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残障儿童教育权利保障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农村残障儿童教育权利保障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课题组:指导教师:摘要:家庭中亲情的支持关怀,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影响[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残障儿童特别是脑瘫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而我国康复中心数量少,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治疗费。另一方面,家庭是孩子最自然,最安全的生活环境。家庭康复可以避免患儿因行动不便和路途遥远等原因往返医院治疗的困难,方便了家长和患儿;家庭环境中培养ADL(abilityofdailylif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弥补了医院场地、设备、人员的不足(3)。因此,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培训,提高家长对家庭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关键字:残障儿童、教育权利1.前言:1.1研究背景资料表明我国0——14岁的弱智儿童约占同龄组儿童的2%左右。此外还有一批盲童及低视力儿童、多动症、脑性瘫痪、学习困难综合征、孤独症及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的儿童,及其他各类残疾儿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帮助。在我国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每个残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强化政府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针对全国尚有一部分重度残障儿童因种种原因未能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曾在全国各省市展开对未入学残障适龄儿童现状的调研。例如:上海市在2006年下半年就对其17个区县的804名未入学残障儿童的家庭及社区逐一进行了家访,调查分析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安置的对策。但是由于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力度仍然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致使社会各界对残障儿童的关心与关注力度不够大,因此对他们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迫在眉睫!21.2研究目的1.提高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2.号召全社会积极的为他们做出应有的帮助,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3.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促进此群体生活状况的改善。1.3研究时间2011年4月20日---2012年3月20日1.4研究方式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为辅、实地调查为主以及参考文献资料的方法。(1)在重庆工商大学、南坪步行街、解放碑对市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0份(2)我组成员分为三组,以访谈的形式,分别到南坪启明星残障儿童学校、南岸区向日葵残障院、渝北天爱特教康复中心实地向老师和家长了解我市残障儿童生活状况。2.正文:1.问卷调查结果1.1公众对残障儿童的了解情况3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34.7%的人周围有残障儿童,65.3%的人周围没有残障儿童。根据调查公众对残障儿童的状况知之甚少:仅4.1%的市民很了解政府给与残障儿童的政策,48.0%的市民有一定了解,而接近60%的市民完全不了解政府给与残障儿童的政策,这说明当前政府给与残障儿童的政策帮助很欠缺,根据条形调查表,公众对慈善机构对残障儿童的帮助了解情况好于政府的帮助,这说明慈善机构对残障儿童的帮助好于政府,但是两者的帮助程度都很低。同时也存在着政府和慈善机构宣传不到位。4.08%的市民很了解残障儿童的生活状况,有一半以上的市民完全不了解残障儿童的生活状况。同时,我们查阅资料,进年来,学界关于残障儿童生活状况的调研少之又少,综上,残障儿童这一群体近乎被政府,慈善机构,公众所忽视。社会对残障儿童的生活状况几乎没有得到关注。41.2公众对残障儿童的态度本组在问卷调查过程和实地调查中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素质明显提高,公众对残障儿童的态度有所好转,公众对残障儿童更多的是同情和尊重。残障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社会压力正在逐步减少。对于残障儿童的乞讨,60.2%的市民是给与帮助,20.4%的市民看心情,17.3%的市民不会给与帮助。对于当前对于残障儿童的歧视情况,大多数人认为部分人有歧视心理,20.4%的市民认为不存在歧视心理,与之相对的是11.2%的市民认为公众对儿童的歧视很严重。所以,当前社会公众对残障儿童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歧视。但依然有小部分人有严重的歧视心理。从实地调查来看,残障儿童的教师及家长也反馈,进两年,随着市民素质的提高,公众对残障儿童的歧视不明显,社会压力有所减轻,但农村,村民思想比较保守,农村残障家庭面临的压力会更大。51.3公众对残障儿童生活改善的参与热情对这两道题的调查中发现公众对残障儿童生活改善的参与热情较低。在是否曾到儿童学校做过志愿的调查上,仅有20.5%的人做过志愿,而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做过志愿的大部分为学生,少数市民做过志愿。在愿意通过什么途径帮助残障儿童改善生活质量上,20.3%的人愿意通过慈善机构帮助残障儿童改善生活,相比于直接捐款,有较大差距,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公众对残障机构信任不够,不愿通过慈善机构进行帮助。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愿意直接捐款,很大部分人并未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捐助。同时任有10.0%的人不愿意伸出手援助。这表明公众对残障儿童生活改善热情较低。1.4公众了解残障儿童的途径通过该题的数据可以发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市民通过网络解残障6儿童的生活状况最成为主要的方式,占到44.9%,其次是电视27.6%,报刊杂志19.4%。选择其他方式的受访者为亲眼所见,亲耳所听。2实地调查结果2.1学校方面2.1.1学校概况:南坪启明星残障儿童中心:为解决自己残障孩子的教育问题,几名残障儿童的家长在2002年合资建成南岸区提供特殊教育的非盈利幼儿园。家长自己既当老师,又当管理。渝北天爱特教康复中心:天爱康复中心是一所专为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非盈利性机构,中心从2009年开始承担了中残联0—6岁贫困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项目。2010年开始成为渝北区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天爱的教室为2套商品房,天爱康复中心实际招生中并没有严格按0—6岁招生,有很多学生不止6岁。南岸区向日葵智力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向日葵智力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是重庆市南岸区第一所民办大龄智障教养机构。其中最小的学生11岁。其生源多为残疾和智障未成年。据调查,重庆残障院重庆市的残障学校大多数是民办慈善学校,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少。但教师需求量大,平均两个学生配置一个教师。办学投入大,成本高,所以学费远高于一般普惠型有幼儿院,全日制中小学。而政府在特殊学校的扶持和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使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教育服务,落在了市场和慈善人士上。2.2老师方面72.2.1工资低,福利差:重庆市残障院普通老师大多在1000-2000元,有些学校的老师普通五险都没有,残障老师付出得多,回报少。2.2.2流动性大:由于教学枯燥,发展前景低,成就感低,生活无保障,造成了残障康复学校的老师流动性很大,流动性大不易于培养资深专业的残障老师,对残障儿童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2.3残障儿童自身情况2.3.1残障儿童心理问题:残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正常儿童[4]如自控能力差、意识薄弱、容易暴躁、焦虑、胆怯、恐惧、自卑和自暴自弃,且比较任性、多疑、固执、孤僻等等。尤其是重度“问题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5]。据残障院老师反映,包括智力残疾儿童在内的残障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上少数人的好奇,畏惧,歧视心理,残障儿童自信心明显不足,同时问卷调查中的第2题和第4题也可以体现这一问题。公众的歧视,畏惧,这暴露出公众对残障儿童了解不足,国民素质有待提高。2.3.2残障儿童受教育问题:从实地调查汇总表可以发现,残障儿童每年在学费多都在1万以上,远高于普惠型幼儿园和义务教育中小学,再加上政策扶持少,必须有专人照顾,教育投入大,残障儿童受教育显然只能是家庭经济较好的专利;然而家庭经济困难的残障儿童也就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农村的残障儿童要接受教育也就更加的困8难。广大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令人担忧。2.3.3残障儿童成长生活问题:残障儿童特别是智力残疾儿童劳动能力较差,生活不能自理,当残障儿童父母不能照顾他们,而他们又不能依靠自己养活自己时,残障儿童如何生存下去就成了大问题,目前残障大龄托养学校建设不容乐观,残障儿童未来生存问题,成为家长最为担忧的问题。残障儿童的成长生活问题还表现在随着孩子的成长,面临一些青春期问题,届时家长,老师该如何处理。残障儿童生活状况不容乐观。2.3.4残障儿童的生存问题:个别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不能接受残障孩子的现实,对残障孩子放任不管,残障儿童的生命健康权利得不到保障。2.4社会帮扶情况根据调查,社会对残障儿童相关的帮助总体上保障水平较低,而社会上的捐助具有自发性,不连续性;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区与城区之间有差异。就重庆市主城区来说,各个区对残障儿童的帮扶力度各有不同,但帮扶保障水平都不高。除国家在2011年实行的“七彩计划”外,渝北区对每个残障儿童每月补助200元的生活补助,而南岸区没有这方面的补助。2011年,除南岸区启明星残障院,得到了重庆邮电大学义工义卖报子的捐助3000多元,重庆烟草局几千元捐助外,其他两所学校都未得到社会援助,同时,据三所学校的受访老师反映,社会各类慈善机构,基金极少对这三所学校进行援助。残障儿童的生活,教9育,心理等方面问题并未得到社会公众的足够关注。2.5残障儿童家庭迫切需要援助的问题2.5.1经济援助:残障儿童及其家庭需要得到生活、器材、医疗、教育、健康保险、交通等方面的补助;2.5.2公益宣传:通过政府和慈善机构的广泛宣传,增进公众对残障儿童及其家庭的了解,加强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减轻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使他们得到更多尊重。2.5.3教育问题:目前残障康复学校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有些残障学校打着慈善的名号攫取经济利益,教学环境,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同时由于残障学校需要早晚接送,限制了远郊和农村孩子受教育。家长希望得到有保障的正规的残障院。2.5.4大龄托养:随着残障儿童的成长,一般的残障学校不能再满足残障儿童的需要,如果残障儿童的父母老去或他们的父母出现生命和婚姻的意外,残障儿童的生存的问题凸显出来;同时,对与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家庭,可以保证父母两个人都能安心挣钱。另一个方面,发展大龄托养,有利于避免残障儿童不受少数思想素质不高的父母的伤害,保障残障儿童生命健康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3讨论与对策3.1:残障儿童数量庞大,不可能只靠社会慈善力量,必须由政府,企业和慈善机构建立起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保护措施,避免残障儿童出现生存危机,教育危机。①建立健全社保机制,加强生活援助,10特别是农村庭和贫困家庭的生活援助;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残障基础设施补助;③保障教育公平,实行教育补助;④提高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优惠尺度。⑤实行抢救性计划,保证障残障儿童早发现,早治疗;⑥增加特殊教育工作者工资补助,保障职业前景;⑦提高专业人员社会工作技能,指导家长家庭教育;⑧健全法制法规,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⑨以人为本,加强宣传,促进社会和谐。当社会财富蛋糕不断做大时,加大对残障儿童及其家庭的资助力度,保护这一弱势群体的尊严和权力。3.2加强对残障儿童家长的培训,提高家长对家庭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家庭中亲情的支持关怀,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影响[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残障儿童特别是脑瘫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而我国康复中心数量少,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治疗费。另一方面,家庭是孩子最自然,最安全的生活环境。家庭康复可以避免患儿因行动不便和路途遥远等原因往返医院治疗的困难,方便了家长和患儿;家庭环境中培养ADL(abilityofdailylif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弥补了医院场地、设备、人员的不足(3)。因此,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培训,提高家长对家庭训练重要性的认识。3.3提高专业人员的社会工作技能,增加社会工作者: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一般家庭仅凭个人的能力,往往不足以应对层出不穷的家庭问题。尤其是残障儿童家庭,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专业人员给儿童训练时,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使儿童尽快得到改善,更要注意积极调动家长一起参与训练,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不仅把专业知识、技11术用容易理解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