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故都”指哪儿故都的秋=北平的秋?由题目切入“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落日故园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垒萧萧芦荻秋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一、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故都的秋(1、2)故都的秋(3-12)故都的秋(13、14)思绘恋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赞颂北国之秋再次对比,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总——分——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向往热爱眷念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心突破提醒:留意作者的精确用词——古今汉语中“清”作为形容词有以下义项,请你挑选出符合本文意境的义项:⑴纯净无杂质⑺清楚⑵寂静⑻单纯⑶清爽寒凉⑼一点不留⑷清闲⑸清新秀美⑹公正廉洁14√√√√√纵观全文,本文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那么写它有什么用意?南国秋——慢、润、淡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表现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依恋之情。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南国的秋北国的秋本体喻体黄酒白干甘甜可口回味不永稀饭馍馍不浓易饿鲈鱼大蟹黄犬骆驼玲珑如意逗玩邀宠味淡清香后劲足有味耐饥味浓跋涉千万里二、初步分析清秋之景作者在文中具体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景色?请同学们分别为这些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故都秋景图秋花图小院秋晨秋槐图秋槐落蕊秋蝉图秋蝉残鸣秋雨图秋雨话凉秋果图秋日胜果小院秋晨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院秋晨(清、静、悲凉)破屋、浓茶、小院碧天、漏光、鸽声残垣、蓝朵、秋草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一椽破屋—破壁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高远洁净清爽静谧衰败沧桑感一碗浓茶—清闲耐人回味悠闲寒意(寂寞)清冷落寞秋草——萧索残破欣赏第一幅画面清静悲凉碧绿的天色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清在:声音驯鸽的飞声环境破屋破壁腰秋草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郁达夫(1895-1945)其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2020/1/628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2020/1/629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主观上1、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2、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3、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即是说——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这就是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33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感知景),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小结: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秋槐落蕊图槐树落蕊而知秋感受:微细柔软细腻清闲落寞静清悲凉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景物:槐树、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残鸣图秋蝉蝉鸣而报秋:“衰弱”“残声”“啼唱”“嘶叫”(清、静、悲凉)描写角度:听觉秋雨话凉图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境的宁静、情和境的悲凉描写角度:视觉、触觉、听觉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对话部分,请比较:啊,天终于凉了!唉,天可真凉了——继续品“悲凉”43秋日胜果图果树秋天之奇观: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淡色)之感,青涩也给人悲凉之感。三、再次感知故都之秋本文描写秋景,是以什么为序的?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作者根据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是有辩解的,请找出倒数第三段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带你回归课本48这段议论性的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也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寥、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故都的秋1、秋园静观而看秋2、槐树落蕊而知秋3、秋蝉残鸣而报秋4、秋雨淋人人知秋5、果树秋天之奇观记叙、描写议论:“足见有……感触来的。”眷恋向往之情(形)(神)郁达夫(悲凉的颂歌)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景人合一四、课堂练笔心中之秋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两个句子: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在,在。在槐树落蕊的飞花梦里,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在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里;在雨后的斜桥影里;在秋蝉衰弱的残歌声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曲牌,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天净沙秋思破屋小院浓茶,碧天蓝朵黄枣,驯鸽鸣蝉落雨,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天净沙秋思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天净沙秋思小院破屋浓茶碧天蓝朵白花漏光飞声残壁秋草疏疏落寞人在故都天净沙秋思枯草蓝朵残垣鸽声漏光碧天破屋枣树鸣蝉槐蕊翩翩落寞人在深院天净沙故都皇城古树浓茶,月夜柳影芦花,落蕊丝纹残尘。秋蝉衰鸣,槐叶萧索万家。天净沙故都落蕊秋蝉芦花,霜枣冷雨明虾,破璧屋角浓茶,故都秋发,他乡人怎忘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结束语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