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评委会评语《关于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对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现状、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程度低、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匮乏、文化创新滞后、母语丢失严重等问题,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报告内容丰富,详述现状,通篇体现出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熟悉和热爱。不足之处:文章标题流于泛泛,缺少概括性,正文文字也不够精炼。-2-大学生志愿者优秀策论(调研)文章申报表题目关于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申报人姓名陈博文联系方式手机15124055955服务单位喀左县民宗局办公电话0421—4822801服务届别及类别2010届扶贫管理类电子邮箱Steven918chen@163.com其他(若是通过组建联合调研小组共同完成,则须注明小组名称及其他成员等信息)报告概要(500字以内)保护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去年,国务院、辽宁省政府相继提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实施意见》。为了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当前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本文对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并形成本报告。首先,本文对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现状、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其次,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资金短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程度低、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匮乏、文化创新滞后、母语丢失严重;最后针对不同问题提住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县(区)项目办推荐意见(盖章)年月日市项目办推荐意见(盖章)年月日备注注:此表及报告全文电子版请于2011年2月15日前发至省项目办邮箱;盖章原件仅需一份,须于2月20日前邮寄至省项目办,逾期不予办理。-3-关于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朝阳市喀左县2010届扶贫管理类志愿者陈博文保护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喀左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辽宁省《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当前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我们通过座谈、走访、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并形成本报告。一、基本情况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是全国7个蒙古族自治县之一。地处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地带、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区,总面积2238平方公里。全县共有22个乡镇场、2个工业园区。其中,民族聚居乡镇1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41个;现有汉、蒙古、回、满、朝鲜、锡伯、藏、彝、土家、土、壮、鄂伦春、达斡尔、苗、侗、傈僳、黎、布依、京族等19个民族,总人口426400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075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3%。二、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情况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和重要源泉。多年来,喀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在加快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到了既尊重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又促进文化发展,使民族文化工作在继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备。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喀左县相继建设文化馆(国家级三级馆)1个,图书馆1个,人民会堂1个,博物馆1个,文管所1个;人民广场、天成广场、新华广场相继投入使用;新建乡镇文化站22个,图书室藏书均达到2000册。全县190个行政村都具备了1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活动场所,均设有40平方米以上的图书室,每村藏有图书1000册以上(其中科技书籍占20%-30%),并设有电脑、电视机、VCD等设施。目前,喀左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以县文化馆为龙头、文化站为中心、示范村为枢纽、农家书屋为基础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科技设施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深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喀左县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厚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风俗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工艺、技艺以及各类民间文化。如喀左《图琳固英族谱》被誉为世界民族文化的瑰宝,朝鲜族民间歌舞和服饰、锡伯族民间故事和舞蹈、满族剪纸、民间刺绣、紫砂工艺和陈醋工艺,都是地域色彩极浓的民族文化遗产项目。喀左县于1980年开始采录民间故事,保护和传承了具有口述史的东蒙民间文化。相继编印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准喀喇沁资料本》1—5卷;2005年喀左县申报的《东蒙民间故事》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蒙古族叙事长诗除《江格尔》、《格萨尔王传》以外的蒙古族民间故事唯一入选项目。喀左县南哨镇白音爱里村已建成东蒙民间故事基地,对重点传承人和养育故事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2009年4月17日,白音爱里村被省政府命名为“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基地”。3、加强民族艺术队伍建设和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多年来,喀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工团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政策倾斜,目前民族文工团专业民族艺术人才达到40人-5-以上,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被辽宁省文化厅和朝阳市文化局评为省级先进演出团体和市级先进文化单位。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准,加大对全县艺术人才的培养,喀左县有关部门对全县艺术人才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并将其全部登记造册,由文化馆专职人员管理,分门别类建立人才档案。同时,喀左县常年举办二胡、马头琴、葫芦丝、蒙古族舞蹈、绘画、书法等培训班。二胡演奏家戴瑞东的《满江红》获得第三届红日杯金奖。曹久霖创作的儿童童话在全国各级刊物上发表600多篇,由他创作的儿歌《燕子开会》被编入西北地区学前班教材,《月亮公主》填补了喀左县少数民族神话的空白。4、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方针指导下,喀左县相继举办了陈国义根雕作品展、美术作品展、摄影作品展、社区书画美术展览、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展、刘冠英个人书法展、白良瑞个人蒙汉书法展和楹联书法展等活动。2007年,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共同举办民族书画联展,与北京延庆县、葫芦岛连山区三地联展,喀左县的蒙汉双文楹联书法引起反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展示了喀左民族文化风采。5、加强民族文书档案管理,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厚底蕴。目前,喀左县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喀喇沁左旗王府档案主要有清代喀喇沁左旗王府蒙文档案和以乌梁海氏家谱为主的蒙古族谱档案。喀喇沁左旗王府档案多为蒙文书写文档,对研究喀喇沁历史乃至研究蒙古族发展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真实展现了喀左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底蕴。2005年7月,《清代喀喇沁左翼王府档案选编》在国家清史工程中正式立项;《图琳固英族谱》采用蒙文按塔式结构手写而成,族谱记载了近300年的蒙古族历史,填补了元顺帝之后蒙古族王朝沿革研究的空白,是研究蒙古族历史难得的宝贵资料。2003年,该族谱被列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并以蒙汉对照形式出版发行。此外,馆内还保存了珍贵善本图书、喀喇沁左翼旗区域图、蒙满文字书籍、清朝的圣旨、康熙年间吏部颁布的喀喇沁左旗扎萨克印、堂官印等文物。-6-6、加大对蒙语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的扶持和管理力度,营造少数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几年来,喀左县不断加大对蒙语广播电视、蒙文报纸的投入力度。全县190个行政村已开通有线电视信号村186个,占总村数的97.8%;县广播电台开辟了蒙语新闻及蒙语会话、科技、文艺等专题节目;县电视台开设了蒙语频道,内蒙古和西藏两套少数民族语言卫星电视节目实现成功转播;09年开机拍摄的以喀左县民族传统品牌陈醋为主线的电影《情定敖木仑》已经播出,它不仅填补了喀左县拍摄电影的空白,还对喀左县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喀左县报》始终坚持蒙汉并用,蒙文版设有致富信息、科学技术、会话讲座等专栏。另外,喀左县市面双文使用工作效果明显,实现了蒙语牌匾翻译制作网络化管理,牌匾双文并用率达到98%,规范率和标注率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城乡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形成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对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喀左县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经费投入不足,抢救、保护工作难以全方位开展。由于喀左县是省级扶贫重点县,财力十分有限,致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难以深入开展。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性的民族文化建设与保护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古老建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的维护与修缮,缺少投入资金。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民族文化的抢救与整理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许多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学和文化艺术逐渐被遗失;一些珍贵实物和资料因得不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比较突出;缺少配合的抢救措施与建设机制,任凭其自生自灭,使得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有可能会失传。这是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一个较为突出、较为严重的问题。-7-2、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一是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多为个体企业和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间缺乏沟通,经营分散,规模普遍偏小,所采取的是独立经营、自我生存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品体系不完善,缺乏有做大做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尚未形成能够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二是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企业资源研发、创意创新、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扩大再生产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三是喀左县目前还没有一种民族旅游、民族用品、民族餐饮产品是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纪念性于一身,成为值得推介展示、具有“特色标签”和“地域名片”的品牌产品,从而弱化了喀左县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3、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机制体制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机制体制缺失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虽然国务院、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和政策,但落实仍不到位。除了资金上的困难外,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领导体制尚未建立、自治县本身也缺乏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相关规划及有针对性政策措施,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喀左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正常开展。从目前来看,喀左县少数民族文化市场机制仍不健全。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企业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市场发育不充分,缺乏有效的制度引导,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4、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工作相对滞后。对如何挖掘、传承和创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比较滞后,缺乏专门的人才和必要的经费投入。少数民族文化从形式到内容数十年不变,因而难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5、少数民族母语丢失严重。由于受到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影响,少数民族母语的传承和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喀左县是一个蒙古族为主体的自治县。在调研中发现,在喀左县内60岁以上的蒙古族能精通蒙语;50岁左右的蒙古族能听懂,但用蒙语交流比较困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