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加快推进一步炼钢法的技术经济报告(草稿)1.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分析1.1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规模演变的历史分析1.1.1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规模演变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生产和消费国。了解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动态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把握中国钢铁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前景。现代钢铁产业自18世纪中后期诞生以来,英国、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曾先后成为钢铁产业的龙头,各领风骚数十年。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8世纪末期,纺织、交通运输和动力系统的发展刺激了炼铁和炼钢的发展。英国曾一度控制着冶炼工具、机器和技术的外流,把铁出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西欧工业革命稍晚,掌握了钢铁冶炼技术后,钢铁产量也迅速增加。19世纪中后期,欧洲钢产量占全球80%以上。在19世纪中期前,美国的钢产量非常有限。但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美国钢产量开始迅速增加。1885年美国钢产量仅170万吨,不到英国的一半(390万吨),1890年美国钢产量已超过英国,1900年美国钢产量超过全欧洲钢产量的总和。美国钢铁公司通过并购700多家中小钢铁厂,控制了美国钢铁产量的70%。从20世纪初到四五十年代,美国钢产量差不多始终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西欧钢产量虽然没有美国增加的快,但规模仍在扩大。与此同时,前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战略,钢铁产业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二战前,美国、西欧和前苏联是三大主要的发达国家(地区),也是钢铁产业规模最大的三个地区,三地的钢产量占世界87.5%。二战后,前苏联钢铁产业迅速恢复,强化重工业发展,1971年钢产量(12063万吨),首次超过美国(10296万吨),成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战后日本经济恢复,以制造业为先导,通过所谓的“合理化”计划对钢铁产业实施倾斜政策,钢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并逐渐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1970年,由日本八番制铁和富士钢铁公司合并而成的新日铁成立,其钢产量达到3295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也宣告世界钢铁产业的日本时代到来。1973年,日本钢产量超过1亿吨。前苏联、日本、美国成为世界三大钢铁产业基地。前苏联解体后,日本钢产量曾一度多年位居世界第一。1.1.2钢铁产业发展演变的大国规律与后发国家的优势和劣势由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规模的演变可以看出,钢铁生产大国主导着世界钢铁产业。钢铁生产大国通常都是当时正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济大国,例如18世纪末到19世纪先行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随后是19世纪中期积极效仿英国的西欧,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小国经济如阿联酋、新加坡、瑞士、瑞典等,依赖资源、贸易或若干个产业即可以达到较高发展程度,解决人民就业和实现较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与小国经济不同,大国经济的经济规模庞大,从保障经济、国防安全的角度,要求有相对独立、完整和系统的经济部门和结构,必2然经过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依赖钢铁产业的支撑作用,因而钢铁产业能发展成较大规模。另一方面,先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完成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耗钢产业的发展,长期累计钢消费到一定程度后,单位投资和产出的钢消费强度逐渐饱和而至于减弱,钢铁产量规模逐渐稳定,甚至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而趋于下降。相反,后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大国,要加速发展工业经济,缩短工业化时间,单位投资和产出甚至人均钢消耗强度都比先行工业化国家更高,巨大的钢需求必然刺激钢铁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其钢铁产业发展规模甚至出现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跨越,也因而引发世界钢铁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美国、前苏联和日本也都是在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钢铁产业规模发展达到顶峰,成为世界钢铁大国。因此,世界钢铁产业格局的演变实际上就是世界钢铁生产和消费重心在工业化不同程度经济大国之间的演变。中国也正是按照这一发展规律步入世界钢铁大国的行列。后发国家的钢铁产业之所以能出现对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跨越式发展,除了工业化加速发展构成促进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拉动外,也离不开对所谓“后发优势”的利用,即后发国家不需要象先行国家一样投入巨额人力和资本从事技术创新,不需要承担初始创新的风险,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模仿获得先发国家的成熟技术,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少走弯路,从而实现加速发展。此外,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来的钢铁产业转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后发国家也有后发劣势。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后发劣势外,就钢铁产业而言,由于钢铁产业仍然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钢铁产业快速发展,导致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相对集中,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后发国家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反过来对加快经济发展又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钢铁产业加速发展意味着在较短时间内,污染物集中排放,超过自然界的环境自净能力和人们对污染问题的认识,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和污染事故。20世纪70年代,日本北九州钢铁城的环境污染远比先行工业化国家英国和美国的污染更严重,影响更大,根本原因正是包括钢铁在内高污染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应该成为今后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主题。1.2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经济地位演变与冶炼技术创新的影响1.2.1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经济地位演变的一般规律“城头变换大王旗”,为什么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不能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抛开具体国家自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这是钢铁产业经济地位演变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规模的演变实际上是钢铁产业经济地位演变的一个前导信号和缩影。经济史上,工业革命的诞生是首先从纺织工业开始,然后依次延伸至交通运输、动力、材料、机械制造和能源等产业。在所有先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发展都是由轻到重。工业化中期,经济活动和生产规模扩大需要以钢铁产业发展作基础,为制造业提供装备和材料。钢铁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关键的基础产业部门,经济地位不断提升,钢产量成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发来要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等,也都是把钢铁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的产业,采取政策倾斜来促进其发展。由于钢铁产业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国3防安全,在冷战时期,钢铁产业受到各大国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了钢铁产业的重要性。工业化后期,新的产业不断兴起,钢铁产业发展开始趋缓。到工业化基本完成时,钢需求开始进入饱和和稳定状态,钢铁产业发展逐步让位于其他新兴产业。例如,以产值计,1860年美国钢铁产业产值微不足道,但到1900年已跃居工业部门产值第1位。1954年,美国金属冶炼部门全部产值排名已下降为第4位。1972年,美国钢产量达到高峰,但金属冶炼部门全部产值排名则进一步下滑到第7位。总体上看,随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钢铁产业经济地位先快速上升进而缓慢下降,这是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钢铁产业的经济地位呈下降趋势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现象,这是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链条细分和不断延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相反,为了适应对更高质量钢产品和清洁环节的需求,钢铁产业技术创新仍在继续,产业竞争甚至比过去更加激烈。过去还有一个误区,认为工业化之后支撑发达国家发展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或知识经济,钢铁产业发展无关紧要。对大国经济而言,工业始终是大国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经济部门,后工业化是一个缓慢过程,在人类找到可替代钢的材料之前,钢铁作为生产、生活基本材料和工业支撑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钢铁产业地位下降注定是一个缓慢过程。例如,美国曾长期称霸世界钢铁产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已完成工业化,现在是世界上信息产业、知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仍是世界上重要的钢铁大国之一,钢铁产业在美国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欧洲亦是如此,受钢铁产业高污染的限制,欧盟早已停止生产污染水平高但炼钢必须的焦炭,但仍然不放弃钢铁生产。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维持世界钢铁大国地位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现实,面临的问题也将是长期性的。1.2.2钢铁冶炼技术创新对钢铁产业规模和经济地位演变的影响钢铁产业规模的扩大,既离不开需求的拉动作用,也离不开冶炼技术创新产生的推动力。焦炭取代木炭是冶炼技术的第一项重大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铁的质量和产量,初步显示了冶炼技术创新对促进钢铁产业规模提高的巨大威力。19世纪末,各种炼钢法相继产生,钢产量获得巨大增长。仅19世纪末最后30年,世界钢产量即增长了50多倍,速度惊人。20世纪50年代,氧气转炉和连铸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再次使世界钢铁产业发生巨变。仅用大约20年时间,钢产量即由2亿吨增至7亿吨。钢铁冶炼技术创新对钢铁产业发展规模的影响显而易见。钢铁冶炼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演变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积极采用新式冶炼技术,美国超越英国和西欧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19世纪中期,吸取英国的经验,美国率先推广热鼓风法炼铁。该方法使温度提高500度,增产40%的铁,并节约40%的燃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虽然钢产量与英国差距甚大,但铁产量已逐步接近。19世纪末,美国成为炼钢技术创新的试验田,碱性平炉炼钢替代转炉,美国发展最快。到1900年美国钢产量全面超越欧洲时,冶炼炉的设备大型化居世界前列,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技术更只有美国才掌握。日本钢铁产业更是依靠冶炼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典型例子。20世纪钢铁冶炼技术的几次革命性创新,日本都是最早引进并率先积极推广,如1951年从美国引进连轧技术,19574年引进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60年代后期引进连铸技术等。冶炼设备大型化方面,日本更是曾经遥遥领先。例如,1971年世界10座最大高炉中,除第6大高炉外,日本拥有其余的9座。正是得益于冶炼技术的不断创新,在以技术和贸易立国的日本,钢铁产业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日本也从早期的钢铁冶炼技术进口国变成了重要的技术出口国,奠定了日本在世界上的钢铁大国地位。采取和日本相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路线,韩国钢铁产业异军突起,不仅在本国经济结构,也在世界钢铁产业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发展演变来看,早期的钢铁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基本上本身都有比较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炭资源,日本和韩国则缺少这些资源禀赋。世界钢铁产业基地由资源产地转移到日本和韩国的例子说明,后发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加快钢铁冶炼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加快钢铁产业发展规模,也可以加强钢铁产业的经济地位。1.2.3发达国家钢铁产业面临的制约与产业转移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经济地位下降除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原因外,钢铁产业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制约也不可忽视。钢铁产业的原料和燃料都是不可再生的,钢铁产业发展速度越快、规模越大,资源和能源制约也相应越大。与此同时,钢铁冶炼产量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包括由于需要用碳还原和燃烧供热,不可避免的产生温室气体和SO2等。尽管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已大大降低了物耗、能耗和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水平,但污染排放仍不可避免。钢铁产业规模较小时,自然界的环境自净能力足以消除其负面影响,但产业规模扩大后,聚沙成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人们对生活环境有更高的质量要求,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推广,环境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日益严格,都构成对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的一种无形压力和制约。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钢铁产业不再单纯致力于规模提高,提高质量、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开始成为钢铁冶炼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经济地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钢铁产业的衰落。不考虑钢铁冶炼技术的创新,仅从传统大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实来看,工业化完成后比较明显的是单位产出钢耗呈下降趋势,钢产量维持稳定甚至略呈下降趋势,但钢消费总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甚至还略有增加。维持发达国家钢消费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世界钢铁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生产转移。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中开始,美国钢进口超过出口而成为钢净进口国。2006年净进口钢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