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政法学院本科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国际关系研究方法专业:国际政治学号:1101408024姓名:赵子哲2011-6-22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综述【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术著作《国外外交学》一书中首次引进“公共外交”概念到2011年杨洁篪外长发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一文,公共外交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梳理对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从公共外交概念、战略目标、特征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概括研究成果,第三部分评析相关研究成果并分析发展趋势。【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研究综述公共外交作为学术概念最先在美国提出,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中国学者介绍到中国,这个学术上的舶来品经历了一个与中国历史实践、自身发展规律和现实条件相结合的过程。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发展,关于中国自身的公共外交理论研究初现形状,并展现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1,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历程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多国历史中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且具有相似的规律和特点。但同时,又因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各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实践路径等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所进行的公共外交是指改革开放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有益经验,根据我国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实践的公共外交行为。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是中国学术界分析中国公共外交实践和借鉴吸收西方公共外交研究成果,从理论体系构建、历史研究、个案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的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构建的尝试;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起步阶段,本阶段主要是介绍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研究美国公共外交状况。2003年中国公共外交理论首次提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王义桅在《公共外交: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一文中首次提出“开展中国的公共外交,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历史智慧,探讨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观念、环境、资源和挑战,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战略体系”,进而从目标、手段、重点和机构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战略体系的内容;王义桅博士发表的另一篇《三个代表与中国公共外交》一文,首次将公共外交纳入中国政治指导思想框架下研究;从2004年到2007年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研究迅速发展,一方面是对公共外交概念、形成条件及作用的理论探索,重要成果有唐小松所作《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外交学院外交学系讲师高飞所作《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讲师赵可金《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影响》等;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公共外交系统理论构建的尝试,代表作有、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和《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外交学院博士王俊《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优秀硕士论文《公共外交:理论、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公共外交析论》、《试论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公共外交理念对地方政府对外宣传的启示一以成都外宣为例》;从2008年开始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开始与个案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和汶川大地震中对外传播手法运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紧密结合起来。公共外交理论研究与公共外交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案例分析代表成果有《公共外交与灾难治理---汶川震灾治理启示》、《中国公共外交项目运作分析——以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为例》、《体育外交---公共外交的“草根战略”》、《上海世博会—中国公共外交的大舞台》、《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实践评估》、《世博会与我国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构建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作有优秀硕士论文《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与中国特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俞新天《构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思考》、外交部长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我国公共外交的特点、角色与发展—基于胡锦涛2011年初访美活动的分析》。另外就是公共外交领军人物赵启正所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此书搭建了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具体实践和战略方面研究的基本框架。2,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成果概览在中国学术界二十年的公共外交研究历程中,针对自身发展规律、现实条件和国际化途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兼备新兴大国共性的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已初现形状,本文从中国公共外交历史背景、概念界定、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四方面总结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现状:2.1,中国公共外交历史背景每个国家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中国学者很注意研究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背景,优秀硕士论文《中国公共外交析论》中将中国公共外交历史分为改革开放前的起步、发展和动荡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逐步成熟阶段。起步阶段指从1931年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对外传播分散、不连续、主要以抗战和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为目标;发展和动荡阶段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这一阶段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大为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对外传播格局,意识形态宣传色彩越来越浓厚,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留下意识形态的深刻烙印;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外交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不仅在传媒技术和传播能力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外传播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文章指出,自1997年起对外宣传机构和部门纷纷改名,改“宣传部”(Propaganda)为“公关部”(PublicRelations)或“信息新闻情报部”(Information)或“联络交流、流通部”(Communication),把对外宣传改为对外传播。这代表了一种思想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吴白乙在《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一文中精辟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产生的独特的历史条件。他说,新中国外交从一开始就受制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新中国有限的公共外交活动在发生地域上表现为国内多于国外,社会主义阵营内多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多于西方国家;在形式上表现为双边大于多边;在对象上则是精英群体多于普通民众。2.2,中国公共外交概念界定到目前为止,关于公共外交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对公共外交的理解存在差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国家属性和国际环境不同,公共外交的范畴和重点总是不同的。对于中国来讲,无论是公共外交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形成一个权威的、科学的公共外交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也已经做到了。在学者们对国外公共外交概念和中国实际情况分析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提出的公共外交概念得到了中国学界的广泛认同,此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多沿用这一概念。赵启正被日本学者誉为现代公共外交理论框架、具体实践和战略方面的有名权威,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中心人物。1他在《中国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台》这篇文章中已对中国的公共外交概念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在最新著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诠释,这是现今中国学界最完整、最权威和最为广泛引用和认可的概念。“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并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间,广大公众是基础。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简明经典的图示,清晰展现了公共外交的范畴及其与政府外交的关系:A国B国政府政府公众公众1(日)金子将使.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政府外交公共外交沟通沟通公共外交上述图示表明:“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里的“公众”既包括非政府部门的机构和组织,如媒体、大学、研究所、智囊机构、各种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2也涵盖了各方面的精英人物(如社会活动家、学者、宗教领袖、演艺界人士等)和广大公众。3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即在致力于引导外国公众正确认识中国的同时,努力使国内公众更加全面了解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42.3,中国公共外交指导思想早在2003年,王义桅《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一文就有意识地公共外交研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框架中,他指出“三个代表中的重要一条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外交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的驻外机构首先要保护好每一个中国公民、侨民在海外的民间利益;其次,外交要为打造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本国公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赢得国际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民心。”吴白乙《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中指出中国公共外交应具有先进的思想特色,因为中国60多年沉淀下来了一组值得系统阐述和光大的先进外交理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谐共处观,“合作共赢”、“予取平衡”的包容发展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互利互让”,“协商解决”的矛盾处理观,“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关系观,“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的小国观等均属此列;杨洁篪外长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中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中国公共外交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条就是“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指导思想。”2.4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目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威胁论开始大肆其道,各种妖魔化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国就是从这时开始重视公共外交的,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就是为了说明自己,帮助各国公众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到今天这仍是主要任务。所以吴白乙学者在《构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与同时期的发展中大国也不尽相同。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首先就是扭转局面,帮助各国公众理解中国的现实状况、内外政策和未来趋向。长远来看,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是促使国际公众相信,接受和支持中国的和平崛起,减少和消除对“中国富强必霸”的担心和恐惧。从更深层来看,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是让各国公众拨开“妖魔化”中国的迷雾,相信能与中国合作共赢,而且能与中国人民心灵相通,共同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赵启正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对内、对外政策等等。杨洁篪外长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标,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旨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外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同时,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了解与信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2.5,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研究2各种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被称为“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据《2010年民政工作报告(摘要)》,截至2010年9月,中国目前已有43.5万多个登记注册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其中既有学会、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也有民办非企业单位。3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5-6页.4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J].中国外交,2011.4.肖震华的《公共外交与灾难治理---汶川震灾治理启示》一文指出汶川震灾治理中公共外交有几大新亮点,包括推行信息公开,提高了公共外交的实效;倡导以人为本,创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政府反应迅速,提升政府公共外交形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