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材料: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手机、电子书、网络等(时代背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阅读形式)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早晚刷几条励志微博公交车上用眼一瞥今日新闻下班后用电子书“秒杀”网络小说相对的概念•完整阅读深度阅读•传统阅读书籍阅读•立意角度•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这是时代的产物,这是发展的趋势。•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表明担忧(依赖,不加筛选,比如真假新闻)•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阅读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于社会科学文化潮流早已具备一种顺势而为的清醒态度)•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善待(人类社会的阅读历史其实正是由碎片化和整体性两类阅读构成)相关文摘•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对于这种新兴的碎片化阅读,人们的态度各持一端。保守主义者悲观地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文化正在大踏步倒退;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促进了大家交流。•从人类阅读史上来看,碎片化阅读具有空前的普世性,它使阅读不再成为一项特权,人人都享有此项权利。相比过往的木简、羊皮书、纸质书,电子阅读器更便于阅读,理论上所有的知识、信息都能让众人同时共享,这对当下社会的建设极具促进意义。不管身份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发言、交流之中,无论是教授还是农民,都自由享有阅读的机会。信息层出不穷,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甚至使得都市宅男宅女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获取信息的便利,也使得大家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面对海量信息,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段子文化的兴起,不能说跟碎片化阅读没有关系。这种段子文化往往令读者不加思考,容易患上惰性思维症。片断信息的迅速复制传播,也使得读者容易受情绪牵制,乃至演变成文化群虻。•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读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个人在参与群体交流时,如何不为流行的群体性情绪所左右,能作出自我分析、决断,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个人就会变成一只无头苍蝇,在信息海洋中茫然不知方向。•媒介的传播速度加快,导致信息泛滥,为碎片化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不可能用以往的阅读方式接受海量信息,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应对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改变了我们文化发展的节奏,使得深度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破坏了印刷文化的很多习惯,消解印刷文化的深度性、连续性、统一性。但碎片化阅读很难简单用好坏来评价,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网络阅读就开阔了人们的的视野,查阅资料也很方便,但进行学术研究肯定还是要传统阅读。•印刷文化带给人的是一种从容,尤其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入体会。而碎片化阅读则更平面化,剥夺人们阅读时沉浸其中的感觉。尤其是,碎片化阅读更具有一种娱乐性和游戏性,使得阅读不再具有文化意义,而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这种片断式阅读的习惯,容易使人疲倦甚至厌倦,因为它只是身体上的一种联动,这时的所谓阅读,就具有了“反文化”的特性。碎片化阅读取代传统阅读,可能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一旦取代,则势必是一场文化的灾难。•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内容体会的深度。碎片化阅读有新鲜感,但这只停留在新鲜感上。经典阅读被取代后,我们势必成为文化无根的人,因为我们的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新鲜感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重视经典传统阅读教育,要保护印刷文化。•碎片化阅读让个人不那么孤立,通过手机、微博等联接,会拥有一个虚拟社群空间,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支撑感,自己也能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家还能讨论一些公共话题,对公民社会的建立有很大意义。不过,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导致人们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所有的话题都一掠而过。碎片化阅读会导致大家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困难,因为大家都习惯浅层化阅读,耐心、兴趣都会受到影响,交流的气氛也必然是浅层的。大家仍然需要深度阅读,但深度阅读将会变得更加私人化,变成个人的爱好。•电子阅读的随意性太大,都是被人为引导的,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阅读的是什么。表面上阅读量很大,但实际上有效信息、知识很少,也缺少沉淀。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后,想沉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就很困难,人会有浮躁感,要克服浮躁感是有难度的。肯定: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正面入题••理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充实自我是缓解阅读危机的一种方式。能让经典名著、古书典籍“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碎片阅读”也能涵养精神(论语三字经道德经唐诗宋词)•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宁波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摘自《现代金报》2012年4月22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用这种相对廉价便捷的阅读终端去读一些内容基本良好的文字,使得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并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对于许多普通上班族的年轻人而言,在拥挤的上班公交车上,捧读手机实在要比捧读一本书方便得多,能在碎片时间里读一些值得一读的碎片文字,也是一番难得的用功。倘若有些人读了一些短小碎片后,发现了一本好书,引起了兴趣,闲暇下来再去深读整本书,更是相得益彰的事情。•碎片化阅读的流行是大众文化广泛传播、高雅文化下移的表现,是文化发展和进步,全民文化水平提高的象征。•所反映的是人们对阅读的渴望和在高速度、快节奏生活中无法自由、任意分配时间的无奈。•日本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学形式,叫俳句。俳句的形式非常简单,只以三句小小的话来表达日常生活中所体会到的细微的情感体验。如一句非常有名的俳句:青蛙跳进古井,水之音。一句淡淡的话来完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引起共鸣。而泰戈尔也有许多小诗:我的主,你的世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花。“这些俳句和诗也可看作当代网络上小小的碎片,却能勾起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阅读的形式本身并无错,错的是我们自己失去了体悟细微的情感和美好的耐心。•韩寒针对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的生活状态创立了“一个”工作室,制作研发了“一个”手机应用。顾名思义,“一个”每天提供一张图片,一个故事,一个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能够在人们忙碌工作后感到一丝温暖和感动。“一个”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利用和发展了碎片化阅读。三个“一”也使内容变得充实,将“碎片”整合,将这个模式改造得更加完善。•人类社会的阅读历史其实正是由碎片化和整体性两类阅读构成。《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难道不正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老子的《道德经》只有5000字,也就是一篇博客,也属于碎片一类。先秦经典大都是短小碎片的文本,这些碎片的存在并没有干扰到后来大量鸿篇巨制的诞生和阅读。•现代人的读报与读书,显然分别属于碎片化阅读和整体化阅读。当19世纪中叶国人开始创办中文报纸时,不知道社会上是否有过关于碎片化阅读的批评。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近代报业的兴起带来了我国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的解放,催生了大量现代经典性著作。否定:•否定入题•理由:•这种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取代了传统的沉静专注的长时间阅读。这不仅让现代人失去了古代人身上的那种“书卷气”,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且使我们陷入被大量垃圾信息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大众陷入传统阅读模式无法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圆和文化”,做事讲究圆圆满满。从小老师便教育我们,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大部分人阅读时便要求一口气不差地读下来。•有人以柏拉图《理想国》与《论语》的碎片化结构来说明碎片阅读的合理性,但这恰恰是荒谬的,两部经典碎片化写作形式的背后是大师深刻的哲学思考,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体会的,而这恰恰是当今碎片化阅读不具有的。•碎片化阅读给人营造一种“我在阅读”的假象。对比段落:•碎片化阅读容易使阅读失去其意义与价值。阅读,即看并体会其中的内容。在长阅读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作品传递的信息,而且能感悟到作品所携带的情感气息。而在碎片化阅读中,由于阅读时间较短,阅读内容不完整,我们往往只能看而达到体会信息的内容。这是没有质量的阅读,是失去了阅读意义与价值的“浏览”。•周国平先生说:“与健康相比,病态是一种危机;但与麻木相比,危机却显现出生机。”阅读亦是如此,与沉静专注相比,碎片化是一种危机;但与传统模式相比,碎片化却是一种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