应旅游疗养”的三大气候特点,由此被授予“中国凉都”美誉。随后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自2004年以来,通过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中国凉都”知名度、对外影响力不断提高,旅游形象日益突出,六盘水发展避暑度假旅游具备明显优势。——区位大交通优越,境内小交通改善迅速。六盘水市地处川滇黔桂结合部,是国家5国土资源开发规划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及“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四省立交桥”之称。境内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南北连接,拥有西南较大的铁路编组站——六盘水南站,形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随着十二五期间六盘水支线机场的建设,贵阳至广州、昆明、成都、重庆等一批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的修建,六盘水与上述城市距离缩短,相同时间内客源范围扩大。在“火炉”与“凉都”鲜明的对比下,六盘水将成为沿海发达城市较为理想的山地型避暑休闲度假胜地。此外,黔中水利、北盘江流域等重点水利工程(水域航道)也正在筹建中,交通的改善和优化将极大的促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我市众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可能。——具有品位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点突出,部分资源堪称纷绝品。全市共明确5个旅游资源片区,申报获批国家地质公园1个,即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即玉舍森林公园;申报获批贵州省风景名胜区5个,即盘县古银杏风景名胜区、盘县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盘县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水城南开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厚的、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从北向南,喀斯特地质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工业文明、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装扮着磅礴的乌蒙大地。古夜郎遗风、亚洲第一座苗族民俗生态博物馆、盘县大洞、六枝桃花洞、新民羊圈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丹霞山佛教、以九间楼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三线建设”工业文化等,如一颗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