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生命周期文献综述整体框架肯定否定理论评价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实践应用影响因素衡量标准控制与调整环境容量理论发展历程提法争论研究现状典型模型未来研究方向生命周期定义狭义定义指生命科学术语,指一个生物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整个过程。广义定义是狭义的发展和延伸,泛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客观事物的阶段性变化及规律。经引仲和扩展后,成为一种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应用颇为广泛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其基本含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整个过程。在社会学研究中,各种生命周期问题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了解社会的文化、结构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各种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生命周期的影响;各种社会现象或事物生命周期的变化,对社会文化、制度结构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就是对某物从产生到消亡以及消亡后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全过程的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LAC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能源危机,在70年代初期,该研究主要集中在包装废物的问题上,如美国中西部研究所(MidwestRe-searchInstitute,简称MRI)对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包装瓶进行评价研究,该研究试图从原材料采掘到废弃物最终处置,进行了全过程的跟踪与定量研究,揭开了生命周期评价的序幕。生命周期评价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引起重视,一些学者、科研机构和政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展研究工作。在此阶段,研究的焦点是能源问题和固体废气物方面。,欧洲、美国一些研究和咨询机构依据相关的思想,探索了有关废物管理的方法,研究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等潜在影响,推动了LCA向前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成熟阶段。1990年8月,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SETAC)在有关生命周期评价的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并成立了LCA顾问组,负责LCA方法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与此同时,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LCA的政策和法规,如“生态标志计划”、“生态管理与审计法规”、“包装及包装废物管理准则”等,LCA开始在全球教育、交流、公共政策、科学研究和方法学研究等各方面获得大量应用。产品生命周期定义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LPC,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特.弗农于1996年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首先提出的。它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他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会先后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介绍期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介绍期。此时,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可能购买,销售量很低。为了扩展销路,需要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因而成本高,销售额增长缓慢,企业不但得不到利润,反而可能亏损。产品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成长期这时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大量的新顾客开始购买,市场逐步扩大。产品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企业的销售额迅速上升,利润也迅速增长。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成熟期市场需求趋向饱和,潜在的顾客已经很少,销售额增长缓慢直至转而下降,标志着产品进入了成熟期。在这一阶段,竞争逐渐加剧,产品售价降低,促销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衰退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或新的代用品出现,将使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转向其他产品,从而使原来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迅速下降。于是,产品又进入了衰退期。提法争论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由于旅游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许多旅游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甚清晰,学术名词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尚有较大缺陷,致使许多学者在学术名词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较大差异,这往往是导致学术分歧并导致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使得学者们在究竟是提旅游地生命周期论,还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问题上发生争议。因为国外多用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如Butler,1980),Destinationlifecycle(如Cooper&Jackson,1989),Tourismarealifecycle(如Benedetto&Bojanic,1993),Resortlifecycle(如Stansfield,1978)等说法。那么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两种提法中哪一种更为合理?那么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两种提法中哪一种更为合理?在下结论之前,必须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提法争论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概念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旅游地是指具有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并已经开发而且形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地域空间。旅游资源则指对人类具有明显吸引力的自然或人文存在。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区别和联系旅游地是一个大范围,旅游产品则是一个小范围,包括在旅游地之内。旅游地可以看做是一个或多个旅游产品的集合,因此,提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和旅游地生命周期都是合理的。当旅游地只包含一个旅游产品时,旅游地生命周期就等同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当它包含多个旅游产品时,每个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如南京中山陵,可以看做是一个旅游地,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独立的旅游产品。若把南京市看做一个旅游地,那中山陵又是南京市这个旅游地众多旅游产品中的一个。提法争论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组都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若一地没有旅游资源,则该地就不能称之为旅游地,旅游产品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旅游地和旅游产品是相对而言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依赖于旅游产品的研究,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组合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发展。由此可以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两种提法都是合理的,关键在于研究对象的范围。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同时存在且并不矛盾,二者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产生是具有不同生命周期的多种旅游产品共同作用变化的结果。国外研究现状1939年基尔伯特(E.Gilbert)在《英格兰岛屿与海滨疗养胜地的成长》一文涉及了这一理论,但未明确提出。1963年克里斯特勒(W.Christaller)在《对欧洲旅游地的一些思考:外围地区——低开发的乡村——娱乐地》一文中,阐述了他观察到的旅游地都经历了一个相对一致的演进过程:发现、成长与衰落,被认为是最早提出者。1973年,帕洛格(Plog)也提出提出了心理图式假说,认为旅游地的兴衰取决于不同类型旅游者的旅游活动。1978年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通过对美国大西洋城盛衰变迁的研究,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式,他认为大西洋城的客源市场部分由精英向大众旅游者的转换伴随着它的衰落。1980年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中,借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他提出的旅游地的演化要经过6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国外研究现状1982年,格雷R哈维伦(GrayR.Hovinen)分析了美国兰卡斯特县(Lancaster)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指出兰卡斯特县的旅游发展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1985年,迈耶阿伦特(MeyerArendt)用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美国路易斯安那海湾的一个度假区格兰德岛(GrandIsle)的发展情况,他把旅游地的周期演进与自然环境作用、休憩开发的密度联系了起来。1986年,HaywcodK指出,旅游地演进受7种主要经济社会力量的综合作用.1989年,库柏(Cooper)和杰克逊(Jackson)的旅游地生命周期以男人岛(IsleofMan)为例,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也依赖于旅游地经营者的决策和旅游地的环境因素。1990年,德伯格(Debbage)以巴哈马天堂岛(ParacliseIsland)作为案例,研究当旅游市场上出现少数人控制市场的局面时,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所造成的影响。国外研究现状1991年,海伍德(Haywood)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概念的经营和规划功能持怀疑态度,认为周期理论除了旅游地终将衰落这一基础命题假设之外,没有别的什么意义。1992年,Getz认为在尼亚加拉瀑布,参与阶段与发展阶段间并无明确的界限,而且没有单独完整的巩固、停滞、衰落与复兴阶段,这些阶段是并存的。1997年,Douglas提出有着殖民历史的旅游地在最初的参与阶段给旅游者提供设施的是殖民统治者,并不是Butler所说的该阶段显著特征是旅游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设施。1998年,Priestly提出“后停滞阶段”,认为许多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地在经历了增长过程达到发展顶峰后没有马上衰落,而是出现了一个相当长的平稳发展阶段。2002年,Hovinen在对Lancaster的后续研究中指出Lancaster显示出一个成熟旅游地的特征,它同时具备巩固、停滞、衰落和复兴四个阶段的特征。2005年,Mooreetc在对巴巴多斯岛的旅游研究中得出结论: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制定不同的策略对于分析旅游地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国内研究现状1990年,张文发表的《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最早讨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1995年,陆林对山岳型旅游地的实际游客量和预测游客量进行比较分析,表明预测结果普遍偏差较大。1996年,余书炜认为决定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是旅游地吸引力的变化,吸引力受旅游需求和旅游资源的双向作用影响。1997年,许春晓认为预侧游客与吸引范围(腹地)和旅游愿意率两者相关。余书炜提出一个双周期模型,即长周期与短周期相互作用的模型。2004年,杨效忠对普陀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支持了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典型模型Bluter六阶段周期模型1980年,R.Butler对周期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他分旅游地生命周期为六个阶段:探索(exploration)、起步(involvement)、发展(development)、稳固(consolidation)、停滞(stagnation)、衰落(decline)或复兴(rejuvenation),并且引入了使用广泛的”S“型曲线来加以表述。典型模型典型模型余书炜双周期模型余书炜认为致使旅游吸引力变化的有两个因素: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1)根据krapf的研究,从旅游活动产生以来,人们旅游的主要动机基本未变许多(A.B.Bhatia,1991)。这里虽然不能预见未来,但据此有理由推断:旅游需求类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同时旅游需求量是基本上呈逐年递增趋势。(2)对于旅游资源,则有着这样两个命题:a.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吸引力;b.旅游吸引力的源泉在于地区差异(李天元)。于是,依据这两个命题可以很自然地推出:一切构成地区差异的事物均可能构成旅游资源。根据以上两点结论,作者提出了双周期模型。典型模型未来研究方向影响因素问题研究已表明,旅游生命周期影响因素众多,但影响因素的系统和重点探讨有待加强,特别是重点因子的影响程度大小需界定。衡量指标问题旅游人次作为生命周期衡量指标在某些旅游地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针对不同旅游地采用不同指标。相关理论的结合应用问题由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众多,单一理论应用可操作性弱,和其他旅游理论的结合应用,将拓展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这可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焦点。影响因素吸引力因素——旅游地的吸引力旅游地的吸引力,是旅游地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其体现在旅游资源的两大功能上,一是旅游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