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沈北新区新城子乡中心小学陈鑫一、问题的提出1、新时代的要求:在我国,大力提倡教师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体制是时代的要求。通过校本培训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进而提高教师素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赢得教师,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2、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永恒的主题。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化节奏日益加快的新时代,学校承担着更严峻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兴校强校的关键。3、新课改的呼唤: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轮课改具有改革力度大、推进速度快的特点,教师在许多地方感到不适应,急需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艾利奥特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更高了,这就需要我们的科研工作未雨绸缪,先行一步。4、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教师培训的重要使命。教师专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发展为本,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5、教师职业进程的需要:截止2006年3月,我乡教师平均年龄38.2岁,平均教龄17.2年。这反映出我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从教时间较长,进入了职业高原期,应继续进行能力提高培训。另外,我校还有5所下属的村小,如何对村小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我们决定开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二、实验假说1、实验假说:依据现代教师教育理论和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为出发点,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进行校本培训为主、师训部门全员培训为辅的继续教育培训,从而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2、课题界定: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林崇德语)它的结构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能力。三、实验依据1、理论依据(1)16大报告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论述;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规定。(2)教育部长周济《对“十一五”教育任务的解读》中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主要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从本质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4)校本培训理论。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它立足于本校、本职、本岗,它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终身教育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社会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学校、教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实践依据全国各地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和我校“十五”教师素质提高研究的经验。四、实验目标1、科研目标:通过研究探索构建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体系,探索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研究,使我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观念、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3、工作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实现“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适应课改需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核心竞争力,把我校建成以科研兴校为突出特色,有创新精神的基本现代化农村中心小学”的办学目标。五、实验原则1、整体性原则:实现教师素质提高的整体构建,追求培养途径与方法的整体功能效应。2、科学性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重对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实验研究的科学化。3、激励性原则:运用多种激励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积极性。4、目标性原则:实验研究既有长效性目标,也有阶段性目标,引导教师逐步实现自我提高目标,坚持量的积累,将自己的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结合起来。5、发展性原则:实验研究要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六、实验对象、方法和步骤1、实验对象:本课题实验对象是我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2、实验方法: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学、研、教结合,解决校本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具体问题,提高研究的效度和实用价值。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法。3、实验步骤准备阶段(2006.1—7):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学习现代教师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资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进行调研,摸清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专家论证。实验阶段(2006.8—2007.9):全面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相关活动,探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方法。总结阶段(2007.10—11):全面总结验收,进行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专题总结,提交验收。七、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在实验进行中,我们使用文献研究法,详细研究了教师素质和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体系。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们认为,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上述的五种教师素质成份并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这五种成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教师素质系统的复杂结构,而且,这个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结构。针对以上分析,我们与区教师学校师训部和科研室密切配合,重点进行了8个类别的培训:教师师德培训;教育理论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培训;计算机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班主任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目的是通过8个类别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针对培训类别的不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培训方式。(一)教师师德培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德。在学校营造鼓励教职工干事业,干成事的良好环境,以良好的品质感召人,以高尚的精神激励人,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通过师德培训,教师按照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师师德培训中,我们主要采取专题讲座式和自修-反思式两种培训方式。在实验方法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师先为人,修业先修德。学校管理层和课题组根据教育工作的性质和教师的劳动特点及职业心理,对全体教职员工明确提出了如此要求。树立了“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教师培养思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教师的头脑,不断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等法律法规和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丛书。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定期举行师德演讲会,注重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评选了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并在全校给予表彰。另外,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举行宣誓仪式等活动,通过教师“自修一反思一实践一交流”,帮助教师确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摆脱拜金主义、“师道尊严”等陈旧观念的影响。鼓励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谈心,多一点家访,塑造了我校独具特色的师德风貌。(二)教育理论培训。抓好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本体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两方面。教育理论的本体性价值即潜在意义,表现为教育理论的内涵的凝聚—思想演进与方法论,而工具性价值即现实意义,表现为在教育理论学习者的心理需求与借鉴意义。在教育理论培训中,我们主要采取了问题探究式和研训互动式两种方法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意识到的“问题”,经过概括、提炼、转化,成为“问题”的过程。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要与自己任教的学科相关联,从而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合二为一,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教学化”的理念。同时,应围绕教学活动中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确立,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教师培训好了整装待发,教师的成长是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因而我校在课程改革进程中,采取研训互动式的方法。学校有计划的进行教育科研立项和向上级申报立项,确定集体和教师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引导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写教学叙事、个案分析和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研训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在推进课改实施中,当然会出现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如《课程标准》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教材,总是觉得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方法的培养。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则着重抓公开课的教学,开设能够充分体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主题活动、研讨活动、教学片断评讲活动等,这些典型课例或教学片断在培训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教师们从开始对示范课的生硬模仿逐渐转变为对新的课程理念的自觉运用,教学方式从整体上发生了转变。学校继而开展“一课多上”、“全校共评一堂课”等“参与式”研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说明,这种“参与•分享式”研训,不仅效果好,而且也只可能在课改研训中产生,在以学校为基地的研训中产生,并实现学校全员校本研训、全过程校本研训的初衷。(三)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以加强师德教育,更新教育思想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分层次、多渠道,积极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研究的具体途径:1.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具体做法见(二)教育理论培训。2.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组织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