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课题2009-01-1721:19:43阅读36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问题的提出㈠概念的界定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有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塑造的心智模型。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等。创新能力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来引导训练和培养,在当今政治体制、政治理论创新年代,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更能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政治课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验的创新和探索性,设计问题情况,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激趣,探究,引导,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方面的功效。㈡研究的原因与背景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历来是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课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前,党的发展历史及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期;第二阶段2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围绕“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所展开的非课程式“时政”教育;第三阶段是恢复高考制度后至20世纪90年代末,政治课教学开始注重学生道德规范,社会发展简史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法律知识等方面比较系统教育。但在能力培养方面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深渊,“背多分”成了这一学科学生能力的生动反映。对此有人提出“政治课上不上无所谓”,“政治课不要列入中考或高考的科目”等过急观点。要使思想政治学科真正成为一门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能力的基础课,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认为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的提出也是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看。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入WTO,使已往的“壁垒”经济让位给全球经济,知识经济浪潮兴起与政府经济权力弱化。在这种形势下,教育不仅是原来“教育——人才——经济”认识链条上的一环,国际间竞争优势变成按国际标准衡量的教育制度和质量的竞争优势。加入WTO后,最大挑战是人才问题,包括人才素质、人才战略与人才管理。教育要必须研究如何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科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等素质,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出现。3其次,从学校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较之家庭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创新教育的观念出发,各学科应当把教学的重点从学生单纯学习、记忆知识转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上来。但是,在我国现存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跟着考试分数指挥棒旋转的应试教育倾向,更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置于脑后。在这种教育下,我们除了造就一大批会考试的机器外,还能培养多少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全部遗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这种观点虽然偏激,但它的精神无凝是正确的。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是创新的灵魂。一个人走出校门以后,他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表现,正是运用“剩下的东西”的结果,这种“剩下的东西”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从教育教学形势发展状况看,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正在广泛探讨并付诸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自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最后解决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成果,而创新能力是使这一目标成果得以实现的前提。第四:从学科知识本身来看,课本知识具有基础性、指导性,但4也有其局限性,需要研究、挖掘、丰富和发展。首先,课本知识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前人研究的科学结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认识、观察、研究社会的立场、观点、方法。其次,课本知识具有局限性。随着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文化等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原来的基本原理、精典理论也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再次,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新课程引入新理念、新教法,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五:从教育历史发展状况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领先的教育潮流。创新教育产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非偶然现象,更不是任何人造势的结果,江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就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是我们所处时代。我们应该和前人-样具有远见卓识,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善于吸收前人的宝贵成果,审时度势,因势力导,继承发展,积极推进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总之,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人的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宏扬,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马约尔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留下一5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的才能并不是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农业经济和以前的时代,土地、权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货币资本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些经济形态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使人类丧失了自我,成为某种附属物。只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之后,才开辟了人由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能到来,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需要以具有高水平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依托。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培养和造就的就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要有创新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人格品质。㈢国内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综述: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大致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人。何为“创新”?一个人利用他(她)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就可以算作“创新”。我认为,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6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会从政治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观点、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为此,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前,我们查阅了相关的理论,考察了同类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⒈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含义:A)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B)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结果是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观点是一致的。建构主义者用这种建构来解释学习,说明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运用中的建构,而且对于后一种建构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他们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仅仅是发展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性作用。“意义建构”: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意义”即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8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⑷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根据目前国外有关文献资料和我们近年来在中小学进行试验研究的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方法与步骤应如下面所述:◆.教学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9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等多种。◆.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