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思考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室主任耿培新一、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宗旨,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培养人的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体育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发展的实际。新中国体育课程教材必须走自己的建设之路。世界上没有完全适合中国教育的现成模式,必须经过学习、吸收、改造才能使之适合中国的学校体育实际。我们从哪里来?——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改造中来。建国之初,党和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我国教育事业逐步转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轨道,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学校体育从建国初期学习苏联到经过改造,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课程思想,符合当时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现实。当时最大的现实是国家还处在经济财富总体上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人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低下,中小学体育师资紧缺、场地器材十分拮据……据1964年上海市统计,全市总共只有1789中学体育教师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占38%,专科文化程度的占2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受过体育专业训练的约占57%,未受过专业训练的约占43%。卢湾区203位小学体育教师中,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占94%。见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编《学校体育史》,海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54页。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结合教学大纲的学习和实践,在体育教材教法、教学组织、体育课的类型和结构、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为以后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在学习前苏联体育课四段教学法(序操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基础上,1954年东北人民政府编辑出版了《体育试用教材》提出了“开始-准备-基本-结束”体育课四部分结构,这是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首次运用。《辽宁省学校体育50年》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333页。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该充分的肯定。这些成果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二代学校体育工作者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它为改革开放以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财富。否定过去,等于否定自己。抱残守缺,等于自我封闭。继承优良,改革不足,不断创新,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思想不断开放,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是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学校体育经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拨乱反正,第二次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第三次是2001年的课程改革。制定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从六十年代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到改革开放以后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发展到2000年教学大纲和2001年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三维观作为制订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591页。三次大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一直是在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代在同步前进,这是举世公认、有目共睹的,而且课程建设发展的脉络是清晰的,是有继承、有发展的,也是有联系、割不断的。要历史、发展、全面、辨证地看待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不同时期的课程,总是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科学和人的发展水平,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着当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这个规律是不会变的。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历史证明,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与时俱进,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培养人的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体育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就是要脚踏实地地站在我们自己国家实际的基础上,在批判的继承基础上,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文明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继承、改革、创新,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二、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价值属性,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地位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次,它是所有中小学生必须接受的、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促进所有中小学生身体发育、体质增强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课程,其基础性要大于选择性;第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课程。它不仅要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锻炼身体来“育体”,还要“通过育体来育人”。从基础教育的全局和体育课程的局部关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看,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在各门课程设置中的基本价值属性。这与中央7号文件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明确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地位与价值属性是为了保证国家体育课程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而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制度基础。地方、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注[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355页。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有利于调动各级教育行政、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为达到国家要求在各自基础上发展,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基础教育“区域平衡”“县级统筹”国家课程的走向:1961年教学大纲提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的课程结构,逐步发展到必修﹢选修;必修﹢限选﹢任选;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展为按“领域”“水平”设置“内容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按“领域”“科目”“模块”设置两个必修系列、五个选修系列的课程结构。地方、学校课程走向:许多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开发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对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推动体育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的发展。三、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把内容的教育性、科学性、文化性可行性相结合,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内容是课程教材建设基础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内容体系,很难支撑起课程目标,课程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就会受到影响。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体育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把内容的教育性、科学性、文化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必须符合不同阶段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性别发展特点,体现健身性,反映运动文化特征,加强选择性等,最终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和组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以下要素:一是要遵循学生动作发展的阶段规律、掌握技术动作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规律;二是要充分考虑体能与运动技能内容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以及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区分点和互补性,既要避免相互交叉重复,也要相适当联系、互相促进;三是要用递进式的排列方法,精选重点运动技术学习内容,贯穿小学、初中、高中,按照从基础运动逐步向专门的运动技能过渡的顺序,从小学到高中由多到少、由宽到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排列;四是要有弹性的安排侧重学习的内容,即该阶段以侧重学习某内容为主,下一阶段以锻炼为主;该阶段侧重学习某内容,间隔一个水平阶段再排列这项内容(比如体能、田径、体操等),并逐年减少,逐渐扩大选学内容的空间;五是用完成式排列方法,排列在特定年龄阶段进行学习和体验的内容(如青春期知识、攀岩、轮滑等);六是处理好规定性和普适性、约束性和弹性的关系,既有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又留给各地和学校较充分的选择空间;七是处理好体能、部分运动技能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关系;八是要处理好体育知识、健康教育知识与各领域(方面)知识和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纵横关系;九是结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试行)中的“小学体育器材”和“中学体育器材”设计课程内容。在综合考虑上述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合理关系的基础上,体能、运动技能内容按照“基础动作逐步向专门运动技能过渡”设计、选择和组织这部分课程。小学低年级以广泛学习基本运动、游戏和表现自我的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以学习基本运动和发展体能、游戏、简单的运动技术为主;初中阶段以学习球类、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新兴运动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发展体能为主;高中阶段以学习田径、健康教育,并从体操类、球类、水上或冰雪类、新兴运动项目类中选择一到两个运动项目,系统掌握运动技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设计的价值取向上,经历了强调课程社会价值为主的内容设计,以学科价值为主的内容设计,逐步发展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内容设计。社会、学生、学科三个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侧重,表现出一定的钟摆现象,这是课程适应社会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证明,过分强调社会要素或学生要素或学科要素,走向某一个极端,课程教材建设就会失去平衡。今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定要防止极端化的倾向。四、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坚持健身性与教育性的统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始终要保证以育人为宗旨的方向,怎样通过体育来育人,也就是如何处理健身性和教育性的关系,是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以及体育教学过程,贵在健身性和教育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健身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健身性包括提高学生的体能、促进身体形态、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学习和提高体育知识、技能等。教育性,是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优良思想品德等。健身性和教育性是什么关系?健身性是“表”,教育性是“里”。健身性是载体,教育性是灵魂。健身性如“肉”,教育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没有了健身性,便没有必要设置体育课程、编写体育教材和进行体育教学,教育性也无从谈起;没有了教育性,体育课程教材和体育教学只是为了纯生物学的改造,失去了方向和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该牢记:“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学习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是体育课程的专务。不能弱化本体,自废武功。五、必须大力加强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一些省市为学生编写了体育课本,结束了从1903年开设体育课以来没有学生体育课本的历史。1985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1990年国家教委审定通过了六套推荐给全国选用的初中体育课本,初步呈现繁荣景象。在要不要给学生编写体育课本的问题上,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内部的意见是很不一致的。1999年2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同志责成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专家论证编写学生体育课本的必要性。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关于体育学科编写课本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报告》。1999年。“现在已经毕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使用过体育课本,他们对体育课的印象,多是在操场上做身体活动,对于体育的理论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知道甚少。现在中老年人健康意识大大增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但是当他们需要用体育知识指导自身锻炼的时候,又苦于没有科学的体育知识做指导,不少人用“甩手活动”等简单动作锻炼身体。“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养猪都要学习,并为他们编写专门的书籍。现代的人,要有一副健康的身体,过健康、文明的生活,更需要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方法。体育课本能很好地

1 / 1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