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考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扶正香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城市)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解释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也是城镇居民点合称。(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人口较密集地区。)城镇: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才称为镇市镇的总称叫城镇。(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狭义上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其在空间上三种地域概念包括: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按行政管理划定的地域,其边界为辖区边界线;以行政辖区边界划分的区域,界限明确。实体地域:按城市景观与职能差异划分,其边界为实体边界;实体边界地区有一个城乡过渡带,因此这个边界是模糊的;辖区边界与实体边界不一定重叠。功能地域:由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紧密关联构成的实体区域;它以城市为主体,包括邻近城市的一些乡村地域。都市区: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区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之间劳动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紧密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特点:城市规模大、多大城市核心、沿高效益的交通走廊发展、具有密集的交互作用、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地质(基岩稳定、无断层、无滑坡泥石流、无地震)、地貌(坡度小、地势低)气候(温度接近于15-25°、降水能保持湿润)、水文(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土壤,植被(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我国城市类型:滨海城市(青岛、大连)、三角洲平原城市(成都)、平原中腹的城市(郑州、开封)、山前洪积平原城市、平原与低山丘陵临街地带、低山丘陵区的河谷(株洲)、高平原(昆明、包头)、高原山间碰地或谷底(贵阳)、中山谷地(重庆)、高山谷地(攀枝花、拉萨)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城市地理位置:城市的地理是指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大、中、小位置(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系来区分)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城市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村寨集镇城镇城市大城市(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码头港口港口城镇港口城市大城市(交通转运)小站集镇中转城镇转运城市大城市(区际贸易)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矿山矿区集镇城镇工矿城市大城市风景点风景区集镇城镇旅游城市大城市城市化: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一个地狱空间的变化过程。城市包含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城市兴起和成长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有足够的粮食等产品提供)第二前提:剩余劳动力(农村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人口提供,城市需要一批从事非农业经济的人)重要前提: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量,产生大量剩余劳动;提高非农生产水平,完善服务,促进城市扩张)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城市化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城市化的类型:向心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总部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等)离心型城市化:(扩散性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援移动扩散;(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传染病院、兵营、监狱)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外延型城市化。(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景观性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消极性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今儿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向外地销售)和向心型基本活动(外地人来此购买)。城市经济活动的非基本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事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与非基本比率。影响基本与非基本比率的因素:人口:大城市比率小,小城市比率大专业化:专业化强比率大,专业化弱比率小历史:历史长比率小,历史短比率大区位:区域中心城市比率小于区域门户城市社会结构:有更强的外向性的比率大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是城市某种属性的具体描述。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是城市各种属性的综合概括,主观成分较多。城市职能分析方法:一般描述方法、统计描述方法、多变量分析法。城市职能类型:中心地职能、交通职能、特殊职能-一般职能、基本职能-非基本职能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包括三个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中国职能分类是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形成由大类、亚类和职能组成的三级分类体系。举例:北京属于“全国最重要的超大型综合性城市大类(I)”,“全国最重要的超大型综合性城市亚类(I1)”,“以行政、旅游、其他第三产业为主的全国综合性城市职能组(I1A)”。兰州属于“大区、省区级大型、特大型综合性为主的城市大类(II)”。“省区级特大型、特大型综合性为主的城市亚类(II2)”,“以工业为主的省区级大型、特大型综合性城市职能组(II2A)”。厦门属于“中小规模为主的专业化或综合性城市大类(III)”,“商业城市亚类(III2)”,“工商业城市职能组(III2A)”。承德属于“小型的高度专业化为主的城市大类(IV)”,“高度专业化的旅游城市亚类(IV1)”,“工业职能明显的高度专业化的旅游城市职能组(IV1B)”。城市首位律: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第一大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规模差距的程度。)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首位分布。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的规模-数量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是城市金字塔。(“头轻脚重”状的金字塔形结构是专指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化的一般规律。)位序-规模法则:规则:按照城市集聚人口多少确定城市规模位序:将城市按规模大小排序,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位序-规模型、首位型、过渡型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AB是平均效益曲线,表示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平均每人的效益从开头迅速增长,后来上升趋势减弱,最后下降。MB是边际效益曲线,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应有的效益。AC是城市平均生活费用曲线,它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而趋于上升,但在人口极少的情况下,开始可能有些下降。P1是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P2是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AB与AC之间的差最大,对现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规模。P3是城市所得到的总的春宵一刻达到最高时的规模,这是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但这是ABAC,对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上限而不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分类:货物和人口的移动(实体流)、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货利/金融流)和信息的流动(信息流)。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型货币资本流与信息流产生条件:货币资本流长生条件(贸易、投资、金融规模)信息流产生条件(关联性、自由度)城市吸引边界的确定:一、“零售引力规律”公式2)(abddPbPaTbTaTa和Tb为从一个中间城市被吸引到a城和b城的贸易额;ad和bd为a城和b城到中间城市的距离;Pa和Pb为a城和b城的人口。(根据这个规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距离成反比。)二、“断裂点”公式ababaPPDd/1ad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abd为a城和三亚市b城两个城市间的距离;ap为较大城市a城的人口;bp为较小城市b城的人口。(按照这一公式,由于a城规模较大,其吸引区也较大,因而将断裂点推向更靠近b城的地方。)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传染扩散: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扩散模式。等级扩散:是一种有选择地从高级地物向低级地物扩散的模式。重新区位扩散:是一种只发生地物空间扩散模式(其典型例子就是移民过程。)克里斯塔勒学说:假设条件:建立在“理想地表”上基本概念:中心地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