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sunshine农村经济活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杨树明1,曾亚文1*,罗小勇2,杜娟1,普晓英1,周国华1,李玉萍3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2.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湖北武汉430051;3.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摘要:云南野生稻包括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f)、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Baill)和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Wall),是属于全国仅存的几处宝贵基因资源库之一。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及其相应的基因,在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利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文章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长期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野生稻居群濒危的现状,认为热区经济开发、游牧、木材消耗、采集草药、外来种入侵和环境污染等农村经济活动是致濒的主要因素。阐明了选择合理的保护方法、加大普法和执法力度、完善保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调整种植结构是当前云南野生稻居群保护管理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四项重点措施。关键词:经济活动;野生稻;居群;对策措施中图分类号:Q9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3-1068-05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原始祖先,是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和分类的宝贵资源[1]。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野生稻形成丰富的变异类型,对水稻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并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抗白叶枯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褐稻虱、白背飞虱、稻瘿纹、抗旱、耐寒、耐盐碱、优质、氮磷高效利用及雄性不育等优良基因[1–2]。我国共发现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f)、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Baill)和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Wall)。云南省和海南省是我国拥有3种野生稻原生地的两个省份。据蒋志农[3]和曾亚文等[4]报道,曾记载着在云南省内的野生稻分布99个点,分布于东经97º56′~107º17′,北纬21º29′~24º55′的广阔区域。其中发现的26个普通野生野点分布于东经100º41′~102º09′,北纬21º35′~23º26′,海拔552.7~780m的地区,主要是澜沧江、元江和流沙河等流域,生长在荒水塘、溪河沿岸甚至稻田间,水沟等向阳水生环境中;61个疣粒野生稻分布在德宏、临沧、思茅、红河、景洪、丽江、玉溪等地州,位于东经97º56′~102º09′,北纬21º35′~24º55′,海拔50~1100m的地区,主要是澜沧江、怒江、南汀河、李仙河、元江和流沙河等流域;12个药用野生稻分布在云南耿马、永德、普洱、景洪、勐腊和思茅等县,位于东经99º05′~107º17′,北纬21º29′~24º27′,海拔520~1000m的地区,主要是南汀河和澜沧江流域。作为野生稻分布的这些区域,热光充足,雨水丰沛,是云南热区经济开发的前沿和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本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热区经济开发、游牧、木材消耗、采集草药、外来种入侵和环境污染等经济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将不可避免地加载到生态环境上,对天然林植被、野生动植物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其中有些影响已是不可控制和逆转的。如植被破坏将使许多宝贵的野生植物资源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云南野生稻居群数量减少和濒危便是如此。因此,充分认识和客观看待农村经济活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对加快农村经济的步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合理保护野生植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根据实际本底调查的结果,结合历史资料,较为系统地分析农村经济活动使云南野生稻居群濒危的趋势、致濒因素,提出野生稻居群保护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云南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云南野生稻居群现状由于人口膨胀、经济活动、生态系统恶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野生稻正常生长和繁衍的原生境遭受破坏,自然群落正在迅速减少,有些分布点已绝迹或濒临灭绝。蒋志农等[3]报道,曾记载着在云南省内的野生稻分布点99个,分布在7个地州的19个县。即普通野生稻26个点、药用野生稻12个点和疣粒野生稻61个点。戴陆园等[5]对原记载的99个野生稻分布点进行核实考察,发现只有30个点还能找到野生稻,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又发现了10个疣粒野生稻点,云南现存野生稻分布点合计40个。2005年12月,本项目组调查核实,sunshinesunshine发现这40个点中15个点的野生稻分布面积急剧缩小或野生稻的生长密度明显下降;在有记录的26个普通野生稻点中只有元江曼旦村点还保留着野生稻,其余25个点的普通野生稻均已绝迹,消失率为96.2%;药用野生稻2个点,消失率为83.3%;疣粒野生稻37个点,消失率为44.3%。面积从少量几丛到大于66700m2,但面积超过13340m2的点仅有12个,原始性好,破坏较轻的点只能在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的地方见到。当然,自农业部于2000年启动野生稻的原生境保护工作以来,云南省已逐步开展了云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共建立野生稻保护点5个,对覆盖面积较大的野生稻资源已得到有效保护。但是,保护野生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作长期规划。由此看来,云南野生稻保护任重而道远。2农村经济活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形式2.1与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一致的热区资源开发野生稻生存的区域多属于热带、亚热带[3],热量充沛,山多坡地多。适宜种植橡胶、芒果、柑桔、甘蔗等经济作物,当地居民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肆虐地垦荒种植,使野生稻居群遭到极大的破坏。此外当地政府长期执行的是“以粮为纲,以粮求温饱”的发展战略,片面追求粮食自给,再加上当地农民靠粮过日的观念根深蒂固,人口迅速增长,外出务工有限,结果扩大种植面积仍是农民生活之需,经济之源。他们不断扩大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采取了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陷入了“越穷越恳”,“越恳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龙陵县的调查表明,有的农民一户垦荒六七公顷,在垦荒时都伴随着大规模砍伐和火烧,这种耕作方式不仅杀灭了野生稻的地上部分,还彻底破坏了野生稻的地下繁殖体。更有甚者将野生稻原生境开垦为耕地,使野生稻绝灭,属于更为严重的破坏方式。同时,由于政策和管理措施不配套,部分地区山林任农民自由管理和经营,导致大量的森林过早被砍伐和破坏,许多农民在野生稻周边25º以上坡地开垦种地,造成森林资源和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和荒漠化加剧,使野生稻生境恶劣,难以生长。2.2畜牧业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长,靠种粮过日已入不敷出,畜牧业已成为野生稻分布地区一个极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当地农民收入渠道之一。高山峡谷中的运输、农耕以及日常的肉食品等都离不开牛、羊猪等家畜,农民每家平均有牛3~5头,羊10余只,猪3~5头。许多地区出现了因本地牧草、粮食不够而将牛、羊猪等牲畜游牧的现象,给本来已极为脆弱的野生稻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此外,这一地区部分农民没有施用化肥的习惯,因为他们有的没有科学种田意识,有的无钱购买化肥,更有甚者不喜欢食用由施用化肥生产出来的粮食,于是其中的一部分农民便在新垦的荒地附近通过圈养牛、羊、猪的办法获得农家肥。在牧草生长得较好的7~10月,农民们进行游牧,其余的时间则将牛、羊、猪圈养起来,人工割草饲养,有的甚至全年游牧。这就必然导致游牧规模和范围扩大,对草地的破坏性加剧。在现存的野生稻点40个中,有38.6%受到牛、羊的破坏。首先,牛、羊、猪群将该居群的地上部分啃食殆尽,甚至包括灌丛下的植株。其次牛、羊群践踏导致土壤板结硬化,阻碍了野生稻不定芽的生长和种子的萌发,使得该居群处于极度的衰退中。最后,由于当地农民普遍缺乏对野生稻特征特性的认识,在割草时,常常出现连茎带根一块割走的现象,造成野生稻绝迹。2.3木材的消耗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薪柴为绝大数野生稻分布地区群众的主要燃料。以木柴为燃料的家庭平均每家每天的木材消耗量为25~30kg。而这些地区的家庭不但一日三餐完全靠木柴作为燃料,就是给牲畜煮食也是用木柴。澜沧县的调查表明,平均有猪5头的家庭,平均每天要消耗木柴30~40kg。更有甚者全天用木柴作为燃料烧开水、取暖,平均每天消耗木柴50~60kg。此外,部分地区牛、羊圈用大量木材作围栏,据调查,建一套3~5头牛的圈需要木材约10m3。如此大的薪柴和木材消耗,造成烂砍烂伐十分猖獗,使野生稻潮湿隐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甚至毁灭,进而导致野生稻资源的生长繁衍岌岌可危。尽管目前已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但因煤的成本要比木柴高几倍,而且不易运输、难以购买,或有的因贫困无钱购买,导致天然林破坏屡禁不止。在这种无计划过度砍伐情况下,野生稻自然繁衍的栖息环境被改变,其能否较长时间地保护和保持其种性是令人担忧的。2.4采集草药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野生稻本身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疣粒野生稻可作为清热解毒草药、滋补药及抗胃病,不论是民间医生,还是当地农民,绝大多数都有采集野生稻作草药的习惯,使该物种大量被采集。根据考察所获得的材料表明,40个野生稻点除已实施原位保sunshinesunshine护的点外,其余的点均有采集草药破坏的现象,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破坏最大。在耿马县孟定镇和澜沧县糯扎渡乡,即使已实施野生稻原生境保护,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乱采现象更为突出,使野生稻面临一定的采集压力。因此十分必要尽快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使野生稻真正的长期原位保护。2.5外来种入侵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飞机草、紫茎泽兰在其发生区总是以单优植物群落出现,大肆排挤本地植物、侵占宜林荒山,影响其它植物生长。根据考察所获得的材料表明,在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原生境中均有飞机草、紫茎泽兰的分布,在普通野生稻水塘周围也有较多紫茎泽兰分布。龙陵县3个野生稻点的调查表明,在野生稻分布点附近有耕地抛荒的地块,飞机草、紫茎泽兰的分布更为密集,生长十分茂盛,直接威胁着这些地区野生稻的正常生存和繁衍,甚至野生稻群落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6人工或使用除草剂除草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耿马县的调查表明,当地农民每年铲除橡胶林或橡胶园周围的灌木丛时,因缺乏对野生稻的认识,连同野生稻一起铲除,随后因不再种植任何作物,造成地表秃顶、裸露,使落地的野生稻种子难以萌发,锄断的根茎也难以发芽生长;更有甚者,为减少劳动力,使用了除草剂,尤其橡胶园内更为突出,使耕地附近的野生稻部分根绝,只有在化学除草剂没有喷洒到的地方还零星地存在着几株。这种破坏是永久性的,它使野生稻根茎殆尽,无法复生。3野生稻居群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3.1野生稻居群保护应以原生境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原位保护被认为是最完整的资源保护,也是国际上越来越重视的资源保护方式[6]。对野生稻分布集中,面积大,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点适宜采用此方法。具体方法为:首先,按“总量适当、重点突出”的原则,根据野生稻总量、类型和生存发展需要确定其规模、数量和级别等要求划定保护区。据王琳等[7]对云南境内的3种野生稻40个原生境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考察,发现共记录植物159种,分属于51科。故在划定的保护区内,应辅助配套硬软件建设,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保护种群生态环境的稳定,研究内部植物群落的演绎和变化情况。保护可采用围栏法,即分核心区和缓冲区,用钢筋水泥柱和铁刺网隔离,或植物篱笆护栏,如栽种野花椒、龙舌兰、剑麻等。对划定的保护区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但在火灾、病虫、洪灾等自然灾害危害时,要积极采取一定的人为措施促进生境的恢复,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邓晴[8]等报道,澜沧江流域有自然保护区37个,在已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野生稻分布零散、区域大的地区,可一并纳入天然林自然保护区和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保护。对于那些面积虽小,生境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