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调查研究——以天津静海县唐官屯镇为例静海县,天津市辖县。位于天津市西南部。面积1414.9平方公里,全县人口49.28万人。全县可耕地面积69946公顷。唐官屯镇位于天津市西南方,津冀交界处。全镇共辖43个村街,15483户、446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40人。辖区面积为113.1平方公里。全镇有84520亩耕地。全镇共有各类企业321个,其中:集体企业6个,私营企业171个,个体企业144个。全镇信用社有3个分支机构,共有员工27人,其中分支机构工作人员所占比例约为50%,平均一个网点4人。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CreditCooperatives)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是信用合作机构,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是一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相对于其他银行,农信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表现在其依附于国家财政,真正与广大农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而商业银行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宗旨,没有涉农业务,靠做大自身业务获利。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都是政策性的涉农业务,也在向商业化转变。①我们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调研地的农民、信用社工作人员、企业等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宝贵的资料。①百度百科在我们调查的156份有效问卷中,务农者共有62人,达到总人数的39.7%;而个体工商户达到了32.1%,一般企业员工、私营企业主以及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分别占13.5%、3.2%和11.5%。(一)农民理财意识。在我们调查的共62名务农者中,收入又各有不同。其中家庭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人群最多,占到40.3%。统计一下这部分人的存款情况如下图所示。没存过款56%到农信社储蓄24%到农业银行储蓄16%扩大现有投资4%家庭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人群的存款情况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都因为收入低而放弃了存款的需要。在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还记得一位务农者的一句话“多赚就多花点,少赚就少花点,哪有钱来存款”。这句话听起来很苦涩,可是仔细想来,这正是贫农的理财意识的一种欠缺,这也在无形中导致了他们的更加贫困,构成了恶性循环。所以我觉得要想完成农信社的使命,也就是真正发展农业以及促进56%24%14%4%%农村的综合发展,农信社绝不能放弃这些低收入者,因为他们构成了农村的主体。因此农信社必须高度重视这部分人群,并且要在适当出台一些适合他们的政策的基础上,向他们灌输一些理财的意识以及存款储蓄的知识,尤其是前台业务员一定要以最好的态度接待他们,以排除他们办理业务时的恐惧感。我觉得农信社面对这些低收入者应该出台一些类似的政策:1、鼓励农民理财,多举办一些固定时间内小额的零存整取的活动。例如每月存50元,一年后可得到605元。即让这种介于活期与定期之间的存款利率也介于二者之间,并且让农民们看得见这种实惠。但考虑到农信社的赢利性,必须将每月的存款数额压制在一定范围内,因为这是专门针对低收入者的,每月可以存更多的钱的农民已经没有必要享受这种补贴。这种做法不仅让更多的人认识农信社、了解农信社,也让往常没有什么剩余资金的低收入者有了一些积蓄,他们可以利用这些钱来扩大自己的农业投资,从而真正的促进农业的发展。2、为农民去除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我国现行储蓄存款利息税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居民的失业保障,而同样缴纳利息所得税的农民则被排除在这种保障体系之外,实际上相当于没有得到国家社会保障的农民每年缴纳的数十亿利息税,只是为城镇居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作贡献。而这与国家实行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相违背,所以我觉得应该取消农信社的存款利息税,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民存款的积极性,做到真正的惠民、为民。3、出台一些政策性存款。我觉得农信社可以和地方政府组成一个临时的合作关系,也就是政府为农信社拨款,通过农信社出台的一些政策性存款达到政府的政治目的,同时也起到了吸引存款、增大农信社周转资金的目的。也就是说,这是个互利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农信社出台一些类似教育储蓄的政策,比如可以根据少生的孩子来使其在农信社的存款加倍,或者可以根据其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来增加教育储蓄的利率等。我觉得这样不仅会激发农民存款的积极性,还会增加农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计划生育的认识。(二)农民资金需求近几年来,我国对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十分重视,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调查中发现有63.4%的农民在生产中遇到过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资金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瓶颈”,而且有54.5%的人会考虑贷款,农民是有农贷需求和意愿的。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对村民在需要资金时的首选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村民遇到经济情况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向亲朋好友借68%向农村银行贷款9%想农村信用社贷款14%民间借贷2%其他途径7%向亲朋好友借向农村银行贷款想农村信用社贷款民间借贷其他途径(图)对村民需要资金时首选方式的调查感觉贷款不是向农民开放35%条件不符16%利率太高还不起38%其他11%(图)村民不申请贷款原因1、农民申请贷款难在调查中发现有61.5%的人认为贷款太难了,仅有30.7%的人认为可以接受,7.7%的人认为不困难,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贷是农村经济中融资的最主要渠道。农信社在支农服务中实则彰显56%24%14%4%%的是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支农政策性非常明显,而农民贷款依旧很难。一点也不困难8%可以接受31%贷款太难61%①农信社信贷员独立负责的审贷政策在对信用社有关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信用社的贷款政策。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在农信社生存的角度考虑,风险防范成为农信社的工作重点。问及信贷员风险意识,张社长的回答:“对于信贷人员责任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是不可抗拒的,重要的是道德风险,有些员工为追求高收入,或贪得好处或依靠关系会将资金贷给不合格的借款人,造成资金的无法收回,对于这种情况就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为了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对于小额贷款采用的是“独审制”,所谓“独审制”就是某一信贷人员对贷款人进行全程的跟踪调查,若出现问题,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就要由信贷人员负责,贷款的回收率是考核信贷人员的标准,回收率越高薪金越高,此制度很好的将信贷人员的薪金与工作态度联系在一起,提高了贷款的利用率与回收率,方便了农民也给信用社带来了好处。”②贷款熟人效应调查中发现由于信贷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责任分化到每个信贷员的“独审制”有了熟人效应,一个信贷员负责受理申请、审核、授信、贷款,资信评估不实,尤其是优惠贷款政策或国家补贴项目。问卷统计显示有25%的人认为贷款申请不成功是因为没有熟人带路。“熟”也在长期合作的互信上,对静海县塑料包装厂的厂长访谈中提到“农信社每次接到上面政策调整的通知,都会与我们做个沟通,以让我们更好的去适应政策的调整。我们一直是这种互赢互利的关系。”而熟人与“熟”是建立在社会关系或者大企业的互惠长期合作中,为农信社生存着想优惠政策项目上优先与可靠熟人联系,实现利益最大。申请贷款不成功原因没担保人员担保25%没有抵押物16%没熟人牵头带路25%不清楚7%其它27%③农村文化环境担保难上图中没有人担保而申请贷款不成功也占了25%,农民的联保信贷制度,是建立在联保的担保很难实现,调查中有25%的人因没有担保而申贷失败。联保的责任连带在农村保守文化中很难接受,农村文化中的“安分守己”思想让联保制度举步维艰,农民本身守信而对他人的信用担保的意识很淡薄。农民自身的文化观念教育水平等有一定局限性。④信贷员追求资金效益责任到每个信贷员业绩与薪酬挂钩又把放贷天平倾向利益较大方——非涉农贷款业务,而对资金回笼风险较大的涉农贷款则是慎之又慎。对于农信社这样的自负盈亏的堪比企业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它生存的角度看,追求利益最大,农贷款政策性与信贷资金效益性之下,这种倾斜必不可免。⑤信用社支农资金有限信用社吸纳资金不足吗?问卷调查显示70%的农民经常在农村信用社使用存款业务,而在每年富余钱的处置上,35%的农民选择了存入农村信用社,农信社在农村存款的吸纳上是绝对的主力军。农信社本身受规模地域等影响资金有限,为农信社自身着想,为利益着想,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效益较大的企业贷款,扶农助农资金有限。2、农民的信用度①农民个人信用度。农民是最讲信用的,这是从大量统计资料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杜晓山教授等人1994年引入并复制的GB模式,先后共投入贷款资本金150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亿多元,目前正在获贷款支持的贫困户16000户,累计受益农户3-4万户,覆盖贫困人口约15万人,农民还款率90%以上②。农村的社会评价体系是农村的居民世代相传的口碑,地域、教育、风俗的影响使声誉的约束力更强,“熟门熟户”给予了更大还款信用还款压力。②农民群体信用度依据KMRW声誉模型③,g是农民还款积极性,g②农民日报2007-09-12《信贷——农民最讲信用》③弗登博格等《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是农户的投资的回报R2和惩罚p的增函数,即农户的投资回报越高则农户就越有还款的积极性;g是利息I的减函数,利息过高会使农户失去还款的积极性;g是贴现因子θ的增函数,贴现因子增大可以使农户更加重视将来的收益,积极为自己创造合作的声誉。R2和θ贴现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R2是农户借款进行投资的回报,回报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农户还款的积极性。④调查数据与上述模型的分析,政府对农民的技术信息的帮助,发挥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与资金扶住下,农民得到更高投资回报,有更高的还贷积极性,不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形成农信社与农民的双赢。(三)农村信用社的整合问题1、机构网点整合的必要性(1)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在县级地区逐步开展授信,农发行业务向“三农”领域延伸,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将介入“三农”,农村信用社独占农村金融的局面将逐步打破,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面临重新分配,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2)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信用社地处落后经济圈,只有并拢“五指”握紧“拳头”,合理整合资源,加大机构网点调整力度,发挥整体优势,走易管理、降费用、防风险和科技含量高的管理路子,并不断创新业务品种、改善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防止资源浪费、降低成本费用、全面提升机构网点综合服务功能,使各项业务超常规发展,④时代金融2007年6月周东洲《农户联保制度——基于声誉模型分析》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各种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得到有效扼制,逐步跨上稳健经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才能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的竞争实力,肩负起支持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2、农村信用社整合进程(1)农信社整合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的整合是在2006年正式开始的。当时的政策是将各地区的小的网点机构进行合并,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撤销了许多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当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环境及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网点设置欠妥,安全隐患较大,服务手段落后,员工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低下,基于种种原因为了适应当前不断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正确面对农村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现实与未来,不得不取消了这些网点的设置,如此一来便于管理,安保工作也能较好的进行。1)距离远,鞭长莫及,顾此失彼以静海县唐官屯镇为例,唐官屯镇有43个村街,15个储蓄所,多级分社确实吸揽了大量的存款,增加了业务量,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时间一长,这些分支机构也渐渐体现出诸多的弊端,对于市行机构来说,由于这些地区距离市较远,很难管理,鞭长莫及,造成管理上的不到位,极易造成资产损失;2)点多面广,四分五落,管理上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