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第八节旋毛虫病一、概述定义:旋毛虫寄生于猪、犬、猫、鼠和人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甚至某些昆虫均能感染旋毛虫。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意义。流行特点:旋毛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宿主包括人、猪、鼠、犬、猫等49种动物。人感染旋毛虫多与生吃猪肉,或食用腌制与烧烤不当的猪肉制品有关。欧美,特别是北美,因食用生香肠和以废肉作为猪的饲料,故造成本病流行。我国人的旋毛虫病,也是和生吃猪肉的习惯有关的,故常呈区域性分布。二、形态旋毛虫成虫是一种很小的线虫,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长3~4毫米,阴门位于食道部中央。为胎生。具体见图1-8-1“旋毛虫”。图1-8-1旋毛虫1.雌虫2.雄虫3.雄虫尾端幼虫多寄生于动物的横纹肌细胞之间,可长达1.15毫米,能形成包囊。包囊内一般有1~7条虫体。包囊有内外两层壁。外层薄,是机体炎性反应的结果。内层厚,是机体对被损伤细胞进行修复中由成肌细胞转化而成。主体蜷曲在包囊内。包囊呈椭圆或圆形,连同两端的囊角便呈梭形,长0.5~0.8毫米。具体见图1-8-2“旋毛虫幼虫”。图1-8-2旋毛虫幼虫1.旋毛虫幼虫2.肌纤维中的旋毛虫(初期)3.包囊中的旋毛虫三、生活史肠内的旋毛虫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黏膜的淋巴间隙,在此产出长约0.1毫米的幼虫,幼虫随淋巴经脑导管、前腔静脉流入心脏,然后随血流散布到全身,在肌肉内,特别是膈肌、舌肌、喉部肌肉、眼肌、咬肌、肋间肌等处停留下来继续发育。幼虫进入肌肉后14天可达0.8~1.0毫米,并开始倦曲,周围形成包囊,3个月后包囊形成完成,囊内可有1~3个甚至6~7个幼虫。包囊长轴与肌纤维平行。被侵害的肌纤维变性,6个月后包囊开始钙化,但囊内幼虫仍能存活数年。此幼虫如不被另一动物吞食则不能继续发育,而以全部钙化死亡告终。具体见图1-8-3“肌肉中旋毛虫幼虫”。图1-8-3肌肉中旋毛虫幼虫动物采食含有活的幼虫的肌肉后,幼虫在胃内破囊而出,在小肠内经40小时发育为成虫。7~10天内产出幼虫。一条雌虫约能生活6周,产出幼虫可达1500条左右。具体可见图1-8-4“旋毛虫发育史”。图1-8-4旋毛虫发育史旋毛虫生活史flash。四、诊断1.流行特点旋毛虫实际上存在着广大的自然疫源。由于这些动物互相捕食或新感染旋毛虫的宿主排出的粪便污染了食物,便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感染源。人类感染旋毛虫往往是由于吃了未煮熟的含肌旋毛虫的肉类如猪肉、野猪肉、狗肉、熊肉等所致。洗肉水被猪采食可能是猪的重要感染来源之一。2.症状与病变各种动物对旋毛虫都有较大的耐受力。肠型旋毛虫对其胃肠的影响极小,常常不显症状。肌旋毛虫的主要变化在肌肉。如肌细胞横纹消失、萎缩、肌纤维膜增厚等。人感染旋毛虫病则症状显著,而与感染强度和身体强弱有关。感染初期(侵入期)幼虫侵入肠壁,有虚弱、疲劳、微热感或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随着产出的幼虫在血管移行(移行期),破坏血管内膜,可发生全身性血管炎和水肿,出现于脸部,特别于眼的周围更明显,甚至波及四肢,当肌肉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呼吸、咀嚼、咽下以及说话发生困难,肌肉疼痛,体温常常升高,嗜酸性白细胞显著增多。由于心肌炎,脉搏减弱,血压降低,病人可出现虚脱,神经失常,丧失视觉,呈脑膜炎症状。此类病人可取死亡转归。后期(成囊期),急性症状与全身症状消失,但肌肉疼痛可持续达数月之久。3.病原学检查生前诊断困难,猪旋毛虫常在宰后可检出。方法为肉眼和镜检相结合检查膈肌。目前国内用ELISA方法作为猪的生前诊断手段之一。五、防治动物旋毛虫病由于生前诊断困难,治疗方法研究得甚少。但已有的研究表明,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等苯并咪唑类药物疗效可靠。六、拓展免疫学方法在旋毛虫病诊断中的应用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类多因食用未煮熟的受感染的猪肉而感染,临床上以发热、水肿、肌痛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可经血清学检查及肌肉活检确诊。近年来,我国是世界上旋毛虫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人畜旋毛虫感染有上升趋势。在我国它不但被列为三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首(旋毛虫,囊虫及棘球蚴),而且也是肉类进出口、屠宰动物以及我国政府提出让人民吃上“放心肉”首检和必检的人畜共患病。旋毛虫病的诊断主要分为病原学诊断方法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主要都是采用活检方式,漏检率较高,并且会造成创伤,效果不好。而免疫学诊断灵敏度高,已经广泛被利用于人体旋毛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1.皮内实验用幼虫浸出抗原(1:5000至1:10000)做皮内注射,15分钟后丘疹直径大于1厘米,红晕直径大于2厘米,并出现伪足即为阳性。此法简便易行,敏感性高,一般感染后第2周阳性率可达90%。但病后5年或更长时间,部分病人仍可阳性反应。一般用作流行病学调查。2.皂土絮状凝集实验用吸附幼虫抗原的皂土胶体颗粒,与待检患者血清作用,若有特异性抗体存在,即呈现凝集反应。阳性率可达97%以上。此试验的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且假阳性反应极少。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人体感染旋毛虫后10至15天可产生抗体,可用于急性期病人的诊断。此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应用纯化抗原时,假阳性低,交叉反应少,对人工感染猪旋毛虫,阳性检出率100%,对自然感染猪,阳性检出率97%以上。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旋毛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国外也将此法列为商品猪宰杀前常规检测方法之一。其它如间接血凝实验、对流免疫电泳及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等均可用于本病的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如有条件,可将上述2至3种方法同时使用,可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尽管通过免疫学的方法能够快速检测旋毛虫病,但由于旋毛虫复杂生活史中出现抗原的多态性,同时,用于待检抗原与其它寄生线虫中该抗原的同源性的高低还没有完全确定。虽然基因重组抗原快速诊断试剂盒已取得成功,如果有和该检测抗原同源性较高的寄生线虫寄生,可能还会有假阳性出现。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免疫学方法快速检测的基础上怎样杜绝假阳性的出现,怎样能够准确、方便的检测整个生活史中的旋毛虫。旋毛虫由于生活史的复杂性及抗原的多态性和待检抗原与其它寄生线虫存在的同源性,虽然针对旋毛虫的重组检测抗原获得成功并应用于旋毛虫病的检测,但对于不同的地理株和生活于不同环境中屠宰动物的检测是否存在漏检或假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诊断已经应用于一些疾病,如果结合传统分类学方法并在分子水平上对旋毛虫的种株进行鉴定,找出合适的靶点,分子诊断应用于旋毛虫病的诊断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