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厂原材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2.经济林栽培学:是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及技术的综合性学科。3.发展经济林意义:(1)是种植业最旺盛的经济增长点;(2)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重要作用;(4)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4.我国发展概况:面积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树种、品种多样化;储藏加工能力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增加。5.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1)经济林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2)生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3)经济林产业化过程低,第二第三产业滞后,综合效益低下;(4)经济林总体发展水平不高;(5)管理体制不顺。6.我国发展潜力:市场需求潜力大、可供发展的土地资源面积大、科技潜力大、群众发展经济林的内在积极性高涨。7.发展趋势:适生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矮化密植;种类的多样化和良种化;无公害化;产品优质化;储运加工设备和手段现代化;旅游观光。8.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1)种类繁多,资源丰富;(2)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3)充分利用土地,开展多种经营,多用途、多方面开发利用;(4)家生野生同时利用,广生生产门路。9.经济林树木分类:果品类、木本油料类、香料调料类、饮料类、木本中药类、农药类、树脂树胶树漆类、料染料类、纤维类、栓皮活性类软木类、放养类、森林蔬菜类、淀粉类、色素皂素及维生素类。水果亚类:柑橘、香蕉、苹果、葡萄;干果亚类:核桃、板栗、柿子、枣;杂果亚类:山楂、杏、李子、樱桃、无花果、石榴、猕猴桃。食用木本油料亚类:油茶、核桃、油橄榄、香榧、油棕、文冠果、榛子;工业木本油料亚类:油桐、乌桕;香料亚类:山苍子、桉树、樟树、花椒、八角、松树、柏木、玫瑰;调料科亚类:八角、花椒、桂皮。10.影响经济树木分布的因素:气候条件;地质和地貌;土壤条件;植物本身的适生能力和繁殖传播能力;人为的干预作用。11.经济林木的分布:东北地区:北温带和中温带,针叶林带,榛子、麻栎、核桃;华中地区: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油茶、油桐、板栗;内蒙地区:中温带,文冠果、桑、榆;华南地区:南亚热带和热带,橄榄、椰子、番石榴;甘新地区:全国最干旱的地区,枸杞、沙棘、核桃;康滇地区:分旱季和雨季,栓皮栎、黄连木、滇香樟;华北地区:南温带,板栗、柿、枣;青藏地区:高原气候区,花椒、漆树、核桃。12.经济林区划的意义:为了解决缺乏全国统一的经济林树种、品种的栽培区划。13.中国经济林区划分为4级:第一级为气候带,第二级为干湿区,第三级为亚区,第四级为小区。14.经济林栽培区划:在研究经济林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区划原则,对经济林的地理分布进行区域划分,为开展经济树木的引种驯化、指定经济林的发展规划和基地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5.经济林区划的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生态经济规律、协同性规律)、整体环境与局部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环境因子中的综合作用与主导作用的原则、环境的空间结构的原则。16.生长:是指树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是量的变化,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增大体现出来的。17.发育:是指经过一定时期营养生长的积累,细胞组织开始分化,进入性成熟,出现繁殖器官,开始开花结果,是质的变化。18.经济树木的生命周期:指经济树木一生中个体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幼年期)、结果始期(始收期)、结果盛期(盛收期)、结果衰退期(收获减退期)、衰老更新期。19.年周期:经济树木在一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变化。20.向心更新:徒长枝形成的树冠同样按离心生长和离心秃裸的规律形成的新的树冠,逐渐代替原来衰亡的树冠,使得优势部位逐渐下移。21.离心生长:以根颈为中心,根和茎均以离心的方式进行生长,根具向地性,茎具背地性。22.离心秃裸:以离生方式出现的根系自疏和根冠的自然打枝。23.物候期:经济林每年都会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并呈现一定的生长发育规律性,如萌芽、展叶、抽枝、开花、结果、落爷休眠等现象。24.物候期的划分:萌芽期、展叶期、抽稍期、开花期、果实生长发育期、变色期、落叶休眠期。25.物候期的特点:顺序性、重演性(重叠性)。26.经济树木的生命周期:(1)营养生长期:从苗木定植到第一次开花结果为止。特点:以营养生长为中心,树体离心生长旺盛,地下和地上占据的生长空间迅速扩大。措施:保成活、土肥水管理;促生长、幼树整形。(2)结果始期:从开始结果到大量结果之前。特点:营养生长仍占优势,枝的分枝级次增加,树冠继续扩大,主枝逐渐开张,树势渐趋缓和,产量逐渐上升。栽培措施: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体健壮生长;加强整形修剪,培养合理树体结构;调节生长和结果之间的平衡。(3)结果盛期:经济树木大量结实或树胶、树脂、树液盛收的时期。特点:树体构建完成,结果枝大量增加,产量达到高峰。养分多集中供应果实生长,消耗大,易造成营养失调,而形成“大小年”。栽培措施:加强光照、土肥水的管理和树体保护,调节生长与结果的关系。(4)结果衰退期:茎、枝先端停止生长,并开始向心枯死。产量逐年大幅下降。(5)衰老更新期:树体衰老至枝向心枯死,侧枝枯死量增多。新梢生长量少而细弱。根系分布范围更小。结少量果实。27.经济林树木的年周期:(1)生长初期:绝大多数树木是从春季树液流动、萌芽起,至发叶基本结束止。特点:光合效能不高,主要利用贮藏营养。栽培要点:及时灌溉,补给稀薄追肥;抗性弱,防止春寒。(2)生长盛期:树木发生新叶结束至枝梢生长量开始下降为止。特点:树木生长旺盛,同化能力强。栽培要点:加强水肥管理、防止干旱、防治病虫害。(3)生长末期:从树木的生长量开始大幅度下降至停止生长为止。特点:生长量下降,木质化程度加重,为休眠作准备,营养物质转为贮藏状态。栽培要点:促进树木休眠,增加木质化强度;减少水、养,特别是N肥的供给。(4)休眠期:从树木停止生长至萌芽前的一段时期。特点:树木体内新陈代谢活动十分微弱与缓慢;树体抗性最强28.栽培要点:移栽、整形修剪;施基肥。29.根系类型:实生根系、茎源根系、根蘖根系。与地面近于平行生长的根系称为水平根,可分为深根性树种(核桃、板栗)、浅根性树种(桃、李)。与地面近于垂直生长的根系为垂直根。30.根系功能:固定功能、吸收功能、贮藏功能、激素的合成。31.根系的年周期:同株树的不同根系生长期不同;根系开始与停止生长的温度均较地上部分所需温度低;根系生长的旺盛期为春末与夏初。32.根系的生命周期:根系寿命与树木寿命相一致;根系寿命受环境影响大。如高温、干旱等;根系寿命由长至短:支持根、贮藏根、运输根、吸收根;根系生长速度与树龄有关。33.萌芽物候期:是由芽体开始膨大到幼叶展开为止。34.芽的类型:根据芽的性质分:叶芽、花芽根据芽的位置分:顶芽、腋芽。35.休眠芽:新梢上形成的芽第二年不萌发。不定芽:根或愈伤组织等处形成的芽。36.芽的特性:芽的异质性、萌芽力、成枝力、芽的早熟性、芽的晚熟性、芽的潜伏力。37.芽的早熟性:当年新梢的芽当年萌发,能连续形成二次梢和三次梢。38.芽的异质性:同一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在发育过程中由于所在的环境条件不同,以及枝条内部营养状况的差异,出现芽体大小、饱满程度不同的现象。39.萌芽力:一年生枝条上的芽能萌发出梢的能力。40.成枝力:枝条上的叶芽萌发后能够抽成长枝的能力。41.芽的晚熟性:当年形成的芽当年不萌发,要到第二年春才能萌发。如苹果、梨等。42.芽的潜伏力:潜伏芽萌发抽生新梢的能力。43.叶的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可直接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元素;可进行呼吸、蒸腾等生理功能;常绿果树的叶片还是养分贮藏器官;叶片的活动时树木生长发育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44.新梢生长包括:加长生长、加粗生长、抽梢次数。45.枝干特性:顶端优势、垂直优势、干性、层性。46.枝芽生长的三大优势:顶端优势、垂直优势、距离优势。顶端优势:树木顶端的芽或枝条比其他部位的生长占有优势的地位。垂直优势:因枝条着生部位不同而出现强弱分化的现象。47.干性:树木中心干的强弱和维持时间的长短。48.层性:主指在中心干上的分布或二级枝在主枝上的分布,形成明显的层次。49.影响授粉和受精的因素:授粉媒介、授粉适应、营养条件、环境条件。50.保花保果的措施:增强树体营养,促进花芽分化,秋基肥,春追肥;人工授粉,或果园放蜂;喷施硼肥。51.防治果实脱落措施:防治病虫害,营造防护林,及时采收,低浓度萘乙酸喷施。52.座果:经过授粉受精后,花的子房膨大发育成果实的过程。53.果实生长曲线:以果实的总量为纵坐标,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得到一条果实生长曲线,共有3种类型:单S形,双S形,三S形。54.影响果实增长的因素:细胞数和细胞体积、有机营养、无机营养、激素、环境条件。55.提高果实品质的技术措施:品种的培育与更新;保持合理的群体机构;增强树体的贮藏营养;摘心、疏花疏果,减少养分竞争;加强授粉工作,保证座果;合理施肥,增进果实品质;促进红色发育。56.花芽分化:植物的生长点由叶芽状态开始向花芽状态转变的过程。是经济树木结果的首要条件,花芽的数量、质量又是形成产量的基础。57.花芽分化的阶段:①生理分化期—花芽分化临界期。②形态分化期—形态分化期、萼片原基形成期、花瓣原基形成期、雄蕊原基形成期、雌蕊原基形成期。③性细胞成熟期。58.花芽分化的特点:长期性、相对集中性和相对稳定性、临界期。59.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芽内生长点细胞必须处于生理活跃状态;营养物质的供应是花芽形成的物质基础;内源激素的调节是花芽形成的前提;遗传基因是花芽分化的根据。60.花芽分化具备的外界条件:光照:影响营养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内源激素的产生与平衡;温度:影响树体的生长,体内一系列生理过程和激素平衡;水分:控制和降低土壤含水量,可增加树体内的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的水平,并提高叶中的脱落酸的含量,从而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和淀粉酶的产生,促进淀粉积累,抑制生长素的合成,有利于花芽分化。61.促进和控制花芽分化的途径:抓住分化临界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促控:增强树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控制旺长,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应用生长调节剂;满足或限制外界因子来控制;修剪调节树势,调节花叶芽的比例。62.落叶:是植物的一种普遍现象,正常的落叶是树木完成营养物质积累而进入休眠期的标志,是树木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不良环境的特性。63.休眠:是植物体全部或局部在某一时期表现为相对停止生长的现象。从秋季自然落叶到次年春季萌芽为止称休眠期。64.根据喜光度分:阳性树种(核桃、油橄榄、板栗)、阴性树种(油茶、山核桃、八角)、中性树种(香榧、玉桂)。65.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复层群落、加强管理、培育优良株型和高光效品种。66.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67.生物学零度:影响萌芽的平均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68.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累积。69.经济林基地规划:通常所称的经济林造林规划主要指基地规划。它往往是在总体规划的原则指导下,根据特定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通过详细的外业调查,进而开展具体的造林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还需对基地的种苗、劳动力及物资需求、投资数量及效益预估等作出更为精确的测算。包括:外业调查、功能区划分、种植区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灌溉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70..适地适树:使栽植的经济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和造林树种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经济树种在该立地和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较高产量和收入水平。71.定性标准:是指营造的经济林要实现成活、成林、早实、丰产、稳产、优质、高校的经营目标。72.造林整地的特点:整地方法和技术多样;整地需高规格严要求;整地需认真规划并进行质量验收。73.造林整地的作用:改善造林地立地条件;改善土壤的物化性状;减少杂草、灌木危害及病虫害的侵扰;加强水土保持、减免地表径流;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74.整地的方法:全面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