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县域经济,旨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我们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的对策,应当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准确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微观组成部分,具有区域经济的本质特征。区域具有开放性、非均衡性、经济上不可分性和权能上的区限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地域单元。而县域经济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考察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找准位置。要把县域经济放在区域经济中的大背景来定位,即把县放在市、省、省际经济圈、甚至全国经济圈上,来寻找县域经济所处位置,以此来考察和确定县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发展什么的问题,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依靠主导产业来支撑。因而,县一级在确立发展的主导产业时,应当尽可能地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这样有利于国家的产业投资,有利于用活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县级各方面对上的争取,以便寻求更多的县域经济发展机会和途径。其次,要认清县情。认清县情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基础。应从县所处的区位因素入手。所谓区位因素,是指影响以至决定经济、人文、社会现象的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客观存在的因素。一要认清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自然资源包括县域的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土壤和县域拥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量、工农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产业结构、法制建设水平、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条件等。二要认清人口、技术和资本的基础。这是对县域经济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人口密度大、数量多、文化技术素质高,对经济发展有利,技术作为区位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因素。对落后地区来说资金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三要认清市场。市场的调节作用无所不包,无时不在,甚至会产生出一种强大的机制力量,牵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四要考虑组织与管理能力。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动性因素,其既体现出人对县域经济活动的适应,又体现出县域经济活动在人的意愿下发展,通过发展规划和计划、发展战略及调节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再次,要搞好规划。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确定切合实际的发展速度,设计科学的发展布局,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重要内容,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有综合的论证及规划,并注意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后,各地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意见等,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明确提出要求,并将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以“目标任务”的形式下达。如果县一级对此把握不好的话,就可能会导致出现一哄而起、人云亦云、数字浮夸等现象,将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二、正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经济关系要使县域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几个经济关系,力求综合协调发展,获得最大经济收益。(一)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出现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实践证明,仅靠农业,县域经济很难有大的发展。然而,工业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是:技术设备进步很快,有机构成愈来愈高,使穷县办不起;工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张,平均利润率下降,使穷县投入大而获利甚微;偏僻县区信息慢,新产品开发迟,工业生产风险加大,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对发展县域经济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应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重点发展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发展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即尽可能选择市场空白,至少是短缺的产品;有可靠的原料供给保障;达到中等偏上的技术水平。坚持这些原则,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积极引进项目、资金,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县域工业的竞争能力,同时注重积累资金,聚集人才,逐步向技术含量高、产品外向型的产业门类推进,保证工业生产在县域经济中站稳脚跟,并成为财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存量与增量的关系。首先,在观念上要有大的突破,县域经济要有大发展,必须上大项目。要千方百计争取大项目,扩大增量。其次,要下功夫抓好原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搞活存量。加快企业改制步伐,通过改革、改组,实现资产重组,盘活存量,尽快使亏损企业走出困境,促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第三,把搞活存量与扩充增量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今后国家对县一级的发展一般不会有大的政策性投入,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应依靠争取外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因此要把存量和增量很好地结合起来,新上项目一定要增强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使新上项目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做出应有贡献。(三)长与短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长短有机结合。既要想方设法加快当前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要使人们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今后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要避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在发展指标上,不能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还要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等综合指标来衡量发展。(四)政府行为与市场规律的关系。县域经济相对全国来讲是一种微观经济,但相对县属各行业和千家万户的经济层次而言又是一种宏观经济,作为县一级的政府必须履行好管理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职能。欠发达地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人们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因此,必须通过必要的政府行为,搞好宏观调控,才能引导和促进县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才能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但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把调控建立在“价值规律”这一基本点上。三、努力化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观念滞后、资金短缺、人口素质不高、发展环境不宽松、扶贫解困任务艰巨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此,必须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一)思想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解放的深度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展县域经济在解放思想问题上,要进一步清除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意识,清除粗放型经营的思想意识,消除封闭落后的内陆意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工作上,要进一步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教育,并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开发先进县区考察学习,从而使大家开阔视野,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资金来源。资金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千方百计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一要用足用活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二要走农村资源加工型的工业滚动发展道路,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努力实现建设资金的积累——发展的良性循环;三要扩大开放,利用项目招商引资,多种形式吸引外资投入,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四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社会闲散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效益。(三)人口素质。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社会进步;既要注重物质文明,又要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特别是人的素质提高。只有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努力创造条件,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培训和引进各类人才,形成经济发展与人的素质相互提高的良好格局。(四)发展环境。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它不仅需要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更需要相关的软环境。所谓软环境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人文的,如经济开放程度、市场体系、管理水平、法律意识、居民素质等。硬和软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硬环境的到位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而软环境的营造却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要尽一切可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搞地方保护主义。(五)扶贫解困。扶贫解困是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必须抓紧抓好,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打好扶贫攻坚战,巩固提高近年来的脱贫成果,坚持走开发式的扶贫道路,继续实施多种形式的扶贫工程,走依靠发展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要着力解决好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的生活困难,解决好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走出一条适应市场,强县富民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四、认真研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施重点产业突破。一是重点突破,择业发展。彻底摒弃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求多求全”的传统定式。从四面出击转向重点突破,变全面“撒网”为重点“捕鱼”,面向市场需求,选择优势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走一县一业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二是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精心选择特色产品,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开发,工业化带动,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以规模求发展,以规模争效益。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和开发新产品,以高质量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以不断推陈出新的特色产品扩展市场。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研究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区域的发展重点,实施重点扶持,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三是能人带动,培育主体。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吸引各方面人才加入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的过程中来,掀起“开发热”,形成“创业潮”,造就一大批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企业家和经营大户。四是政策导向,培育市场。建立以县城、建制镇为依托的特色市场体系,构筑特色市场与特色产业相互促进和联动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的拉动作用。特色市场的建设不能沿袭以政府为主的传统模式,而是要运用政策和服务有效激活、启动民间资本进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办,业主经营,探索全新的特色市场发展模式。(二)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体。当前制约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县从主要依靠国家,转变为发掘和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五个结合: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各行业特别是公用事业国有民营、民有民营的步伐,着力盘活存量;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扩大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用开放的办法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着力扩大增量;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聚集,形成“小单体、大群体”和“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优势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非农化;把完善政策与强化服务结合起来,做好做活能人经济这篇大文章,精心培育直接面对市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市场细胞和创业主体,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施突破性发展,走出一条“富民强县”的新路。(三)把农村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发展县域工业,一是分类筛选一批项目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