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地理考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地震的地理考题地理][奥运模拟试题]一、2008年是世界人民的奥运年。3月24日11时(当地区时)在雅典的赫拉神庙(约37°58′N,23°43′E)举行隆重的奥运圣火取火仪式。(1)能正确反映圣火采集仪式开始时的日照图是____________。(2)中央电视台对圣火采集仪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徐州观众观看采集仪式开始时的时间为___________,画面中取火盆口平面与地平面的夹角约为________。火盆(野外静置)中的火苗多偏向_____________方向。(3)采集仪式开始时,全球地方时为24日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4)在图示火炬传递的城市中,与雅典气候类型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的气候特征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参考答案](1)D(2)17时37°58′东北(3)135°W向东至180°(4)旧金山、伊斯坦布尔高温多雨受夏季风影响二、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读下面材料和图,回答以下相关问题:问1.此次圣火来源于_______(国家名),该国是典型的_______气候,说明形成该种气候的原因。问2.珠穆朗玛峰南坡植被表现为__________地带性分布。这一垂直自然带的形成是由于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随着__________的增加而变化。问3.通向西藏自治区主要的铁路的名称是什么?修建该铁路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修建该铁路的意义是什么?该铁路大约有150公里留有通道,其原因是什么?问4.西藏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能源类型并说明原因?[参考答案]1、希腊。地中海气候。形成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2.垂直热量、水分海拔3.青藏铁路。克服高寒、缺氧、冻土的困难。意义是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国防,加快该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等。留有通道的原因是克服冻土和一些动物通道。4.有太阳能,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有地热能,原因是地处板快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有风能,大气环流有关。[地震模拟试题]一、看图回答下面问题1.A地和B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2000~4000mB.4000~6000mC.3000~5000mD.4000~6000m2.请描述当地的地形特征:3.C地拥有迄今为止,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4.图(2)是图(1)中EF连线的地层剖面图,该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5.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在B城发生8.0级地震,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震感。引发该地震的原因有哪些?6.结合当地地形地势特点,请分析,伴随地震将还可能出现哪些地质灾害,并分析原因。7.试分析影响D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参考答案]1.D2.西(北)部高原山地、地形崎岖;东(南)部地形平坦3.都江堰4.断层构造5.该处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版块挤压碰撞的消亡边界附近,受其影响,该地地质构造不稳定,易引发地震灾害。6.滑坡、泥石流;原因:地质构造不稳,地质灾害多发,山体破碎;地形崎岖,山体陡峭;人类对山坡植被的破坏。(降水变率大)7.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成都平原上,地形平坦;河流流经,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政府所在地,为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农业基础较好。二、读下面材料及图,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1999年9月21日深夜1时47分,里氏7.3级强震侵袭台湾中部,倒塌房屋将近一万栋,死亡人数超过两千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材料2中国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问1、汶川位于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交界处,台湾位于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交界处。问2、史上,中国一直是地震多发的国家,而且人员伤亡较大,试分析原因。问3、包括汶川在内的西南地区是个地质灾害频繁的地区,除了地震以外,还可能有哪些地质灾害?试分析产生原因及减轻灾害措施。[参考答案]1、印度洋亚欧亚欧太平洋2、中国位于众多板块交界处,地震频繁,人口密度大。3、滑坡泥石流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c.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减轻灾害的措施:a.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b.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高三学生答题与高考地理复习内容摘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勤奋和效率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复习原则,应该说是高三地理复习的主旨,实际复习中往往重勤奋而轻效率,许多学生已经陷入“死念书、忙做题、拼体力、挤时间”的高投入低效率的怪圈而不能自拔,这些要引起教师们深刻反思和警醒。因此在复习中应该要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策略”,有了这种明晰的复习指导思想,才真正可能做到“精投入、巧复习、高效率”。关键词:抓基础;明方向;凸重点;重过程高三复习已经进入到了最关键的阶段,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有相当一些教师在不明确学生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仍然在撒网式地加班加点,大搞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其实到了关键时候,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反省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而只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最能反应学生复习中存在问题的是学生平时训练中答题所存在的问题。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非常重视对学生平时考试试卷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并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在连着五年的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过程中,本人一直坚持逢考必改,改不过日,而讲评则必在改后了解了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后。要不然,试卷讲评就变得毫无目标、无的放矢了。有的时候,为了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还进行“织毛衣”工作――统计学生对每个选择题各选项选择情况的百分比,对错误多的题目找问题,反思复习中的问题和缺陷,并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当然这会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但我想这样做是非常值得的。而一般情况下,只要试卷改下来,学生的错误教师也基本上一目了然。一.学生答题中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1、审题不清,不能领会命题者的命题寓意。有些同学做题目往往材料或图还没看清楚就急于答题,或者丢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者不看地图中的图例或数据,不能领会命题者的真正用意。比如说有这样一个题目:材料中给出了华北地区从1970年-2000年人口密度变化图,然后问华北地区人口密度变化有何特点?有的同学就答成东密西疏。把一个原本应答出人口密度时间变化特点的题目,就答成了一个空间分布的差异了,完全改变了命题者考查的真正目的。2、思维能力不全面,不能多角度答题。高考地理往往需要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答题。比如说:吐鲁番盆地为何成为我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很多同学都只能答到海拨低,沙漠比热小温度升高快等。事实上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像盆地地形,不容易散热;云雨少,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少;沙漠植被稀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弱等重要原因。3、不注重地理过程的形成,答题逻辑性不强。地理学习过程除了要知道怎么样,还应关注一个为什么。比如说不合理排灌会导致土壤盐碛化,那么盐碛化过程如何?学生答不出来。还有就刚才吐鲁番盆地为什么夏季高温这个例子,有些同学能说到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个问题,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就会夏季高温呢却说不清楚。或者答题中干脆用规律来代替原因,比如说题目中要求比较不同纬度两地盐度的大小并说明原因。有的同学在回答原因时就直接搬出盐度的分布规律来代: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高纬和低纬递减。而根本不去考虑影响盐度的因素有哪些。4、答题缺乏技巧性,不能灵活应变。地理是高考文综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同学拿到试卷后就老老实实的从第一个题目做到最后一个题目,而不能根据题目的难易或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换答题。有的同学把太多的时间花在难题的思考上,结果难题没做出来,后面容易的题目也没时间做了;有的同学一开始就做自己平时最怕最不拿手的地理,结果越做越紧张,思维一片混乱。高考地理试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查,关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复习应该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来着手进行,应该彻底摈弃“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否则如果没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是难以应对地理高考的。虽然中学师生对高考的命题思想从总体上是能够认识的,但真正能够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上则显得缺乏足够细致的思考和具体准确的把握,当然这是需要一个理念与行为之间的逐渐转化与适应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步锤炼的。应该说当前高考地理复习的关键点,在于要把“能力立意”的逐项要求,具体落实到复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上,在复习中应该非常明确“能力立意以及能力立意的内涵”,在具体复习过程的每一环节上,要真正体现和落实“能力立意”的备考思想,这已经成为地理复习备考的一大障碍和难点,由于没有领会和落实“能力立意”的备考思想,在复习中还存在以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1.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思维过程。学生总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表面上看学生很认真听讲,学习很投入,而实际上这种听课方式,学生还是顺着老师的思路和设计方案走,实质上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上课只是停留于听懂了、记熟了,而对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地理概念没有去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对地理原理没有去深入探析其来龙去脉,对地理规律没有去体验其提炼的过程,因而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由于缺少这种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思维过程,没有了思维上的亲身体验,当然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显得肤浅而不深入。2.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质疑和析疑。其实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也就几乎失去了暴露思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问与困难、障碍与矛盾的机会,失去这种生存与生长、发展与创造所不可或缺的过程,学生必然缺乏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一遇到问题和疑难,就想到问同学或问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造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强,以至于学习很肤浅,往往满足于“是什么”而不去深究“为什么”,缺少了质疑和析疑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薄弱。3.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理。从几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要想单纯依靠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章节的知识解答问题,是不大可能的,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必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必须通过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以及建构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平时一些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就是因为只停留于记忆知识,而没有深挖知识的隐含线索进行充分的知识联系,也没有把注意力落在“知识的疑惑点、关联点、薄弱点”上,从而造成知识的体系不清晰、知识联系不紧密,知识没有系统化、结构化和规律化,当然也就为知识的提取、迁移与应用,为思维的灵活与变通造成了障碍。4.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练后反思和解法的归类。平时复习中缺少题型的专项训练,而使得学生沉沦于题海,埋头于练习和死抠难题,使得训练陷入了盲目性,由于高考地理试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逻辑的过程、解题的方法,而学生又没有去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类和总结,如,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日照图、气候类型图、影响因素类、措施类、意义类等的解法提炼,当然也就难以灵活面对新情境、新问题。许多学生缺少练后的反思,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或很少去加以清理和思考,对错误的种类(如答题规范、审题技巧、文字表述、答题习惯)和出错的原因也就必然很少去顾及,使得问题如同影随,一直伴随和困扰着学生自己,从而造成高考时不必要的失分。5.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策略的总结和矫正。最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