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丹江口市“一村一”大学生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丹江口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加强丹江口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科技扶贫”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专班先后三次由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全市18个乡镇、办事处、林区,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实地察看、电话询问等方式,重点对全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在岗作用发挥情况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需求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一、基本状况1、“一村一”大学生现状2007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以来,全市共选拔推荐171名村干部或村组骨干青年参加了丹江口电大分校专科函授学习。现已毕业84人,65人仍在籍学习。22人中途流失,占12.9%。其中,移民迁移7人,占4.1%,其他原因流失的15名,占8.8%。这些大学生中现已进入村两委会班子的有115人,占63.5%。其中,任村主职干部的38人,占22.2%;自主创业的31人,占18.1%;外出打工的有16人,占9.4%;已选拔为公务员1名,占0.6%。2、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和素质现状据调研数据统计,全市18个乡、镇、办现有农村劳动力总数122637人,青壮年劳动力数92091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39225人;实际留守劳力46690人;从事其他职业6176人。从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素质方面看,小学文化的7320人,占7.9%;初中文化的56562人,占61.4%;高中以上的28209人,占30.6%。同时,从留守劳动力(77236人)从业结构情况看,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村劳动者63053人,占留守劳动力总数的81.6%。其中,种植、养殖业大户7291人,占种养业总数的11.6%;从事工业、建筑、运输、商业、餐饮、中介和其他服务业等经营者3452人,占留守劳动力总数的4.5%;科技示范户357人,占种养大户的4.9%;从事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的1570人,占留守劳动力总数的2.3%;占留守劳动力总数的3.3%;从事社会服务的865人,占留守劳动力总数的1.1%。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据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显示:第一,我市农村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产业结构调整正日趋合理。农民的耕作方式仍以人力、畜力和手工工具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还有红薯、马铃薯、豆类等小杂粮。小麦、水稻、玉米、红薯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广。农民在粮食够吃有余的前提下,大都能结合当地的地域条件和自然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致富项目,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目前,全市农村主导产业项目:种植业方面的有柑桔、茶叶、烟叶、蔬菜、油菜、尖椒、核桃、樱桃和食用菌等;养殖业方面的有养鸡、养鱼、养猪、养羊、养牛等;餐饮服务业方面的有农家乐等。(具体见附表1)第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一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科学种田的热情日趋高涨。原因是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全市农户普遍受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科学种田的热情,使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和闲散流动农民重返田园,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施展身手。而且农民对种、养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大。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日渐增强。近年来,在市、乡农业部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种植、养殖等方面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强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新的农业科技应用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三是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迅猛发展。房屋亮化、道路硬化、门前绿化、庭院净化,农村环境不再“脏、乱、差”。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强烈,水平越来越高。二、主要问题1、“一村一”大学生作用发挥明显,但问题不可忽视。据调查,全市现有的“一村一”大学生大多数(占总数的67.8%)都充实到了乡镇、村、组干部队伍中,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一部分通过自主创业,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个别已走上乡、镇、办领导岗位。事实证明,“一村一”大学生计划的实施,为我市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实用人才,实现了“一村一”大学生计划的培养宗旨。但出现的几个方面问题需要引起重视。⑴、从选拔过程上看,在“一村一”大学生推荐选拔过程中存在着把关不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文化程度过低,学习吃力,不能顺利的毕业;少数求学欲望较高的没有被推荐进来,而少数不愿意学习的却被推荐进来,势必造成中途辍学或流失,也就会影响培养效果和毕业率;有的推荐的不是村、组干部或骨干青年,违背了培养政策;少数乡、镇、办推荐名额分配不够合理,致使有的村、组推荐多名,而有的村、组几乎没有。⑵、从实际工作表现上看,有少数学员政策水平仍然不高,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有的忙于简单事务,不够尽责,岗位作用发挥不够。⑶、从管理过程上看,少数乡镇办对“一村一”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后续跟踪培养,少数学员被搁置起来,应有作用得不到发挥。⑷、从实际需求数量上看,一村培养一名大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村、组班子建设的需要。据统计,全市目前尚需培养“一村一”大学生86名。其中,在职村、组干部39名,占45.8%;青年骨干46名,占54.2%。(具体见附表2)2、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科技人才仍然紧缺。第一,农村劳动力老化、弱化现象严重。一是年龄老化、能力弱化。农民收入中打工经济收入仍占相当比重。据统计,18个乡、镇、办中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比例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留守的多是“老、弱、病、妇”劳动力。二是大部分农民思想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缺乏机遇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严重地制约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近70%的农民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以下水平,极不利于农民科技致富和农业科技创新。第三,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相对较少。农民致富主要依靠的是农、林、牧、富、渔等产业,但多数都是自发的、零散的、各自为阵的。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协作意识;缺乏“传、帮、带”共同致富的理念。第四,农村真正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服务人员贫乏,不能较快实现与现代农业的对接。因乡镇涉农部门体制变更,技术人员入口受到限制,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处境。因此,农业现代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受到了限制。第五,农副产品的价值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大多数农民不能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或深加工,只实现了简单的生产、交换,再生产、再交换,多数钱流进了中间环节。农民生产成本较高,而获得的收益较低。3、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而中央出台的劳动力培训政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整合和利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乡土实用人才。特别是随着当前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农业功能内涵的拓展,现实中需要大量的掌握农业生产经营链条各个环节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据调查统计,当前农村最缺的人才是现代农业科技骨干人才、新技术服务人才、农村社会服务人才、农业创业人才、农产品加工人才等五种人才。而且培训需求也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1)、普通型农民需要广普性的一般适用的农业科技培训,主要是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和疾病、虫害的防治知识。这类农民要求进行短期培训、免费培训、面对面的培训,就近就地培训;(2)、专业型农民(主要是种植养殖大户)要求学习一些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一方面要求进行深入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求进行产供销加工一条龙服务网络培训;(3)、产业型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制造和其他产业农民)则要求深化专业知识;(4)、创业型农民除了要求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创业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多数农民认为各乡、镇、村都应建立培训场所,村组应设有信息联系点。尽管各相关部门在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培训质量不高,内容过于理论化,缺少实效性。许多培训只是流于形式,纸上谈兵,忽视了实地指导和技能操作培训。甚至,培训与需求联系不紧密。(2)师资条件和培训设施设备不足。各乡、镇、办培训师资紧缺,特别是缺乏一些业务理论水平较高、专业技术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能教师。同时,缺乏起码的、必要的培训场所和教学设施设备。(3)培训目的存在偏差。目前一些培训仅出于自身利益,采取多种手段把农民集中起来培训,培训时间短,内容简单,技术含量低。有的培训与农民需求、意愿不符,甚至存在只是填填表、拍拍照了事的现象。(4)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尽管各级财政都拿出了大量资金对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进行补助,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培训经费支出的需要。如培训基地、培训场所、基础设施和培训网络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又不可能向农民收取,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开展。(5)缺乏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信息不畅通。目前,有不少涉农培训部门,但都是各自为阵,各为所需,思想不统一,目标不一致,不能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的开展培训。各乡、镇、办虽然有成校,但场地不足,设备不全,缺乏师资,难于开展培训,形同虚设。(6)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对增强技术知识,提高技能的主动需求不够,积极参加培训的意愿不强,致使培训组织难,效果不明显。三、应对策略(一)对“一村一”大学生的培养,要坚持“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原则。1、在选拔推荐上下功夫。要始终坚持“个人自愿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推荐那些思想素质较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年富力强的村、组干部或在本地自主创业的青年骨干参加“一村一”大学生班培训学习。推荐面要广,计划安排要更加科学合理,要兼顾到各村、各组。2、在专业选择上下功夫。要根据本地、本村的实际需求,选择培训专业。在专业选择上不搞“一刀切”,尽可能多为当地培养“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3、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要落实好“一村一”大学生的管理,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4、在落实政策上下功夫。要将“一村一”大学生到农村“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5、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要搞好“传、帮、带”,让多名“一村一”大学生都发挥好岗位作用;二是要优化为民服务意识,“一村一”大学生都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本领,争取为村级事务管理、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6、在强化考核上下功夫。要采取自我考核、群众考核和组织考核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随机考核与系统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强化对“一村一”大学生的考核与管理。(二)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要做到组织保障到位、机制建立到位、培训师资到位、培训经费到位。1、切实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应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它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党政领导的任期工作目标。同时要按照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术服务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组织对农民分类培训,要把握重点,明确任务,分步实施,为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供组织保障。2、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应当包括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构的管理机制。在组织保障机制的建立上,要明确责任和义务,在乡、村一级配备稳定的干部队伍,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与服务主阵地。在经费投入上既要保证工作经费,又要保证培训经费,将上级下达的农民教育培训费用科学合理的划拨到培训机构。同时,要解决农民培训阵地的设施配套、更新问题,以便于农村实用技术普及与应用,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对那些长期从事农民培训工作、业绩突出的技术干部和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在培训机构的管理上,既要重实体又要重资质。相关部门在授权培训时必须从严把关,防止滥竽充数。在培训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