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走在通往新课程的路上又是一年新课程培训时,但心境大不相同。去年的此时,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今年的此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去年的此时,山雨欲来;今年的此时,云淡风清。去年的此时,如临大敌;今年的此时,从容淡定。去年的此时,紧张、期待、困惑,今年的此时,平静,平静。这种平静淡然是否说明我们已经在适应新课程呢?不过如此。不过如此。问题和危机就隐含在不过如此中。我们不是适应了新,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用旧改造着新。新课程变成新课文,表达交流被酌情录用,梳理探究被忽略不计,名著导读被简化处理。课文一篇篇讲过去,课一节节上下去。课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篇新课文,在我们的课堂是不算什么的。我们从前是用马拉着马车,现在是用马拉着机器。我们离新课程有多远?以我们的教材来说,我们的教材以前是阅读、写作两大板块,现在呢?则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但在教学中,我们分给这四大板块的力量是绝对不均衡的。我们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阅读鉴赏这一块上,写作在其次,梳理探究又在其次,至于名著导读,更是其次的其次了。如果说变化,从短期内来说,这样的教学也许无可非议。但我以为,只有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教学是丢失了新课程的一半江山。(当然这并不是说,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要占到和前两者相同的时间。)如果我们说新课程既有固守又有创新的话,那么,从对四块的设置来看,我的看法是,阅读鉴赏是固本,是守正,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传承,表达交流(注意,不叫写作)是改进。而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则是新课程中最具有创新力的部分。所以,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是绝不可被忽略的两大板块。从某种意义上说,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是我们走进新课程的山口。关于梳理探究的梳理和思考人教社李世中老师语: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的“梳理探究”,如同初中的“综合性学习”一样,是最能体现课标精神的学习内容,它在设计理念和教材编写上具有全新的特点。原因有三点:(1)中美教育理念的碰撞;(2)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必要张力(3)包含了中国教育缺少的元素。就我来说,我是这样理解梳理探究的:1、不是新知识的学习,是旧知识的整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言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2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如果说我们过去九年的教学是化整为零,那么,梳理探究就是聚零为整。如汉字、成语、修辞、逻辑、文言词语与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这些内容可以说学生从小学初学语文开始就一直在积累,到了高中阶段,让他们对十几年所积累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整合。以成语为例,从积累的角度讲,小学可以说是日金斗金,初中偶进一文,到高中阶段基本上无所作为,但我们总是坚持着到了高三才去总结。课例一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成语的来源:结合《论语》阅读,找出论语中的成语成语的结构:找出成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此类活用容易读错的成语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中的文化与人生时间:两周形式:分组活动,每节课前10分钟交流,一部分张贴到教室意义:知识明晰了,文化的意味也渗透进来。课例二修辞无处不在原则:结合课本语音修辞:结合必修一的新诗和必修二的古诗,在诵读中感受音韵。词语修辞: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散文学习(作了一个学习总结,以课后练习为主,复习回顾一遍)——复习中感受修辞,后来的阅读中发现修辞。从知识的特点上看,语文属于结构不良学科,知识呈现无序性。学生只觉得学了一堆东西,却没有一种整体感。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是庐山真面目。知识的系统性是我们语文学习中非常欠缺的一环。而梳理探究让我们学会停下来,回望来时路。从这个角度讲,梳理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当然,梳理探究中也有学习方法的引导,如,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课例三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三的第三个梳理探究)特别喜欢的一个,学习方法的探讨每届都做,但觉得这个梳理探究让我们的学习方法研究更上一层楼。十分注重学生的反思、体悟和对学生的引导。3时间调整:放到高一下学期的开始过程:完成问卷调查,给自己打分(对照问卷,写语文学习反思调查报告:同学的语文学习心得、高考状元学语文总结:改进语文学习后续工作:我语文学习方法的改进和新尝试。2、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素养的形成。落实一种语文的学习理念——语文即生活。大语文的观念提出了很多年,但只局限于阅读写作的教学让语文的生活化流于空谈。而梳理探究则是让生活化落到实处。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每年产生了不少新词新语,它们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于是设计了“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专题;又如每个学生都十分熟悉的姓氏、许多学生所喜爱的文学和影视等,这些无不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这些专题,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活动设计:分小组查找2005年度新词新语、2006年度新词新语、2007年度新词新语、2008年度新词新语从中挑选流行词从流行词看当年国内外大事了解当年的新词,其实就是了解当年的时事。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然后由此延伸,做成时事点评系列。3、梳理探究并不背离高考。相反,它让我们的高考变得更扎实,更清晰。我们的高考复习更生动。以往我们的教学经常是高一高二课文,高三专题复习,但我们都知道,仅凭几个专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这些内容往往成为高三复习的主要内容而又收效甚微。而真正应该集中复习得到提升的诗歌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往往因为没有时间而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原来在教对联时,我经常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对联应该在什么时候教?好像很多都是放在高三作专题复习时教。其实,高三复习对联早就晚了,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也曾经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进行过渗透(如,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在中国古典戏剧教学中渗透、在中国章回小说教学中渗透,在给一些文章拟小标题时训练),但始终没明白为何没有系统的教却敢于考。新课程给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设计思路:认识概念、认识重要性、赏析、写作4课例奇妙的对联专题一、以习题的形式认识对联的特点1、下列拟制的对联存在哪些缺点:——认识概念①大地百花齐放;神州百象更新。(不重字)②门对青山羊兔群群嬉碧毯,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不重音)③槽边不乏千里马,仓内常存万石米。(平仄)④人梯巧搭登攀路,心血浇灌栋梁材。(词性)⑤冬去山明水秀,春天来百花香。(对仗)2、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强化概念发愤识遍天下字雨滋春树碧连天腊梅吐芳迎红日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立志读尽人间书绿柳展枝舞春风风送花香红满地3、(1)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难报恩来生为国家耿耿忠心昭日月何堪魂去青史千秋功同五岳寸草春晖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死为人民①上联:②下联:(2)下面是一副赞颂诸葛亮的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联: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下联内容:八阵名成,两川福被,十倍荷褒荣,三分功定属元勋,所合精锐四方。下联调整为:(3)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志复中原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组合:(4)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下联调整为:(5)下面是清代文学家俞樾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将他们组合成上下两联(在给出的两联开头后续接)辛辛苦苦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浩浩荡荡放怀一笑是亦足矣著二百五十余卷书吾其归乎流播四方生无补于时死无关乎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4、对成语闻鸡起舞望梅止渴水滴石穿守株待兔5锦上添花狗仗人势瓜熟蒂落铁板铜琶,大江东去5.下面一副对联有一点毛病,请按要求改正。一位高三的同学为街道电视室写了一副对联:“收四海风云,居斗室尽知天下事;看百朝世态,坐片时通晓古今情。”总体不错,但细细推敲,应将上联的“天下”改为。二、学生活动:整理十年来高考中的对联题三、收集有趣的对联四、尝试写对联:以《笠翁对韵》上的对仗作为尝试,练习一些简单的对仗,在给课文拟小标题时作为实战我们总有一种疑惑,这样教会不会影响高考?我想,不是新课程误我,是我们误解新课程,最终误高考。以美丽的汉字专题为例,不仅解决了学生字音字形的问题,而且是以非常生动的形式解决的;更重要的是,他引导我们的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母语,亲近我们的文化、文明。以优美的汉字为例,为什么放在必修一呢?我认为它就是一个兴趣培养课,他的潜台词就是:我们的汉字是多么优美、我们的母语是多么迷人、我们的文明是多么浩瀚!语文的学习无功利的过程往往涵盖功利,太功利的过程既背离语文,也背离高考。简单的说,语文的高考不是比拼我们的学生做了多少题,而是我们认真读了多少文章,认真思考了哪些问题,兼有知识的增多和精神的成长。4、梳理探究是一种理念,我们的教材也隐含了很多梳理探究的主题。课例作家专题——人格与文格时间:高一结束方式:总结课1)我最喜欢的作家介绍(侧重于知识——文学常识复习)2)我最喜欢的作家(对话——练笔)3)我最喜欢的作家颁奖词(汇总——)课例课本中的人物专题——命运与人包括作家、包括主人公时间:高一结束方式:作文课(一次考试作文后的再次写作)1)整理四册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分成作家组和作家笔下的人物组2)概括特点:林冲是一个()的人物、杜十娘是一个()的人3)分析与人物命运相关的因素二度作文:命运与6课例小说专题小说环境描写专题初中教材中的小说环境描写——高中教材中的小说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环境描写的尝试运用(设置场景、片段写作)——名著中的环境描写(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多情剑客无情剑等)——高考试卷中的环境描写——拓展训练戏剧专题课例鸿门宴剧本编写——戏剧单元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剧本编写从方法上来说,应当有以下几点:1、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有新的理念——成为有新课程精神的教师不能把梳理探究做成讲座,要强调学生的活动——小组的分工、资料的收集、成果的展示汇报不能只让学生活动,老师不作为,教师仍是主导——选题、把关、组织课例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入:启发:每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呼应:09年的文综第12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试题评析:09年高考题中,对于姓氏来源的考核,使得难度与08年相比明显加大。但由于题中给出了背景材料,考生可以依据材料推理判断。通过材料我们可知,姓氏有的来源于封国,有的来源于对于帝王及高官大臣死后的称呼,有的来源于所从事的职业。只要考生读懂材料,即使之前不了解姓氏的来源,也可以做出正确的推断。过程:学生准备:按姓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本姓氏的由来和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教师准备:研究中华姓氏的来历研究带女字旁的古姓研究与朝代、国名有关的姓7研究复姓的姓氏及由来研究少数民族的姓及改用汉姓问题研究古今百家姓的顺序研究中华姓氏的作用研究其他有趣的姓氏课堂活动:小组交流教师讲授总结姓氏的作用课例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之二——年节风俗活动安排:1)收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来历、风俗、相关古诗2)汇报交流3)转化成习题形式:给节日下定义、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一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