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辅导讲座提纲本册教材共安排了十个单元(还含有“走进数学”和“整理与评价”两个隐形单元),下面分单元进行教材说明。走进数学本单元是儿童从幼儿园、家庭进入学校后,开始数学学习的第一课。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不但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学生是否喜欢数学、是否愿意学数学),而且还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否愉快以及学习的态度等。站在儿童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怀着兴奋的、期待的(据了解有不少儿童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美好的心情来到学校,但面对他们的是生疏的生活环境,陌生的同学、老师,有纪律要求、时间规定的课堂学习……;再看一下我们过去的教材中的准备课,虽然多数教材设计了校园图,但那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图画,更何况教材关注的是图中的事物与1~10各数的联系以及礼貌教育等,再加上把实物图、点子图与数字对应起来让学生认识1~10各数、写字姿势等,学生没有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快乐,更多的是不适应、约束和枯燥(过去不少老师和家长讲,有的孩子刚上学没几天,对学习就没兴趣了)。本单元教材从儿童的心理、生活、学习需要出发,把过去教材的知识学习“准备”改为引领儿童愉快地“走进数学”学习。1、师生交流活动。教材设计的情境只是个交流活动案例,实际组织教学时,要以师生的真实谈话、对话进行。情境中教师说:“我们相互认识一下。”提示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互相交流,了解对方的一些情况。如:自己的年龄,家中有几口人,今年几岁了等。教师可适时提示说明:今年7岁了,7岁就是数学。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在与教师、同学亲切的交流中,消除刚入学的陌生感,了解老师,认识同学,愉快地、不知不觉地开始数学课的学习,同时,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已2经知道了许多数学知识。在充分对话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认识一下你周围的同学”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前、后、左、右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把在学校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自己的爸爸、妈妈,以增强学生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2、教材设计了一幅儿童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动物园的情境图。教师用书中还配备了动画课件。喜欢小动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看动画、观察图的过程中,用大头蛙的话“啊!好多的动物啊!”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数一数每种动物各有多少等。本节课的目标只是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出每种动物的只数(如按一定的顺序数),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全部说出来,学生能数多少算多少。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欢小动物的思想感情。本单元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讲,特别是第一节课,就更为重要。师生交往中,要以大朋友的身份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学生回答得对与错、语言是否完整可以延缓评价;要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要注意倾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爱,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进而喜欢数学老师,喜欢上数学课,喜欢学数学。2、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题,现在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另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3的开端,以后要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3、要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指导的基础。对刚入学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学前接受教育的状况、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在这几个方面刚入学的儿童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进行了解,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记录下来,作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评价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第一单元比一比“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初步的比较的思想方法是学习分类、进行数量比较的基础。本单元安排了“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基于两个原因:第一,这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与生活联系密切,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第二,学习这些内容,没有计算要求,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可以为本学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内容设计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采取先比较“高矮、长短”,再比较“大小和轻重”的顺序。这是因为相比较而言,“高、矮”和“长、短”学生生活经验丰富,且内容上有一些联系。如:一枝铅笔和一枝粉笔,横着放在桌面上可以比长、短,竖着立在桌面上就可以比高、矮。所以把它们放在同一个课时进行学习。最后安排“大小和轻重”的比较。大小和轻重是关于物体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小”是关于物体占空间大小的认识,是直接的感觉;轻重是关于物体质量的描述,在没认识质量单位之前,是个体的体验和感受。重要的是,有些物体大小和轻重的认识是一致的(如: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小西瓜),有些物体大小和轻重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如,一个大气球和一个小皮球),这样编排,既能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背景下学习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能力的不断提高,还体现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观察一个事物由从一个角度进行比较逐步扩大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本单元教育目标如下:1、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4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2、了解“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4、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说明:第一课时学习“高、矮”和“长、短”。教材选择了师生真实的、现实的素材进行对话、比较活动。素材上呈现的情境是教师与学生比高矮、铅笔与粉笔、圆珠笔和粉笔比长短的典型事例。这样的情境和事例是学生身边的,学生看得见、有体验、说得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请一名同学与自己比一比,问同学们“老师和XX同学比,谁高?谁矮?”还可以请两个同学比一比,谁高?谁矮?或同桌两人比一比。然后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老师的粉笔比较,说一说哪个长,哪个短。通过“还可以把什么进行比较”的讨论,使学生从教室内、校园里、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可以进行高矮和长短比较的事物。“做一做”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具体感受高和矮,结合排成一队的小朋友,知道XX比前面的同学高,比后面的同学矮,了解高、矮是相比较而言的。练一练第1题,可以两座房子比,也可以三座房子比。第2题,如果学生直接回答有困难,可以找三根线绳演示一下。让学生体会,中间挽了一个圈的绳子最长,直绳最短。第4题是一个综合性题目。两棵树可以比高矮,也可以比粗细,树的影子可以比长短。教师还可以提示:什么时候才有树影呀?启发学生联想,把数学课引向学生的生活中。第二课时学习“大、小”和“轻、重”。首先通过“大汽车和小汽车”、“饼干筒和魔方”这两组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认识大、小,接着通过“大象和小松鼠”,由大小比较引出轻重。又选择了“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一个皮球和一个健身球”等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来认识轻重。关于轻重的内容,不像“大小”那么直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大象和小松鼠”谁5轻谁重,一听饮料和一个面包,谁轻谁重。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如皮球和健身球、饮料和面包都可以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认识是《课程标准》中1~3年级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的内容,《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的基本知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学习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开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本套教材,首先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体系,把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分别编排为两个单元,本单元只认识10以内的数,第五单元才安排10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10以内各数,认识、=、等数学符号,10以内数的顺序等内容。具体分为:“1~9”、“、=、”、“0”、“10”、“顺序”等几个知识板块。在内容选择和活动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如根据动物园中各种小动物的情境“看图说话”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通过“熊猫请客”的故事,“给小动物分水果”,等情境,让学生认识、=、号,使学生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等。本单元教育目标如下: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以内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2、能认、读、写10以内的数,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以及事物的顺序与位置。3、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4、认识、=、等数学符号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5、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教材说明:1~9各数的认识。1~5各数的认识。教材呈现了一幅优美的、非常有情趣的动物乐园的画面,6设计了“看图说话”这一儿童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在“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的导语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情境图中包含的1~5各数信息,即:有1只熊猫在吹口琴,有4只小鸭在跳舞等。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1只熊猫可以计作1,4只小鸭可以计作4”等,让学生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讨论,“在图中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使学生了解1~5各数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1~5各数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一方面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这个活动,了解、考查学生对1~5各数的认识水平。练一练第1题是写数练习。必要的话要先教给学生写字的笔顺,再按照练习格来书写。第2题让学生先数一数各个图中有几个物体,再和相应的数连起来。这里注意学生可能把五环图和一只手与5连线,也可能与1连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是对的。6~9各数的认识。教材选取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6~9各数形似的物品,如葫芦(8)、口哨(6)、汤勺(9)、小刀(7)等实物图片,让学生认识6~9各数,再通过“说一说6、7、8、9还可以表示什么”的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6~9各数的理解,经历各数的抽象过程。教学时,除利用教材提供的实物让学生认识6~9各数外,重点启发学生说一说6、7、8、9还可以表示什么。如,6可以表示6个皮球,可以表示6名同学等。练一练第1题是写数练习。必要的话要先教给学生写字的笔顺,再按照练习格来书写。第2题让学生先数一数有几个物体,再相应图的下面写出数。第3题是涂色题,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认识、=、。认识“同样多、多些、少些”。教材设计了小朋友“找座位”的游戏。先拿出5把椅子,请出6个小朋友,提出:“每人坐在一把椅子上”的要求,让学生“找”座位。做完后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会发现,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椅子坐,椅子不够的问题,从而知道小朋友多,椅子少,认识多和少。这个游戏,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性,又让学生在自身的活动中体验小朋友多,椅子少,理解多和少的含义。接着,老师又搬来一把椅子,让6个小朋友再来7做一次。这个活动,既满足了学生“做游戏”的心理需求,又让学生体验到,这回都有座位了,因为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做游戏,而不是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游戏中发生的情况,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不要急于呈现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结语。练一练第1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