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关键词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物价农产品价格引言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对物价的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供给与物价不是简单的同向关系,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1论货币供给(moneysupply)货币供给亦称货币供应。即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即它是一个时点的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定时期的变量。货币供给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它由流通中的纸币、铸币和活期存款构成,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货币供给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和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还包括储蓄债券、大额存款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动资产。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因为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商品价格、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供给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起的。一般来说,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它发行的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它只是将现金变为活期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着货币供给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供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货币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对货币供给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货币供给从定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民间所持有的现金加上可以开支票的存款,通常这类定义范围的货币供给称为M1;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M1加上定期储蓄存款,即常见的M2。2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在商品货币经济中,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问题,由图一可见,社会总供求可归结到货币供求之上。显然,当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基本一致时,即所谓货币均衡状态,标志社会总供求基本均衡,此时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再生产中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都能顺利进行。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即促成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会使物价上升,并有可能进入通货膨胀状态;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促成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这会使物价下降并有可能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可见,货币供求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并且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图一3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物价产生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趋势的直观分析可知,CPI的变动不仅受当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还受前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也与货币政策理论中的货币政策滞后效应相符合。因此应建立包含货币供应量多期滞后的模型。分布滞后模型当滞后项较多时.自变量之间很可能具有高度共线性。存在共线性问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参数估计失去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DLs)模型替代分布滞后模型。我们用2001年至2009年12月的数据进行回归。根据AC和SIC准则,模型1选择滞后2期和9期,从估计结果我们看出货币供应量随着滞后期的延长对通货膨胀影响逐步变小,因此可以对模型施加远端约束。模型回归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通过D.w.检验,变量间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上述方法对M2与CPI的关系进行回归。回归拟合效果较好。通过运用PDLs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进行回归.可以看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动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通过回归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将正向拉动物价增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变小。3.1货币供给量增长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货币供给量增长是否会影响到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展了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的研究。一些国外的学术性文献研究表明。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货币供给量增长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领域进行了集中研究,Barnett等人选用Granger检验方法研究狭义美国货币供给量(M)和广义货币供(M2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结论认为美国货币供给量没有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而经验研究表明,虽然不能发现广义货币供给量(M)增长率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存在.但是美国货币供给变化对其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滞后影响是存在的,仅仅是影响的滞后期并不确定,所以很难通过确定的滞后期来检验货币供给量变化对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影响的存在阎。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给量年度同比增长率与农产品价格变动率的互相关分析,初步表明货币供给量增长率的变化总体上,或者平均来说,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比较小。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存在。实际上,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能否显现,不能仅仅从总体的影响或者说从多数年份货币供给量常规增长进行考察。考察我国农产品价格年度波动与货币供给量增长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对应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阶段.往往在前期曾出现过货币供给量明显增长的历史:对应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阶段,往往在前期曾出现过供给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历史。1987~1989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连续3年超过12%。其中,198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达到23.0%,198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仍然维持在15%。对应地,1988年流通中现金(M。)较上年增长率达到46.7%,是20世纪80年代相当高的年份。1993~1995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平均超过20%。其中,1994年和1995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分别为39.9%和19.9%,是建国以来罕见的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年份。对应地,1992年和1993年狭义货币供给量(M)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5.9%和38.8%,明显地高于一般年份的狭义货币供给量(M)增长率。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显著影响不但表现在极端地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的阶段.而且对应于货币供给量增长急剧变缓而出现在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的情形。1989年.我国流通中现金较上年增长率由1988年的46.7%回落到9.8%。对应地,1990年和199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较上年下跌了2.6%和2.0%。1997-2000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连续4年下跌。其中,199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下跌了12.2%。对应地,这4年狭义货币供给量(M)同比增长率相对较低,特别是1998年狭义货币供给量(M)同比增长率仅为11.9%,是比一般年份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明显低得多的情形。可见.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这种现象虽然不能说明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急剧变化是农产品价格明显变动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认为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急剧变化是农产品价格明显变动的必要条件。3.2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其它产品价格的影响图二图二中分析可发现2001年至2004年货币供给量总体体系增长趋势,同时其它一些产品价格也总体上涨,但期间任然存在着反向的影响,及流通量的增长期间,物价却在降低。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3.3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领先于物价水平的变动在1998年到2008年的lO年间.M1增速同比指标,出现了4谷底和3个峰顶。四个谷底分别出现在1998年6月、2002年1月、2005年3月。三个峰顶出现在2000年6月、2004年4月和2007年8月。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出现了三个谷底和峰值。三个谷底时间分别为1999年6月、2002年12月和2006年3月,峰值比较清晰,分别为2001年7月、2004年9月和2008年4月。经过简单的计算,三个谷底之间的时滞分别为12个月、11个月和l2个月,三个峰值之间的时滞分别为l3个月、5个和8个月经过简单的计算M1增速一般领先于CPI变动趋势8个月左右.M1增速和滞后8个月的CPI相关系数达0.63。M2与CPI变动趋势与并不如M1明显,但整体趋势基本相同。经过简单的计算,M2变动一般领先于CPI变动12个月左右。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较为直接的观察到,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趋同性,尤其是M1与CPI变动趋势更为明显.波峰和底谷的波动周期大致相同。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均领先于CPI的变动.并且领先于CPI变动8一l2个月左右。通过我国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的历史趋势可以看出,当前物价上行趋势符合2009年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滞后作用。4价格波动对货币供需要的反作用图三P——价格;Ms——贷币供给;Md——赀币需求;M——货币供求量图中,M。是P的增函数,M是P的减函数。图三一方面体现了货币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与决定作用,内容是:在M与M.的交叉点,即M.一M,为货币供求均衡,P。为均衡价格。当M。M时,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价格会上涨到P。以上;反之则是在P。以下4.1在价格正常波动区间(如上图三P1一P2)货币供求总量基本均衡,货币需求结构亦基本正常,货币供求会随价格涨落自动调整。当价格上升时,受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影响,人们的需求会受到抑制,货币从流通中适当漏出,转化为持币待购或贮藏货币,,价格下降;反之,当价格下降时,受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作用,人们会扩大需求,将货币由贮藏或持币状态转换为购买手段,投入流通,这会推动价格上涨4.2当价格上涨到非正常波动区间(图三的Po以上)此时会在总量上强化货币供大于求的趋势,并使货币需求结构失调。首先,就货币供给而言,一方面价格的上升可能是前期宏观经济政策放松的结果,并且政策的滞后与惯性作用还会继续释放,使货币供给继续增大,这是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内生变量,货币供给会随价格上涨而增加,因为此时社会再生产进入繁荣期,商品市场购销两旺,资本利润率提高,就业增加,伴之以社会信用状况良好,支付链条运转正常会使金融市场繁荣,货币发行量增大。同时,广义货币,甚至金融债券、商业票据等短期信甩工具也迅速在流通领域增加,使货币供给加大。再者,此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和货币派生量的增长,也会推动货币供给增加,这些均促使货币供给超出货币需求。显然,其结果又会反过来推动价格上涨,陷入恶性循环,使通货膨胀加深。再从货币需求来看,当价格上升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使货币需求增加,但这往往落后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同时,货币需求结构也会失调。因为在价格上涨过程中,尽快购买商品可以避免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损失,或是取得商品价格上涨的收益,就形成货币追逐商品,即人们“买涨”的局面,,传导过程是随着价格的上涨,利率会相应上升,其中主要应该阐明价格上涨,利率为何相应上升的问题,其原因是:(1)价格上涨时国家货币当局往往调高利率,紧缩货币;(2)价格上涨,货币贬值会减少贷者的实际利息收入,当价格上涨率高于名义利率时,即出现负利率,使贷者受损失,为补偿之,市场利率会被推高;(3)在存款方面,价格上涨,人们不愿存款,银行要提高利率以招揽存款;(4)在价格上涨期,资本收益率提高,使借贷资本的价格——利率随之上浮。而利率的上浮使得为所谓飞着的货币”或“热货币”增加,坐着的货币或“冷货币”减少,形成大量的并且急于购买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