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言第一节农业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与性质第四节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体系与学习方法主讲:衡阳技师学院陈昌平2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农业的概念、分类与特征;2、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性质、职能、特点与基本内容;3、农村与农村经济的含义与特点(补充内容);4、农村经济管理的概念(补充内容);5、国家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补充内容);6、对新疆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解读(补充内容)。3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农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农业的特征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两重性,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特征以及基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要求学员从多角度认识农业及其特征,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的特征与基本内容;了解农村经济的特征、农村经济管理的含义以及我国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内容。4一、农业的概念、分类与特征(一)、农业的概念: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获得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理解要点:1、农业的依存条件、2、劳动对象、3、生产目的、4、生产过程、5、管理过程5承前页:对农业概念的理解1、依存条件:自然环境2、劳动对象:三个层次即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生理活动过程;土地;动植物及微生物的主产品和副产品。3、生产目的: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和生存环境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农业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4、生产过程:从生态学角度看是动植物生命循环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是物质再生产经济再生产以及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的结合过程;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是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过程。5、管理过程:通过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以及时效性。6(二)农业的分类1、狭义农业与广义农业狭义农业:种植业广义农业:(1):农、林、牧、渔业;(2):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手工劳动、自给自足、人畜结合。现代农业:从20世纪中叶开始,劳动手段现代化、农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市场化、进一步发展为现代生态农业、海洋农业、工厂化农业3、其他农业类型阳光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精品农业、三维农业等等。7传统农业8现代农业9阳光农业10节水农业11有机农业12观光农业13休闲观光农业14城市观光农业151617大棚农业18精确农业19三维农业20左图为曾经获奖的绿色垂直建筑设计方案,但立体构架的愿景还有待实现。城市立体农业构想21未来的立体农业,能够细致到每个不同区域培育不同的作物22(三)农业的特征1、农业的经济学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使用价值与价值再生产的相互交织2、农业的管理学特征: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的不一致,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并节约劳动成本3、农业的农学特征:对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地的依存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态的平衡性农产品的多样性23承前页:农业特征的具体表现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交织是农业的基本特征2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进行3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4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5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6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相一致7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8农业生产的综合性9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24二、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一)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是指对农业部门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与分配等方面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进行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并对人员进行激励,已实现管理者预定目标的一系列工作。(二)理解要点1、管理对象: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总过程2、管理的两个层面:宏观管理(政策层面)和微观管理(组织层面和生产经营层面)25三、农业经济管理的性质、职能与特点性质: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的特性。社会属性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主要表现在所有制性质与经营管理体制方面。职能:两个基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和正确维护与调节生产关系。具体职能即管理职能,管理有哪些基本职能?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特点:1、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2、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走股份制经营道路3、土地性质:集体所有,承包经营4、组织形式:以家庭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5、农户与农户的关系:互助合作6、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为主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什么是按要素分配?)26四、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1、探讨与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协调)农业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农产品的商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农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等。2、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农业发展计划;在农业区划基础上,进行农业地区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3、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研究生产要素的筹集、使用、保管与核算,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现代科学技术、网络信息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农业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27五、农村的含义与特点(一)农村的含义农村是由农民、农户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组成的以经营农业为主,有特殊生产方式的社区。农村的主体成分是农民,主导产业是农业,它是有特定区域的社区。(二)农村的特点1以农为主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特征。2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但密度一般比城市低,人口素质普遍较低。3农村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地缘性。28六、农村经济与农村经济管理:(一)农村经济的含义: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二)农村经济管理的含义:是管理者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外部环境和本地区农村的内部条件,确定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并对本地区农村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和人、财、物、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自觉的、有组织的活动。29(三)、农村经济的特点1经济结构的综合性特征:(1)主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合作经济为主体的双层经营体制,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新体制得到确立和发展;(2)产业结构的综合性: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等。2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处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其模式会有不同。十二五规划期间处于又传统农业像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时期。(2)农村经济目标模式必须融于农村经济发展阶段之中。3农村区域性特征:(1)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地域间的时间差异与空间差异;发展不平衡性,东部强于西部。(2)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农业;(3)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农民,且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4经济发展的双重性特征:受自然条件制约,农村生态环境差。资本、资源稀缺,科技不发达。30补充:国家农业十二五规划解读(1)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31补充:国家农业十二五规划解读(2)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32补充:国家农业十二五规划解读(3)第二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33补充:国家农业十二五规划解读(4)第三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34补充:国家农业十二五规划解读(5)第四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35补充:国家农业十二五规划解读(6)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第一节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36补充:国家农业十二五规划解读(7)第二节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第三节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37补充:国家农业十二五规划解读(8)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一节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