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徐绪卿(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摘要以翔实的数据、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分析中国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前景,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前景;一、“十五”期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十五”期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得益于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抓住了高校扩招的大好机遇,迅速提高了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表1、表2数据反映了民办高校在“九五”、“十五”期间的发展轨迹。2000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仅有37所,2005年底已经达到252所,短短五年时间在数量上增加了6倍多。在校生人数达到212.63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30多倍。此外还有其它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注册学生109.15万人①。表11994—2005民办普通高校建校情况及在校生数、校均生数一览表类别199419951996-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专科/所424414—5244405524本科/所1—————1**25017累计/所14*162125373789133173228252在校生/万人—1.21.62.24.06.814.03281139.75212.63校均生数/人—77280296710861518157724044624******注:本表根据历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整理,学校数为当年审批数,学生数为当年合计数;**1993年以前,部分省市批准了10所民办普通高校,报教育部备案;***黄河科技学院升格本科,后两格数字也是升格数字,总数并不增加;****在校生数已经包括独立学院,校均规模未划分。———————————————————————*本文节选自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重点招标项目《“十一五”期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编号:教育部教发厅函〔2004〕9号)课题总报告,该课题由徐绪卿主持。参加课题研究的有陈新民、周朝成、时长江、吕何新、袁敏智、陈上仁、雷炜、陈煜军等,课题总报告由徐绪卿执笔。作者介绍:徐绪卿(1956-),男,研究员,浙江江山人,浙江树人大学副校长、浙江省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省民办学校协会副会长兼高教分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办高等教育和区域高等教育.表21996年以来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注册生状况一览单位:万人类别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6.4119.0—118.498.2113.0140.35100.4105.33109.15学历文凭考试5.19.4—25.829.732.184.17100.4105.33**其他教育机构103.3109.6—92.668.580.956.18*******根据教育部规划发展司等编著的《2002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及有关资料整理**无区分数据“十五”期间民办高校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长期以来由国家财政独家承担的局面,拓宽了高等教育资金的渠道,减轻了国家负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兴办了新的高等学校,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资源;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矛盾,增加了学生读大学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选择高等教育的愿望;增加了高等教育的规格和品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出了新的办学机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在我国政府部门、学术界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较为典型的意见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短、层次低、条件相对较差。由于公办高等教育系统的实力强大和市场覆盖,在完整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外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只能是一种补偿性的发展,既不可能像历史上的私立大学,随高等教育的产生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选择中形成;也不可能像多数发达国家那样,与公立高等教育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竞争中共同形成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民办高等教育地发展只能建立在公共高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的需求基础上,如此确立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目标市场才能这个真正有生命力。②诸如这样的分析和结论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某种程度上甚至代表或影响了政府部门的理念和决策,值得重视。本文认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民办高校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仍十分广阔,前景将更加光明灿烂。二、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压力,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舞台和空间。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我国人口众多。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已达13亿。如此庞大的人口如果素质低下,将成为经济发展沉重的负担。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决策和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惠及我国13亿人民的伟大工程,将大大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既是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仍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以满足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是全部人口中能以正当理性的劳动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并取得相应报酬的那部分人口的总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人力看作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的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世界银行对各国的资本存量做过一项统计,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构成全世界财富的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的比例约为64∶20∶16,这就是说,人力资本已成为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我国专家把人的能力分成体能、技能、智能三种,体能以简单体力劳动者为代表;技能以技术工人为代表;智能以高智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代表,研究表明三种不同能力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即社会获得的收益)比例为1∶10∶100。就是说,一个智能劳动创造的财富,相当于一个体能劳动创造的财富的100倍。③我国虽然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力资本十分匮乏。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本开发,实现从人才大国走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2.发展高等教育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概念。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主要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一年一度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CR)、由世界银行(WorldBank)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WDR)和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HDR)等年度文件。无论何种指标体系,教育都是重要的指数之一,占有较高的权重,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以上各种指标中,教育都是影响我国排名靠前的重要方面。《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主要经济体经济竞争力年度研究报告。据1999年度IMD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参加排名的47个国家中,我国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为25位,处于中间位置。从人力资源的数量上看,中国从事R&D(研究开发)工作的人数在世界排名第4位,但是“获得合格工程师难易程度”排名为47位(倒数第一),“IT技术人才的可获得程度”排名46位。④据2005年IMD全球竞争力报告,按照新的评价标准,中国内地的经济竞争力在60个经济体中从2004年的第24位下降到了2005年的第31位。IMD全球竞争力报告项目负责人斯蒂芬·格拉里(StephaneGarelli)教授分析:“未来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基础建设首先会面临压力。在技术性的基础建设领域,中国的排名非常靠后。举例说,中国在‘IT技术的有效性’这个子项中排名第59位;在‘工程技术有效性’的评比中则排在了第57位;‘教育的基础建设’也非常薄弱,‘金融教育’尤其缺乏有效性,这一项中国排在了末位;另外,中国缺乏一个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所需的大学教育,中国在这项排名中位列第58名。”⑤他认为,能够真正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引擎”是科学、技术、金融、教育等等。显然,我国教育发展滞后,劳动力接受教育水平低是制约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有好处。3.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教育和科技发展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按照传统的收益递减规律,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然而一些研究专家对美国1948—1984年实际增长数核算的结果,使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无独有偶,对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同样发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66.6%,由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实施经济增长的关键。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美国分别用两个30年(1911—1941年、1941—197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9%。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跃居世界首位做出了巨大贡献。1929—1969年的40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经费增长了40倍,同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后发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速度更快。韩国用两个15年(1966—1980年、1981—1995年),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进程。1963—199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95年,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2000年,韩国15岁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由1970年的4.9年提高到10.8年,在全球207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六,仅次于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瑞典和澳大利亚,在实现经济腾飞中很好地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作用。日本也在战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1996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7.7%,远远超过了英、法、德等西欧发达国家。日本现代化比英国晚200年,比美国晚100年,经过100年努力,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二经济大国,1990年人均GDP超过美国。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人口大国在经济和人口双重压力下,其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2000年,印度、巴西的人口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五位。巴西用26年时间(1970—199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了从5%到14.5%的飞跃。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拉动巴西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0—2000年,巴西GDP从2350亿美元增长到5955亿美元,已进入中上收入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就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199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比1950年增加了25倍,高等教育机构由780所增加到9900多所,增加了12倍。近几年来,印度向中东石油国家输出了100万名工程师、教师和医生,并有数万人受聘于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每年获取上百亿美元的高级劳务外汇收入。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了自己的经济发展。⑥从各国的经验不难看出,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促进和培育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是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条件之下,人力资本积累成为可能,同时人力资本积累又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