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探究——以山西省阳高县为例摘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的“空巢家庭”也日渐增多。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县为代表,通过走访政府、实地调研和访谈问卷等方式,结合老人的年龄构成、消费状况以及养老意愿等方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发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模式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交替演进的过程中,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随之凸显。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多关注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相继提出了“社区养老”、“虚拟养老”,而对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民,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为此,我们以山西省阳高县的农村老年人口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引起社会的广泛思考与关注。一、国内外学者关于“空巢家庭”的研究美国学者P.C.格里克(1947)从人口学角度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各阶段。到了空巢阶段,家庭的代际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父母和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1990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较早提出了“空巢家庭”的概念。研究主要包括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因、现状及养老模式的探究,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与社会支持,农村养老问题等[1]。索引文献中大多数聚焦于中国较为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对于西部农村养老状况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对这方面的研究能够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的地区发展程度并不相同,养老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因而养老模式没有普遍适应性。二、关于研究方法的介绍本文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了临夏县“罗文皂村”和“管家堡村”老人关于养老意愿、身体状况、消费水平,生活压力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一些难以量化(如性别、文化程度等)的内容,本文采取设置虚拟变量的方法,即用0,1,2……表示逐渐变强的程度,在分析时用数字代替了所表示的相关内容,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2(一)调研地一般简介临夏县辖8个镇、5个乡、10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22.76万人,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47万人,占总人口的40.98%,60岁以上的老年人42828人,占总人口的11.3%。(二)罗文皂村老年人口年龄构成1在研究中,通过对农村老年人口的观察,发现60-79岁的老人有自养能力,在农村算得上是“比较年轻的老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我照料。几乎每家每户都有70岁以上的老人,下图反映了老年人口具体的年龄构成:图1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年龄构成分布由图1可知,老年人口中60-79岁的人口比例较大。虽然年龄比较大,但还有许多老人要从事很大的劳动量,承担起照顾自己的责任。对于有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口,大都还在为家庭发挥余力,继续终身劳动者的角色,如照看留守儿童、简单劳作等。相比较城镇老年人口来说,该年龄层的老人在进入老年之后,没有出现较大的角色转化,不像城镇老年人口,在退休之后会发生精神空虚等问题。因为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在进入老年之前,也大都从事体力劳动,因此进入老年之后,只是根据身体的状况,减少了劳动强度而已。对于没有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口,虽然居家养老方式很普遍,但是他们的生存现状和生存质量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二)罗文皂村老年人口月均收入及收入用途阳高县是个贫困县,大多数人口都是农业种植人员,由于自然条件和农业技3术水平的限制,导致阳高县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大量青年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成为种植农业的主力,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十分微薄并且不固定。表1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月均收入月均收入(元)100100~500500~10001000以上家庭数(户)3029310比例(%)41.740.34.213.9图2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月均收入分布图3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收入用途频率分布图2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老年人口本来收入微薄且单一,曲线整体偏右,大部分的收入用途都集中用于维持生计的基本需求和看病就医,说明老年人口很少有精力和金钱去娱乐休闲,精神生活匮乏。三、对罗文皂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分析结论基于笔者的理解,大多数“空巢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应该很愿意2注:由于处理数据的需要,6代表收入用于基本需求,5看病就医,4给子女储蓄,3给自己储蓄,2休闲娱乐,1其它。4去当地的养老机构3,但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情况并不尽然如此。调查表明:尽管生活上有诸多艰辛,绝大多数老人们喜欢呆在家里,而不是选择机构养老。笔者针对这一点,开始了思考。(一)养老意愿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表2阳高县罗文皂村“空巢老人”养老意愿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回归DependentVariable:YSample:172Includedobservations:68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1.4563640.1960907.4270050.0000X-0.0478790.096291-0.4972300.6207R-squared0.003732Meandependentvar1.367647AdjustedR-squared-0.011363S.D.dependentvar0.667014S.E.ofregression0.670793Akaikeinfocriterion2.068258Sumsquaredresid29.69758Schwarzcriterion2.133538Loglikelihood-68.32078F-statistic0.247237Durbin-Watsonstat2.163417Prob(F-statistic)0.620679得出如下分析结果:^Y=1.456-0.048X(7.43)(-0.50)R2=0.003732,F=0.247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1)X的参数估计为-0.048,说明当X越小,Y的估计值越大,即老人的健康状况越差,机构养老的意愿越强,这是具有经济意义的。(2)模型拟合得不好:可决系数R2=0.003732,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不好。从截距项和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0.025(66)t0.025(60)=2.000,︱t1︱t0.025(60),说明解释变量X(健康状况)在95%的置信度下,无法拒绝斜率项为零的假设;但︱t0︱t0.025(60),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由以上分析得出:养老意愿与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性。(二)养老意愿与性别和文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为探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再次假设:老人的养老意愿和性别、文化有相关性,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表3“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与性别、文化的相关性分析3注:下文中出现的“养老意愿”都定义为:老人是否愿意去养老机构。为处理方便,将不同的意愿进行赋值:1代表不愿意,2无所谓,3愿意。5方差分析图平方和自由度平均平方和F检验Sig.养老意愿*性别组间(组合).0861.086.189.665组内29.58665.455总和29.67266养老意愿*文化组间(组合).5103.170.371.774组内29.29964.458总和29.80967关联量数EtaEta平方养老意愿*性别.054.003养老意愿*文化.131.017我们进行检验的是不同性别、受教育水平的老人之间养老意愿是否有显著的不同,以此来找出影响老人们“反常”养老意愿的因素。由上可知,表中平均差异的F统计值分别为0.189,0.371,显著性概率值p分别0.665,0.774,大于0.05,接受虚无假设,表示不同性别、文化老人的养老意愿没有显著的差异。Eta平方的数值只有在自变量依变量差异检验达到显著时(p=0.05)才会有意义,在此时无意义,不做分析。(三)养老意愿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除却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这种不显著影响因素,笔者试图探究养老意愿和收入水平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为此,对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养老意愿进行了整理,得到下图:6图4空巢老人在不同收入条件下的养老意愿不难看出,不管是低收入群体还是较高的收入群体,不愿意去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占很大比例。当收入低至生存线以下时,老人们迫不得已才愿意去养老院等福利机构。(四)养老意愿与宗教信仰基于以上情况,笔者深感诧异,在走访过程中观察到,老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去养老机构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阳高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而我们选取的两个村庄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老人,出于饮食的禁忌和生活习惯的考虑,他们认为和汉族老人一起生活有着诸多不便,在闲暇之余,他们更愿意去清真寺等宗教场所;第二,对于养老机构,老人们有心理阴影,他们宁愿选择在自己家中,而不愿意去那种“冷冰冰”的地方。在制定相关养老机构的政策时,笔者认为应该把宗教因素考虑在其中。四、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问题的综合分析通过问卷的整理分析,以及对“空巢家庭”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月均收入、养老意愿等基本方面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阳高县罗文皂村老年人的生活面临着经济来源少、身体素质差、精神安慰少的状况。大多数老年人还要独自承受体力劳动,进一步加剧了身体的弱化,自我养老无法实现,陷入“贫困的循环”。现将一些主要问题列举如下:(一)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严峻在临夏县,大多数老人都是通过自我养老的,老人自己照顾自己,或者主要靠配偶来照顾,但是大多数老人身体状况差,常年卧病在床,且为体力劳动所折磨。经济来源少、就医得不到保障,这让老人们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但是,研究发现,在农村,政府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虽然政府对高龄老人给与补贴:90-94岁的老人每年补贴500元,由阳高市财政部门提供;95-99岁的老人每年补贴700元,由阳高县财政部门提供;高于100岁的老人,每年补贴1200元,由山西省财政部门提供。但是由于财政资金比较紧张,这些钱还没有落实到老人手中。(二)弱势“空巢老人”广泛存在7贫困、病残、孤寡、高龄的“空巢老人”是所有农村老人中生活最为艰难的群体,由他们组成的家庭称之为弱势“空巢家庭”。这部分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下,传统观念又根深蒂固,他们无任何储蓄,即使有也难以抵御各种各样的生活风险。受年龄和体力的干扰,使原本经济来源单一的老年人获取生存资源的能力愈加锐减,从而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不良的卫生习惯、薄弱的保健意识、陈旧的就医观念、无奈的就医难题,致使那些积劳成疾、缺医少药的老人自理困难。[2](三)对精神慰藉的渴求现象普遍由于子女到城市打工或回家不方便,或不想回家,老人们并不能常见到子女。在与农村老人交流的过程中,越是高龄的老人对内心深处的精神慰藉越是渴求。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老人们对自己的这种渴求无法准确的表达,但是内心的孤独溢于言表。不少老人遭到儿女的推诿,被歧视、被遗弃,他们内心的那份无助与孤寂是经济补贴所远远不能弥补的。在不久的将来,老人们可以忍受较低的经济补贴,但是愈增的亲和力需求却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越加强烈。老年活动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由于阳高县财政资金紧缺,至今没有修建一所老年人活动中心,难以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农村很多落后的地方依然没有文化室,有的话也只是形式[3]。在农村,文化活动器材少得可怜,很难开展活动。农村老人休闲时,一般是在路边围坐聊天,身体硬朗的老人去清真寺做礼拜。总之,农村可供广大农民消费的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导致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四)老年人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制约,部分老年人法制观念淡薄,缺少法律维权意识,赡养等矛盾和纠纷还不同程度存在。在面对子女的遗弃、不赡养等情况时,老人们默默忍受,没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方面是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部门来受理这些民事纠纷案件。村委会以及县级老龄办在处理赡养问题方面的作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