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建议武晓瑞“十一五”期间,按照加大投入,完善网络,强化管理,提高服务,面向基层,惠及全民的思路,我区的文化惠民活动得到迅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加快推进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组织了一系列文化工程和活动,普遍开展了群众文化创建活动。但无论是距中央的要求还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一、全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自治区至今没有制定系统的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文化惠民工程”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是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后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我区有关部门几年来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领域陆续开展了一些文化惠民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自治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和安排。(二)对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通知》精神,自治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应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近年来,我区财政支出增长幅度较快,然而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始终达不到1%。(三)文化服务机构日常经费没有保障,正常活动难以开展。到2009年,全区仍有57个旗县图书馆多年无购书经费。全区人均图书藏有量仅为0.36册,人均购书费为0.4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1元。全区旗县文化馆平均运转费用仅为16万元,每年只能开展一次春节“闹红火”活动。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旗县支中心运行经费没有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全区905个苏木乡镇文化站平均运转费用一年仅为2.4万元。由于投入不足,各级文化服务机构运转困难,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四)文化基层设施落后,农村牧区难以覆盖。一是旗县图书馆、文化馆大多达不到国家要求,仍有一大批场馆需新建或改建。2009年,全区还有41个图书馆、69个文化馆不达标,达标率仅为60%、32%。二是乡村电影院、小剧场在逐渐消失、年久失修闲置、或改做他用。三是部分农村牧区的文化广场已成了农忙时的晒谷场、农闲时的堆物场,一些嘎查村文化活动室、阅览室甚至成为杂物储藏室。四是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仍有5.25%、6.47%的收视盲区,使得这些边远的农村牧区远离信息网络时代。(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呼包鄂地区文化资源拥有量占全区的50%以上;城镇与农村牧区文化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我区农村牧区人口达1128万人,占总人口47%,这样众多的庞大群体得不到城市水平的文化享受,就谈不上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更谈不上和谐社会建设。二、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建议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要求:“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蒙古党委八届十三次全委会的《建议》明确提出:“以农村牧区为重点,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事业发展投入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性文化事业经费比重,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指明的“十二五”期间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我们建议:(一)自治区政府应协调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抓紧制定系统的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方案应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龙头,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以农村牧区和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化、实事化为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使全区城乡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二)建立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正常稳定增长机制。“十二五”期间,应按照中央要求,力争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自治区应确定标准,按人口计提群众文化活动基本经费,用于群众文化活动。调整城乡及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及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差距。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经费的保障机制,将这类单位的业务经费、购书经费、活动经费、下乡演出经费、宣传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突出抓好嘎查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要把嘎查村级的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重点,逐步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各旗县均应作出统筹安排,主要靠本级财政投入,按照统一标准,分批建设完本旗县的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并对每个文化活动室每年给予固定的补贴,保证其常态化运转。(四)面向基层、惠及全民,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做好全区三级艺术表演团体的公益性演出,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戏下乡、百团千场下基层演出等活动。财政应对各公益表演团体演出给予补贴。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及草原书屋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积极引导、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年文化、节会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五)抓好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建设。2009年底,全区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仅有3920人,其中在723个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仅有1751人,数量短缺、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要充实各级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特别要加强苏木乡镇文化站的队伍建设,每个文化站至少应有3名专职人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适当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内蒙古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的发言)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文化体育局文化发展重大课题组唐顺明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彰显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紧迫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古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五千年的农业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世界唯一一种未被中断过的传统文化。而这种典型的中华文化,并不因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而改变“根在农村”的大众文化本质属性。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政治更加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趋和谐稳定。但是,正如《意见》中指出的:“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就三台而言,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如下: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内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表演等培训室、练功房共8个,150人小剧场1个,库房面积200平方米,中老年活动室、茶园、文化广场、旱冰场、露天舞台各1个。全馆编制15个,在岗12人,空编3个;其中大专文化10人,中师、高中2人。县财政每年拨付文化活动经费近2万元,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严重不足,文艺演出必需的音响灯光奇缺。县图书馆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内设外借室、普通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多功能展示厅5个,办公室4个,库房6间。全馆编制11个,在岗10人,空编1个;其中大专文化6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中级技工4人。县财政2006年拨付购书经费3万元,全县人均2分钱,办公设备、音响、投影仪都没有,500米陈旧书架急需换新。全县63个文化体育站(宣传文化服务中心),18个镇乡有文化阵地,建筑面积4580平方米;能达到省颁标准3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站不足10个,45个镇乡无文化阵地。全县文体专职干部编制90年代中期为78个,现在岗24人,原有文体专干升迁、调动、死亡等未补员。镇乡机构改革时将文体化广电合并组建乡镇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分离出去后,乡镇文化体育站的建制至今未明确。乡镇本级财政除全额预算人头工资以外,基本没有预算活动经费。三台县农村文化现状表明:县两馆经过中央近年的扶持,初步达到了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经费和一定的设施设备;而镇乡的情况就太差了。2006年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时,我们按单设乡50平方米、二合一镇乡100平米、三合一以上镇乡300平米规划,全县文化阵地面积应为10380平方米。如按乡乡镇镇300平方米以上,或每万人100平方米,那差距就更大了。全县63个镇乡,仅24名专职文体干部,且兼任众多的其他职务,本职工作被严重冲淡,成了“吃文化饭干非文化事”,文化干部福利待遇基本上等于零。39个镇乡兼职干部更是兼职而未施职,大都处于瘫痪状态。政府职能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后,调动了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积极性,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农村文化就倒退得太远了。县上没有了专业文艺院团,也没有了电影公司,城镇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已普遍存在,而处于广大农村的农民就更难了,多年看不上电影,看不到戏剧,看不到科技图书。乡镇很少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广大农民除了看电视,就没有了文化生活,部分农民家里无电视,文化生活就是一片空白,渴望得到文化生活。强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变广大农村与新时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现状,必须在摸清农村文化建设家底的基础上,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二、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奠定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一列文件,对农村强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纲领性的政策依据,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党中央、国务院在《意见》中强调了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肯定了各级党和政府抓农村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作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高的目标、更细的措施对我国“十一五”时期的文化发展作出了纲领性的规划,对我国农村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规划,特别强调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等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为强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九大对策措施明确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效性要迅速改变广大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局面,必须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强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早已下发,市、县的实施意见应尽快出台,以便推动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迅速开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五纳入”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2、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争创和巩固文化先进县、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评价机制,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基层文化单位的重要考核内容,并逐步达到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3、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逗硬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需资金,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从事公共文化服务。(1)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从2007年起,每年规划新建、改扩建20%以上的乡镇文化站,由县政府同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年终考核验收,按建筑面积300-500平方米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