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思考——内涵及培养与提升对策郭秋月【摘要】: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教师通过这些知识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能够进行教学反思,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在当前教师中仍然存在缺失,本文从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入手,分析其含义与重要性,着眼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培养与提高的途径与策略。【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关键词】:教师条件性知识教学过程教师评价系统【分类号】:G451.1【DOI】:CNKI:SUN:PXYJ.0.2009-05-036【正文快照】:一、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1.教师条件性知识研究的发展。早在1958年,科根的研究就认为教师有条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安排,会使学生有较大的收获。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学习动机及其它影响学习因素的了解、掌握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明显的相关。例如,有人发现教师对学生全文下载:CAJ格式(推荐)PDF格式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这项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科学面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盲目辛苦,“时间加汗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素质层面,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之学生更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预见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切记,“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解释,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鲜活经验的累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一个重要2途径就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为完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增强高师教育学教学实效的方略2010年第5期在高校,高师教育学课堂却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教学低效现象,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及探究意识,满足于“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这种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使教育学更好地发挥在师范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其方略如下:一、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师教育学课就性质而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必修课”,而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意义上的必修课,是专为师范生单独开设的。从表面看,它不是专业课程,但却具有专业课的性质和重要地位。如果说专业课的开设主要向学生提供本体性知识,保证高师生将来从事教学所几需……阅读全文注册用户登录后才可发表内容,非注册用户请先注册。账户名:论条件性知识的发展、内涵及培养途径论条件性知识的发展、内涵及培养途径作者:赵红霞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647更新时间:2009-3-1论条件性知识的发展、内涵及培养途径赵红霞一、条件性知识的兴起及发展(一)条件性知识的兴起自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以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为倍受关注的课题之一。1980年起,教师知识已成为迅速增长的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焦点议题。早期对教师知识的研究主要重视教师的学科知识,后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教学知识对好的教学来说也是起关键作用3的变量,进而提出了教学内容知识的概念。[1]根据埃尔伯兹(Elbaz,1981,1983)的观点,教师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环境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知识。舒尔曼(1987)定义了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种类别的知识:(1)内容知识,主要是指学科知识;(2)一般性教学知识,指超越各具体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原理和策略;(3)课程知识;(4)教学内容知识;(5)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6)教育环境的知识;(7)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格尔斯曼(Grossman,1988,1991)将教师知识分为四种类型:“一般性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以及“背景知识”。在1992年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拉潘(Lappan)和西勒-卢宾斯基(Theule-Lubienski)强调教师至少需要三种知识:数学知识、学生知识以及数学教学的知识。布卢姆(Bromme,1994)提出一个更为全面的分类,其中也包括一般性教学(和心理学知识)知识。[2]以上对教师知识的分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条件性知识这一名词,但都把条件性知识所包含的内容归纳进教师知识结构中去。此后,对教师如何将教学内容心理学化,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二)条件性知识的发展条件性知识这一概念实际上早在1983年帕尔斯(Pairs,1983)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就提出来了,指个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类型。但并未对此作详细阐述、归纳,也没有对此作深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辛涛等人从教师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指出,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从功能出发,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此时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才作为一种专门术语纳入到教师知识结构中来并被详细阐述。该研究结论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众多研究者所援引。[3]夏惠贤(2000)在综合了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文献后认为,教师教学知识由本体性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构成,一般通过微格教学、反思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等获得。[4]以后的诸多研究者开始把研究教师知识的焦点投向条件性知识,这一概念逐渐走向了蓬勃发展。这一术语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二、条件性知识的内涵及分类(一)条件性知识的内涵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一种对具体的本体性知识做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解释的知识,例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如何组织、设计和实施测验等。它涉及如何教的知识,即如何将本体性知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传授给学生。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理论性支撑的作用,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它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必备知识。平时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如何把本体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用教育科学和心理学规律对本体性知识进行重组和表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同化和顺应,建立自身的内在知识体系。没有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的传授便难以得到保障。(二)条件性知识的分类北京师大申继亮等学者认为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知识:(1)教育科学知识,既包括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例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教育的本质、目标、任务和内容,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德育基本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的实施过程、组织形式、构成环节,教学的原则、模式、方法、手段、艺术、风格,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等。也包括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和动态的知识,例如,教育教学发展变化的历史沿革、目前状况、发展趋势,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课堂教学的革新、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还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知识,例如,教育科学研4究的过程、特点和类型,科研课题的选择、计划的编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的选择运用、成果的表达等。(2)心理科学的知识,例如,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知识,中小学认知与品德发展的条件、特点和规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的当代认知心理学、课堂教学心理学常识,教材的呈现顺序,学生的心理及知识结构,还包括学生群体的知识(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各年级学生学习、认知及思考方式,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学生个别差异及班级中特殊儿童学习的知识)等。这些条件性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都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具备这些知识有利于教师认清各种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觉性,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本体性知识进行思考和重组,以使学科知识顺利地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从而更加自如地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一个具有丰富的条件性知识的教师,必将极大地增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创新能力。[5]三、条件性知识的培养与提高由于学校里绝大部分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所以教师怎样组织和进行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组织的有序,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就可以有较大的成就。早在1958年科根的研究就认为教师有条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安排,会使学生有较大的收获。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学习动机及其它影响学习因素的了解、掌握,以及对这些方面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都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明显的相关。例如:有人发现教师对学生所学习知识了解程度及儿童心理的掌握,同学生学习代数、几何成绩有明显的相关。[6]申继亮等人还把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知识和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7]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是教师成功教育的前提,只有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与学知识是教师成功教育教学的最终体现,能否把所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课堂上,这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关键。[8]评估学生成绩是科学教学的手段。然而,目前教师的这三方面条件性知识是相当缺乏的。(一)师范院校要加强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教学在我国,师范教育仍是教师培养的主要渠道。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条件性知识不足,师范教育传授的条件性知识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这就为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首先,应增加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课程的比重,提高这些课程的质量,课程内容应能够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其次,师范教育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建设方面应加强研究,编写和选用出理论体系新、操作性强的教材。教材编写人员除教育、心理学专家外还应吸收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参加,由教育、心理学专家规划教材的知识框架。由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提供材料并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9](二)教育机构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培训工作也是职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近年来,国外已愈来愈重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并将它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在教师中强调补充条件性知识,关注教师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教育,并且能作为引领示范,让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有经验的教师和教学主管领导要参与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将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起到经常性的指导作用。要经常组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给他们讲授条件性知识。培养他们善于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意识,有些教师虽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训练,但教学却很好,这是因为他们不自觉地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知识,而自己并未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把他们的经验总结出来,就是很好的职后培训材料。(三)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在行动中学习理论这就是说,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不能搞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否则是学不下去的。例如,在学习教学论时,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把学习到的东西,如了解学生,教学模式确定,教学5方式、方法的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等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用、检验、研讨,解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