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召开(图)水母网2010-07-2710:31:13大众日报评论(0)|大中小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召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姜异康姜大明讲话刘伟出席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现场大众网济南7月26日讯(记者吴哲)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动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在会上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刘伟,省领导阎启俊、王军民、王敏、高晓兵、才利民、郭兆信、王随莲、乔延春等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传达了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精神,并作总结讲话,副省长黄胜宣读表彰决定。姜异康在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我省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实现由经济文化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新的历史跨越,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山东文化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方面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担当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姜异康强调,加快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成就。姜异康要求,加快文化改革发展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着力打造五个方面的新优势:一是强化改革动力,打造“文化体制”新优势。把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善于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谋划文化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建立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二是着眼城乡统筹,打造“文化惠民”新优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文化创意”新优势。瞄准文化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全面提升文化创意水平,切实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彰显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品牌”新优势。把品牌建设作为振兴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建立完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加强品牌运作和经营,着力打造富有齐鲁特色、体现中国气派的知名文化品牌。五是加快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贸易”新优势。适应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把文化贸易摆到出口贸易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向度,扩大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姜异康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加强领导,努力兴起文化发展新高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始终。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加强各类文化人才培养。要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扶持,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姜大明重点就我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作了说明,对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出要求。他指出,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制定出台《意见》及配套文件,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动文化实现由大到强新跨越的重要举措,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益。姜大明强调,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积极开发国内外文化市场,不断壮大我省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紧抓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筹办工作,努力建设一流文化场馆,打造一批精品剧目。姜大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经济社会全局来认识和把握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重视工业农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要注重研究国内外文化发展趋势,学习文化发展知识,把握文化发展政策,积极投身文化发展实践,努力成为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家里手。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协调配合,提供有力支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振兴创造良好条件。李群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上来。要全面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着力突破改革重点难点,着力做强文化发展载体,着力繁荣活跃文化市场,着力创新文化服务机制,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着力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形成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会议表彰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及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影视集团等八个单位在会上发言。各市市委书记或市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分管副市长,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中央驻鲁有关部门、驻济高等院校、有关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会议。各市、县(市区)设分会场,通过山东卫视公共频道收看收听了上午会议实况。山东文化产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来源:山东侨报作者:苏冉时间:2010-12-120:07:04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瞩目。前不久,在那份聚焦万众目光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人们发现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语句。而在最近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则用219个字的篇幅论述了文化产业发展,明确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再次出现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字样。在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浪潮。对此,我们回眸山东,不禁要问山东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昨天它已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天面临哪些问题?明天又将如何发展?仔细梳理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山东文化产业的全貌,同时我们也深信根植于山东古老而灿烂文明下的文化产业,值得期待。本报记者苏冉昨天:五年磨一剑“这个椅子感觉太棒了,既舒服又漂亮。”在今年九月份召开的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年仅五岁的崔海林小朋友躺在一把由十几个海绵做成的“安乐椅”上久久不愿离去。这把由山工艺学生设计的椅子,早已申请了专利,而像这种充满创意的作品在文博会上比比皆是。而文博会正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自2006年以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展示文化产业改革成果、搭建文化产业项目交易的平台和有效载体。从2006年到2010年,三届文博会见证了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改革的历史。2006年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首届文博会副总指挥的徐向红回忆起这段历史,依然如数家珍。“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了深刻阐述,他殷切期望我省充分发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徐向红说,山东省委、省政府随后从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战略高度,作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决策,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出台了与规划相衔接的《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从而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山东省文化发展的总体框架,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徐向红介绍,《意见》指出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明确了基层文化建设、重点文化设施和重要文化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文化创新能力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等七大发展重点。规划有了,蓝图设计好了,成绩如何?事实证明,五年来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仅2006年一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04.4亿元,占GDP的2.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5%,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2007年更是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占GDP的2.8%。值得纪念的是2009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提前一年实现超过1000亿元目标,同比增长15%以上,这意味着山东继广东、北京等省市之后,跨入千亿元“俱乐部”。如果说单纯的数字还略显抽象的话,那么山东五年来精心打造的多项文化品牌活动则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过了一把“文化瘾”。文博会、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等一批著名节会品牌早已名声在外且深入人心。而《上学路上》、《大染坊》、《大羽华裳》、《蒙山沂水》等一批影视和演艺作品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深深的烙下了“山东印”。除此之外值得称道的是,五年时间里,山东已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山东省26家出版社、129家新华书店、125家电影公司电影院、4家影视剧制作机构、2家电影制片厂、14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转企改制,组建了山东出版集团、山东影视集团等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不仅如此,文化产业发展也切实让在一线从事相关生产的民营企业切实得到了实惠。“新政策真是解决了我们资金短缺的问题啊。”今年九月份,济南科明动漫公司董事长陈清奎顺利通过齐鲁银行500万元的贷款审批,值得注意的是,贷款担保并不是厂房、机械等固定资产,而是一项名为“科明虚拟展示”技术的专利知识产权。原来,山东最近出台了《金融企业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实施意见》,并已先后与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签署协议,获得了1000亿元的文化产业授信额度,陈清奎们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日前,中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发布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在这份榜单上,山东跻身前十,这无疑对山东五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肯定。然而,任何一项产业在发展初期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五年来在各项数据高增长的背后,山东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了不少隐忧。今天:高增长下的隐忧“人才是第一位的,创意来源于人才”。毋庸置疑,文化产业的发展急需人才,而良好的教育则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保证与前提,然而,山东省的文化产业教育却显然是一个短板。仔细查阅山东各大高校的专业设置我们会发现,山大、海大、山师、山工艺等知名院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不仅如此,山东省文化厅还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本科班,可以说山东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然而,随着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如何与产业对接,如何与生活相结合,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很难想象,一群没有创意的老师能够培养出富有创意的学生来。‘创意教育’先要教育老师,而后才可教育学生”。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