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说课的初步研究一、说课的概念和意义1.1说课的概念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教师和其他听众,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的方式,分析教材和学情,系统或部分地介绍教学设计及其根据的教学研究形式。概念中明确了以下几个要点:①说课人员是教师②听众主要是教师、教研人员、学校领导等,而不是学生。③说课题材是具体课题的教学,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也不是抽象的教学理论。④说课方式是讲述⑤说课的性质,说课具有教学研究的性质。说课活动是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说课也是集体备课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的备课研究活动,集体备课过程中主讲人就是采用说课的形式向其他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根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深入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⑥说课特点是说教学设计及其根据,即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样做,而且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其中的“根据”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含义。“为什么这样做”大致可有四类根据。第一类是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第二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学情等方面的特点,第三类是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基础理论,第四类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渗透德育等方面的需要。1.2说课的意义说课活动的好处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答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理解,说课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2.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教研活动中如果只让老师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听课的老师不一定能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但上课后如果让授课教师进行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设计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1.2.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一般的备课中老师都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备课缺乏理论依据,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1.2.3、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方法,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2.4、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要说明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这就促使教师自觉研究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或课程目标,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达到由理性认识向创造性认识升华的境界,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21.2.5.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理念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通过说课能看出教师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教学理念、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各级行政部门把说课作为选拔评选特级教师、优质课、教学基本功比赛等课堂教学竞赛内容,很多地区的人事部门招聘教师也都采用说课的方式进行面试考核。二、说课的发展历程及说课的类型2.1说课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1.1.创建阶段(1987—1991)构建框架,设计了说课的组织、内容、范围、要求、形式、方法、类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框架,论证了说课的必要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初部解决了为什么说课、说课说什么、怎样说课等问题。广泛宣传,在《小学教学》、《教育论坛》、《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多家报刊作了报道。并采用现场示范说课等方式宣传说课,为说课的较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2.发展阶段(1992—1997)1991年12月2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新形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地的说课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一阶段主要是充实框架、创建理论、成立机构。2.1.3.壮大阶段(1997至今)这一阶段说课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①队伍扩大,1997年10月召开全国说明课研究协作会第三届年会时,全国已有一百多个理事单位,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参加。仅缺香港和台湾的代表。②理论充实,理论框架逐渐充实,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逐步解决。③操作规范,说课的操作向着规范、简化、多样的方向发展。④管理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说课列为课堂教学比赛内容,制定了说课评价量标。2.2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音体美说课等;按用途分:示范说课、教研说课、考核说课等;但我们从整体来分,说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实践型说课,一类是理论型说课。实践型说课就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课题的说课。而理论型说课是指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三、说课内容和要求说课,要求做到“四说一写”。“四说”指“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一写”指在黑板上写出板书设计框架。通过“四说一写”,体现任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及素质教育研究水平。具体要求是:(以15分钟的说课时间为例)3.1、说教材(一般不超3分钟)。说教材包括: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学情”四个方面的内容。3.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得恰当与否,直接反映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制订。一般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该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安排意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描述该教材安排在哪里,更要分析教材编者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才把它安排在这里。具体说来,它应该包括:①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作为该内容的基础;②本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③该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有怎样关系或者该内容在后续学习将得到怎样的深化等。(2)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一位老师在初中化学《中和反应》一课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中和反应是初中(五四制)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节,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但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H+和OH-能3否同时存在于溶液中?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是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酸和碱的性质,教材编排三个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本节的核心概念——中和反应的实质。为第二单元学习复分解反应以及高中化学的离子反应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宏观世界与粒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和化学符号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化学核心思想和观念。3.1.2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可分开说,也可融为一体说。案例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的方法的分析,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②、知道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防火、灭火的目的。③、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由此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②、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1.3说“教学重点、难点”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包括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的内容。从化学学科来看,教学重点知识,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核心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化学用语书写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和核心的思想观点(微粒观、运动观、分类观)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从宏观到微观);(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下面是一位老师在初中化学《绪言》一课的说课内容:《绪言》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化学课,本课的学习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动机等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概念是今后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它将直接影响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化学变化,它是化学研究的核心,贯穿化学学习全过程,因此这一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此外,本节学习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的,实验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而认真、有序地观察是实验的关键,因此借助实验1-1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是本节课的第三个重点。4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头脑中的感性材料积累是有限的,这就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了障碍,要准确理解两种变化的区别、正确判断两种变化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准确判断某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该案例不仅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价值准确定位了教学重点,而且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分析了教学难点,因而成为说“教学重点难点”中较为成功的范例。3.1.4说学情由于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和学习兴趣等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说课方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学生情况,这些方面都是因材施教的基础。下面是某老师在《硝酸的性质》说课中所描述的“学情”:硝酸是氧化性的酸,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初步接触了硝酸,知道它是一种常见的酸、具有酸的性质。在《化学1》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知道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和构成物质中心元素的化合价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知识为硝酸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从物质类属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和“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硝酸化学性质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当然,教材只介绍“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5价的氮被还原”,并未分析为何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得到的还原产物不同、不同浓度的硝酸其氧化性存在差异等,这些内容将会成为学生的疑点。此外,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硝酸“常用来制备染料、塑料、炸药”也会感到困惑。该案例从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角度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并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点(“想知”)进行预测,较为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3.2说教法。说明在本课中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这样做的原因,着重说明其中有独创的做法。特别是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案例《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交谈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综和性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比较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在信息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自学辅导法。3.3说学法指导。说明在本课中将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以及调动优生思维积极性、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案例:《燃烧与灭火》的学法指导在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试管中白磷燃烧)和灭火的方法的探究中指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通过促进燃烧方法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明确“对比法”是重要化学研究方法,在通过实验探究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三个原理时引导学生运用好“总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