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探讨(一)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2006-11-1513:37:00大连教育学院点击:2139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钱国利为了搞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的复习,我们在对200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根据诗歌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上述鉴赏评价的内容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作品的语言与表达技巧;第二个层面:作品的形象;第三个层面: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分类例析2006年高考各地共有十七套卷子,其中12套选的是诗,3套是词,2套是曲。下面从上面所说的三个层面作一归纳。(一)作品的语言与表达技巧方面第一、作品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理解上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字面意思的理解,包括字词的意思,句子的省略、倒装(不是一般文言文的主谓、动宾、定语中心词和语的倒装,而是出于格律或求新的需要的词语位置的变换。例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心游目想”“心折骨惊”“泉香而酒洌”等)等;一是词语、句子的表现力。前者是理解诗歌的基础,而高考命题侧重于鉴赏,因此主要是针对后者。1.词的理解与赏析(1)找出诗中的“诗眼”,如: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1小题: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写友情恒久不变,经得起风浪,因此可以推知诗眼是“交情”或“交情得似山溪渡”。“诗眼”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通常所指的“句中眼”,即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关键的一个字。古代诗话中有:“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古代诗家认为炼字要“认取诗眼”,往“眼”上炼。(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一是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这道题的诗眼就是指后者。它要求的是“本诗”,如果是“句中眼”,就应该从句子的角度提出问题,像2003年全国卷赏析“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要求一样。(2)分析某个词在全诗中的妙处。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2小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解析:“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了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铿然”这个词的原本意思,即形容声音3响亮有力,在这句诗里就是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然后结合三四句,“莫嫌”山坡上石头很多路难走,“自爱”这样的一种声音,再结合注释,自然就会理解到对仕途遭受挫折的开朗乐观上来。例2:(上海卷)[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16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解析:“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诗眼”,诗人的观察力。“倦”,就是倦怠、倦乏,就是看够了。看够了什么呢?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这些“兴亡千古繁华梦”。这个答案的前半部分的提示是可以商榷的,从曲词中看,最明确的应该是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感慨,和人生的感悟。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称霸的豪杰,楚庙所代表的江山社稷,而今只有乔木、蔓草、寒鸦而已。看倦了,也就看透了。所以才要“数间茅舍……”的归隐生活。例3:(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2小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解析:“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这个“带”字可以说是“句中之眼”。鉴赏时要先从词的意义入手,谁“带”,“老鹤”带,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老鹤“带”妙在哪里?是把钟声越传越4远这一无形的东西赋予了有形的南飞老鹤。例4:(江苏卷)1小题第2问: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解析:“又”字暗示了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又”字的意思好理解,把这个字放到句子中去理解出包含的情感也不难。这里同样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思路,就是:对有表现力的字词的理解,要先从它的原本义入手,再结合上下文探究其表现力。(3)换词比较类,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1小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这句中的“敌”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2.句的理解与赏析(1)对句子的内容的理解。例1:(北京卷)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1小题: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5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答案为D、E。A项诗中并没有描写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说登高赋诗是可以做的一件事。B项“斟酌”是饮酒,而不是推敲诗句。C项不是披衣起彷徨,而是披衣见老朋友,结合下旬“言笑无厌时”可知。例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排斥,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授徒。1小题: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2)分析句子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1小题:“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6用?答案:这句在词中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2:(辽宁卷)1小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解析: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这个题的题干要求为答题提供的空间比较大,如果从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景色,为“行”作背景上的铺垫,也可以。因为从时间、地点、人事、行为等不同方面说明标题,就叫做“点题”,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方法。3.标题的理解与赏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解析: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烧、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第二、作品的表达技巧1.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2小题: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7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如果从拟人的角度考虑,这个题似乎更容易作答。即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这阶下的青苔与红树似乎也默默相对,有一种无言的愁绪与寥落的意态,将情感深深地融入景物之中。例2:(江苏卷5左)2小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解析: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2.分析全诗的表达技巧。例1:(北京卷)2小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解析:细读本诗,觉得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2小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8例3:(江西卷)2小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例4:(湖北卷)2小题:《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解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例5:(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2小题: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3.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达技巧。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湖南卷)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林黛玉9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这里要求比较两首咏白海棠诗的颔联的艺术手法。命题者对前一首诗的颔联作了分析,这对考生是个提示,考生只要根据这个提示分析后一首诗的颔联即可,这实际上是一道鉴赏性的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