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军医大学推进转化医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六次科技革命前夜、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拂晓”,专家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很有可能得益于第五次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开辟新的空间。”转化医学的提出,顺应了科技发展的规律,标志着医学发展模式的回归,转化医学研究也已逐步成为促进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集成融合应用的重要引擎。国家《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方法等并应用到临床实践,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医学科技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作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军事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医学科技发展大势,抢抓机遇,主动探索,勇担转化医学研究的“排头兵”,进一步筑牢高层次军事医学人才培养、高效能医学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临床诊疗的三大高地,引领医学科技进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提高公众和广大官兵的健康水平,是军医大学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第一节军医大学实施转化医学的优势与劣势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预防、诊疗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基础研究人员所取得的成果,如何尽快转化为临床诊疗手段、方法和产品;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如何进一步转化为科学问题,并依托基础研究去解决,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同时,转化医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2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多环节的密切合作,形成研究、生产、推广应用的完整链条,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解决这个矛盾,加速这个过程,军医大学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一、优势转化医学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壁垒,在二者之间建立起顺畅的通道。军医大学是集人才培养、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复合型机构,因此,在基础与临床结合上具有先天性的优势。(一)学科门类齐全。转化医学的源头在于临床,在于从临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基础与临床结合共同解决问题,并将结果应用于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这一过程,就是基础与临床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综观国内外医学发展史,每一次对疾病认知的重大进展和诊疗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无不是学科之间风云激荡的结果。多学科的合作,才能使转化医学沿着良好的路径顺利发展。从学科分布来看,军医大学除了拥有转化医学的两大主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外,还拥有生物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数理学、人文科学等支撑学科。基础医学部除了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够从事基础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外,还承担着大量的医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任务。附属医院则拥有丰富的临床病种资源和病历、生物标本等材料和信息库,以及一支长期从事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医师队伍,对临床问题和诊疗需求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而且,在科研实践中,基础研究人员与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长期的合作。因此,与单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或是独立的医疗机构相比,3军医大学自身就具备较强的集成研究能力。(二)人才结构多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军医大学的人才队伍结构结构日趋合理,阵容越来越强大。从系统性上看,有从事教学工作的名师,有从事临床工作的名医,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名家,更有集教学、科研、临床于一身的大家;从层次性上看,有两院院士及其后备人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973”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总后“三星”人才等拔尖人才,也有一大批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青年骨干人才;除此以外,还有一支数量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活跃在临床和科研一线,他们是转化医学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从动态性上看,尽管由于编制体制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流失了部分优秀人才,但是基于军医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强大的“造血”功能,以及国家、军队以及院校各类人才计划的“输血”功能,培养、引进、集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还通过非现役文职人员招聘等形式吸纳了一大批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促进了多元文化交融,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军医大学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仍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三)设施平台完善。近年来,国家、军队和地方政府等通过各种途径对军医大学的全面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加之自身的倾力投入,军医大学的硬件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校内,各军医大学都初步建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科学)研究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引领、院系科研中心为支撑、学科专业实验室为补充的综合性科研实验平台,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先进、运行高效的科技支撑平台体系。科研仪器设4备实现了升级换代,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基本实现了实验设施的互联互通、统管共用,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支撑效益逐步提升。同时,加大了临床病种资源和病历、生物标本等材料和信息库的建设力度。在区域内,军医大学也都与属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实现了区域内创新研究平台的共享共用,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网络。与此同时,军医大学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项目牵引,实现了借才引智、技术转移和平台共享。这些都为军医大学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四)学术交流广泛。原苏联学者Λ.Η.米哈依洛夫指出:“学术交流是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从本质上看,转化医学就是多学科的协同创新。随着医学科技向纵深发展,跨学科特别是跨学科门类的合作研究大势所趋,学术交流对转化医学研究的推动至关重要。就校内而言,基于多元学科文化的并存,基础与临床学科合作研究具有优良的传统,围绕临床科学问题而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协作攻关十分活跃,为基础与临床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而且,借助自身广泛的学术影响,科技人员互访互派、出国留学等国内、国际交往日趋活跃,主办或承办各种高层次国际会议越来越多,学术交流的频度、层次、范围、形式等都有了明显提升和拓展。通过学术交流与争鸣、学术批判与反思,不仅起到了交流信息、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激励启迪、掌握新知的目的,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在人才、技术、平台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和条件,达到了直插学术前沿、提升科研起点的目的。(五)研究基础厚实。军医大学在军委、总部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姓军为战的办校宗旨,紧贴使命任务,在提升军事斗争卫勤保障能力、5完成重大应急医学救援任务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从整体地位来看,军医大学既在军队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也始终处于全国医学科技创新的第一梯队,在国内国际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两所军医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从学术影响来看,军医大学的烧伤、战创伤、骨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口腔科等传统优势学科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一批新兴学科日趋壮大,跻身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行列,并拥有一大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工程研究)中心,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高地;从创新能力看,各军医大学分别承担了“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跨越,创造了许多“第一”和“唯一”,为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地域优势明显。三所军医大学所在地均为国家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达、人文积淀深厚、教育学术资源丰富、优秀人才聚集、健康产业配套,为实施转化医学,推动全面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首先,地方政府也正按照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路,对辖区内部队单位的建设给予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军医大学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人才品质、升级平台层次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已取得显著成效;其次,这些城市国家级科研机构集中、名校云集,并各具特色优势,作为创业兴业的热土,对各级各类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为军医大学选拔优秀人才,开展科研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再次,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我国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军医大学科研成果向下游延伸转移,构建“产学研联盟”,推动“产6学研一体化”提供了重要依托。二、劣势长期以来,军医大学在自觉不自觉地从事着转化医学的实践,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科技发展的提速,军医大学要想在转化医学上寻求重大突破,取得更为激动人心的成果,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一)学科人才支撑不够强大。转化医学的基本特征是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学科领域,涉及到计算、统计、物理、化学、模型、信息、材料等学科及相关技术,是一个立体的、微观宏观兼具、自然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复杂系统。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军医大学学科面较窄,工科基本没有,理科与人文科学比较薄弱,信息工程与统计学等也无法适应转化医学的深度需求。而且,尽管军医大学人才队伍整体实力较强,但从学科覆盖的角度来看,尚不能很好地满足转化医学对多学科领域人才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的深入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要求构建高通量生物医学数据分析技术研发和平台,对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这些正是军医大学最为薄弱之处。(二)管理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对于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总部有要求,基层有共识。目前,军医大学也在积极创造条件,为转化医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经费和人才等方面的保障。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到在人才引进、组织模式以及成果转化等若干关键环节,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政策性限制,军医大学在高端人才7引进的质量和数量上,与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大手笔”相比,无法企及。在科研组织方面,相对于地方比较灵活的“PI制”等,军医大学的科研管理仍然沿袭科层制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也不利于吸引校外的优秀人才。在成果转化方面,地方院校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单位或个人入股、创办高新企业等方式实现技术的转移转化,在促进科技成果深度开发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收益率,实现了成果转化对科研的反哺作用。比较而言,军医大学成果转化的方式相对单一,一般都是通过技术转让获得一次性收益,加之科研业绩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科技人员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热情发挥带来一定影响。第二节军医大学实施转化医学应把握的几个原则转化医学在中国的兴起至今不到10年时间,如何科学实践这一舶来的理念,转化什么,怎么转化,必须要作一些深入的思考。作为军医大学,应紧密结合自身使命,在转化医学实践中牢牢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一)坚持军事特色优先。姓军为战、保障打赢,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军医大学的立校之本。作为军事医学科技的一支“战略部队”,军医大学的使命任务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后勤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机械化条件下的传统卫勤向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卫勤转型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在军队医学科技创体系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全军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二五”发展计划》已经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围绕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完成卫勤保障体系研究、8战时伤病防治技术、军队特需药品和三代骨干卫生装备的研制攻关;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需求,强化对现有技术、成果的改进完善和集成转化,建成高校适用的勤务、技术、药品、装备及标准体系;提高官兵全维健康科技保障水平,在战创伤救治、特殊作业环境医学防护、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取得突破。因此,军医大学在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上,应坚持平战结合,聚焦重点领域,凝练方向,优先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向卫勤准备的缺项、难项、弱项集中;同时大力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融合,促进基础、临床和军事医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军队医学科技创的新能力。(二)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医疗与健康关系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因此,各国政府均着力发展医学科技,以解决重大疾病防治难题,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健康水平的提升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发展医学科技不仅是民生科技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