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1949)㈠内战烽火⑴重庆谈判:①蒋介石(国民党)谈判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③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④结果: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⑵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内战开始标志)⑶转战陕北: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运动战)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㈡战略大决战1、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1948.9~1948.11)、淮海(1948.11~1949.1)、平津三大战役(1948.11~1949.1)。开始标志:辽沈战役攻占锦州结束标志:北平和平解放㈠辽沈战役: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关门打狗”。共歼敌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了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起承前启后作用)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㈢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率领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人52万余人。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㈣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1949年4月23日)①1949年4月21日,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②渡江战役作用(意义):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③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3、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①人民群众的支持;②人民解放军顽强作战;③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指挥;④国民党政治腐败,失去民心。4、国民党政府垮台原因: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④国民党政治腐败,失去民心。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二、建国巩固及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意义:为建国做了充分准备。㈡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准备: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成立意义:国内意义:①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国际意义:③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㈢和平解放西藏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为实现全国统一,解放军向青藏高原进军。人物:阿沛阿旺晋美过程: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意义: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㈣抗美援朝背景:①美国入侵朝鲜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③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概况:1950——1953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英雄人物: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1952年);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邱少云(1952年)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保障了我国的安全;②从根本上粉碎了美国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㈤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政策依据: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内容(目的):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4)意义: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目的:为了有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重点),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鞍钢、一汽、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结果:到1957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概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农业、手工业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实行赎买政策。(中国社会主义的壮举)完成:1956年。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1、内容: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明确了国家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意义:中共八大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探索时期的两次重大失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②重大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③影响: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④教训(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左倾错误的泛滥(根本原因)。②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分析。2、开始标志:1966年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3、过程:①红卫兵运动;②全面内乱;③全面夺权;④迫害老干部。(制造刘少奇冤案最大的冤案)4、结束:1971年9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5、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6、影响:①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②教育制度和教育秩序遭受严重破坏;③从世界看,我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④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7、教训:①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安定团结至关重要;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重视民主法制建设;④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十年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两弹元勋”邓稼先——科技工作者;“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县委书记;雷锋——人民解放军好战士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㈠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这次会议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3)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㈡改革开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影响(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带动了城市以及各个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改革)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③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邯钢(3)经济特区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①时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②对外开放基本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③对外开放的目的:直接目的: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1982年,在中共12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987年,他又为党的13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3)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4)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5)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6)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㈣邓小平理论1、提出: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称谓。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实质::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意义: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的光辉旗帜。。五、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①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②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③我国省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