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首先学习本部分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您预先熟悉有关的专业词汇和传染病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加强您对有关传染病知识的理解。名词解释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的统称。病原体:“病”是“致病”的意思;“原”是“原因”的意思;“病原体”就是造成疾病的生物体。包括各类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等及寄生虫等。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宿主: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也就是说这些人或动物身体里已经带有病原体。病原携带者:指受病原体感染后无临床症状与体征,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易被感染的人群。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传播途径通常有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接触、母婴、虫媒传播等。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特征是非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增殖。病毒体微小,以纳米(nm)作为测量的单位。细菌:是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作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原始的核质(染色体),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保存并造成动物间流行的地区。而由此产生的传染病即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免疫力:指宿主机体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产生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抵抗力。疫苗:是生物制品的一种,将其接种到人体内,可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人群中普遍接种后某种疫苗后能够预防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不宜接种疫苗的人包括对鸡蛋过敏者;严重过敏体质者;格林巴利综合症病人;怀孕3个月内的妇女;正患急性传染病病人;处于慢性病发作期的病人;正在发热的病人;6个月以下的婴儿。计划免疫: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因某病而死亡的病人数占患该病的全部病人数的比例。人兽(畜)共患疾病:“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传统的提法,是指人类与人类饲养的畜禽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如结核病、布鲁菌病、狂犬病等。但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新出现传染病和重新出现传染病达到60多种,其中半数以上是人兽共患病,即不仅仅是人类与其饲养的畜禽之间存在共患疾病,而且与野生脊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少共患疾病,后者甚至在猛恶程度上甚于前者。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畜共患病”这一概念扩大为“人兽共患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而“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医学界已不再使用。“气溶胶”: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雾、烟、霾、轻雾(霭)、微尘和烟雾等都是天然的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气气溶胶。微生物以单独(单细胞)悬浮状态、与干燥固体颗粒(尘埃)、液体微粒(液体小滴)相连接在空气中悬浮形成生物气溶胶,又称微生物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中的粒子种类非常多,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气溶胶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浓度、粒子大小以及局部环境内部的气候条件。微生物气溶胶可以通过黏膜、皮肤损伤、消化道及呼吸道侵入机体,但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感染机体。一些气载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很远的距离,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不同传播途径与疾病呼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可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其他易感者吸入后可以致病。这个过程称之为呼吸道传播。但是,呼吸道传染病除了经呼吸道吸入感染外,还可因病原体附着在物体表面通过手的接触、再接触人的黏膜而感染,如接触病原体后不洗手去揉眼眼睛、抠鼻子等也可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统称为呼吸道传播。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消化道传播(粪口传播):多见于经济不发达、卫生环境较差的农村地区。那些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的物质直接排放于环境中污染饮水和食物,造成传播。或者手被污染后又接触口、鼻、餐具等造成传播。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等。接触传播:病原通过人体的直接碰触而传播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播。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造成传播外,也可以通过共用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贴身衣物等造成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由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也是通过接触传播。性传播:通过性接触造成疾病的传播,如性病、艾滋病、乙肝等疾病都可以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胎儿的过程。从广义来看,可分为下列几种:经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等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遭受感染;分娩过程引起传播,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严重污染产道接触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而感染;上行性传播,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经母乳喂养传播,如艾滋病、乙肝、梅毒等除都能够从妊娠期间传播给胎儿、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外,还可在哺乳时通过乳汁分泌感染孩子。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到健康人体的过程即是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注射器、输血器、内窥镜等进行侵入人体的操作等均可造成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都能通过血液传播。虫媒传播:吸血昆虫叮咬病人或有病的动物时把病原体(病毒、病菌、病虫等)吸到自己身体里,再叮咬健康人,这样又将病原体带到健康人人体内,引起健康人发生传染病的过程称为虫媒传播。以蚊子为传播媒体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以虱为传播媒介的流行性斑疹伤寒;以蚤为传播媒介的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莱姆病、森林脑炎;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黑热病等都是虫媒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染源有以下三种:(1)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2)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3)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2)地方性: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4、人群感染后可产生免疫感染病原体后或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传染病的病程(人得了传染病后要经历的一个生病过程)1、潜伏期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2、前驱期是指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3、症状明显期是指某些急性传染病度过前驱期后,出现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的体征,并充分表现的时期。4、恢复期是指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的时期。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艾滋病症状1艾滋病症状2【初步了解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至今还不能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大家俗称的“艾滋病”是从英文缩写“AIDS”来的。它的医学全名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侵入人体后引发的疾病。艾滋病病毒(病毒是一种比细菌还小得多的致病微生物)能够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保护机体抵抗传染病的功能)而使人体不能有效抵抗各种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最后将导致感染者死亡。说艾滋病是严重的传染病是因为目前尚无任何药物能够治愈艾滋病,也没有能够预防艾滋病的疫苗。目前广泛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虽然能有效控制病情,但不能将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也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到2009年底,我国估计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且近年来感染者和病人数量仍在不断增长。【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条: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因为性交或其他形式的性行为,如肛交时,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很容易随精液或阴道分泌物进入对方的体内。世界范围内性途径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我国,经性途径传播也已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并且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无保护的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是艾滋病病毒经性传播的主要原因。性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越大。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等)的人更容易传染上艾滋病,故应及时治疗性病和使用安全套。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经过血液传染艾滋病主要途径。使用没有经过彻底消毒的刀、针等器械纹身、扎耳朵眼、拔牙等侵入性操作也能传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可以通过怀孕、分娩、喂奶(哺乳)将艾滋病病毒传给婴儿。如果不采取预防性措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的孩子大约有三分之一可能性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症状】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他们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开始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通常,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要经过7-10年的时间才会出现症状、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这个时期医学上称为无症状期或潜伏期,它的的长短因人而异。有些感染者在潜伏期也可能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疲倦、周身不适、腹泻、咳嗽等,有的还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或出现皮疹。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人体里抵抗疾病的防卫系统)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