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题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中国当代伦理学的现状及其历史使命几个基本问题的预设伦理学是什么?道德是什么?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什么情况下需要道德?道德有无风险?伦理学是什么?伦理学是学问的伦理学是理性的伦理学是可解释的伦理学是超越的伦理学是普适的道德是什么?守道为德(由外入内)与施德为道(由内释外)的原理。“德”“得”相通的原理。“得”必须“德”——道德合宜主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德”为了“得”——德治主义,“内圣外王”“德”必然“得”——道德理想主义,“得人心者得天下”“德”就是“得”——道德至上主义。“得”就是“德”——道德美化主义。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文化性原则人类中心主义原则功利主义原则什么情况下需要道德?集中控制型分散自律型囚徒困境型道德有无风险?表现形式上的反生物价值价值体系的非线性特性道德载体的不确定性一、中国当代伦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当代伦理学的文化根基中国当代伦理学的理论不足中国当代伦理学的现实迷误中国当代伦理学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一种封闭性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一种政治性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一种保守性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一种等级性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一种信仰性文化当代中国伦理学的理论不足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批判的不彻底性伦理道德思想吸收的单一性当代中国伦理学的现实迷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封闭性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文化对立马克思主义与外域文化对立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立二、中国当代伦理学的现实与任务中国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时期中国当代伦理学的现实困境目前伦理学研究中前沿课题中国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时期初创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文革期:60年代中——70年代末发展期:1976年后——80年代初深化期:80年代中——中国当代伦理学的现实困境理论的贫困:对象、语言、流派、方法。解释力的贫困:规范设计不合理、远离现实、理想主义。形象危机:教条主义、政治化倾向、低格调、低素质目前伦理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1、滑坡与爬坡问题;2、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二重适应问题;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规范体系问题;4、重建与重振的问题;5、法治与德治问题;6、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问题;7、三个有利于与道德价值标准问题;8、生活价值问题;9、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建设问题;10、道德的现代性问题三、伦理学的任务与伦理学工作者的使命伦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伦理学所面临的现实任务伦理学工作者的使命与素质要求伦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规范设计、手段分析、对策研究思想史和生活史研究伦理学研究的现实任务1、重建社会价值观念体系;2、对传统伦理道德重新进行估价;3、超越“纯道德主义”;4、加强学科的横向交流;5、建立全球伦理;6、建立独立的道德思维模式;7、建立道德的操作系统;8、增强理论活力;9、重获社会信任;10、实现伦理生活的转型。伦理学工作者的使命和素质要求使命:重构人文精神素质:热爱生活、哲学思维、批判精神、开放知识思考题怎样评价中国当代伦理学的得与失?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主要阅读书目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出版。万俊人:《伦理学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唐凯麟:《伦理大思路》,湖南人民出版社。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龚宝善:《现代伦理学》,台湾中华书局。黄建中:《比较伦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二讲伦理学的本体与研究方法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伦理学研究的本体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的解放与完善是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1、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人的解放2、人是道德的载体和主体3、伦理学的发展史都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伦理学研究的本体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价值存在、价值行为、价值关系是伦理学研究的本体:1、它所限指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2、道德存在的人实际上是一种善恶存在。3、道德主体的价值关系。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几种不同的理解:行为科学、规范科学、意识形态学、人生科学、至善科学、幸福科学等。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整个社会道德现象及其变化发展。二、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关于学科体系的类别现行伦理学体系例举伦理学体系的新构想关于伦理学体系的类别知识体系:伦理学体系的基础(小学)教材体系:伦理学体系的成型(中学)思想体系:伦理学体系的精华(大学)现行伦理学体系例举社会本质论伦理学体系主体论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功利论与道义论混合型伦理学人学价值论伦理学新儒学伦理学体系伦理学体系新构想道德存在论(道德哲学):道德的主体、道德的发生、道德的结构、道德的立法。道德内化论(道德心理学):道德接纳原理、道德沟通原理、道德积淀原理。道德外释论(道德社会学)道德的能力、道德的环境、道德生活场。道德预测论(道德预测学)人生价值设计、道德人格塑造、道德前景预测。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伦理学基本问题讨论及述评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确定规则善与恶: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伦理学基本问题及评述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应有与实有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问题道德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确定规则体现伦理学学科的特殊性贯串于道德理论的各个领域由伦理学研究对象所内生任何伦理学都适应善与恶: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生活中特有的矛盾一切伦理学都关注的问题道德生活史是善恶斗争史贯串于道德发展的始终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四、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伦理学研究的方法群现代伦理学研究方法伦理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单一性机械性表层性客观性伦理学研究的方法群哲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人文科学方法自身的研究方法现代伦理学研究方法原则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客观研究与释义研究结合发生学研究与非发生学研究结合单一研究与横断研究结合思考题–怎样认识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怎样进行伦理学研究方法改革?第三讲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一、道德的本质道德本质问题讨论述评道德本质的层次关于道德主体性问题道德本质问题讨论述评道德的本质是行为的目的。道德本质是一种实践精神活动。道德的本质就是约束道德的本质是人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方式。道德的本质是主体性道德本质的层次认识道德本质的方法论问题。道德的外在本质。道德的内在本质。道德的角色本质。关于道德的主体性道德的主体与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活动的主体性主客相互作用中的道德道德活动中的主客体作用二、道德的结构道德的准则结构道德的因素结构道德的层次结构道德的因素结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道德意识道德因素道德的准则结构社会整体准则、具体生活准则、个体行为准则阶级的准则与人类共同的准则、倡导的准则与践行的准则、单一性准则与对应性准则、静态准则与动态准则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要求道德的层次结构公共道德、阶级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道德良知、道德系谱、道德法庭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封建主义道德、自私自利、先公后私、大公无私、三、道德的功能对待道德功能的态度道德功能的表现道德功能的域限道德功能的表现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规范功能道德的预测功能道德的批判功能道德功能的域限道德的力量问题:1、道德有无力量2、道德学有无力量3、现代性道德有无力量道德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1、道德本身的生命力2、社会环境的影响力3、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第四讲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一、道德视野中的市场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道德负效应及道德规范约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市场经济的特征理想世界的市场经济现实世界的市场经济: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市场效率市场分配正义行为交往利益共享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的内涵内在的道德必然性和道德必要性内在的道德观念选择与价值取向内在的道德运作机制市场经济的道德负效应及道德规约市场经济的道德负效应市场经济的外在道德规范性证明关于“斯密问题”二、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道德进步的标准市场经济推动道德进步正确认识道德负效应道德进步的标准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质的标准:道德原则量的标准:实施程度道德进步的表现道德功能:由协调转向进取道德评价:由动机论转向效果论道德选择:由社会设定转向个人自主道德人格:由君子型转向强者型正确对待市场经济的道德负效应负效应的可能与必然负效应的自生与外生负效应的现在与隐在三、市场经济与道德重建道德及其社会对位分析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道德重建的基本模式道德重建的基本模式道德作用重估官德重于民德注重道德回报注重道德宽容健全道德制度道德及其社会对位分析自然经济时代的封闭分割性与道德多元性思想钳制性与道德自律性专制奴役性与道德义务性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平等精神互利精神自由精神正义精神效率精神道德重建的基本模式道德作用重估官德重于民德注重道德回报倡导道德宽容健全道德制度第五讲法治社会中的德治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一、德治主义传统下的道德生活模式道德约束层:重自律轻他律道德施教层:重宣讲轻制度道德分布层:重私德轻公德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二、法治社会的道德精神张扬民主精神:法治的根本前提权利精神:法治的内在本质自由精神:法治的价值取向正文精神:法治的最终目标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三、法治社会的德治不是“人治”什么是“人治”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法家与儒家之争传统“人治”的特征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四、现代德治的基础只能是法治现代社会的性质民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社会生活主要是“法匮”而不是“德饬”以法促德:现代德治的途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五、法治社会德治的关键是“政治”政制伦理:集权与制衡政党伦理:一元与多元政员伦理:唯上与唯下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六、法治社会德治的目的是“善治”认同性原则责任性原则法治性原则透明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第六讲市民社会的建立及其伦理变革中南大学wisdom一、市民社会的基本涵义作为描述性概念的“市民社会”作为分析性概念的“市民社会”作为价值性概念的“市民社会”wisdom中南大学作为描述性的市民社会是指涉一种特殊的、感性的生活状态的生活世界。与“前市民社会”相对应。“前市民社会”也就“共同体社会”:身份制、等级制、伦理的社会整合、私域与公域不分。市民社会是指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性关系为基本交往关系,以法制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为前提的社会形态:个人独立性和自主性、契约性的交往关系、公域与私域的分离。中南大学作为分析性的“市民社会”指涉一个与国家结构关系中的独立领域,指在整个现代市场社会中,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进行自主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活动的私人领域。与“政治国家”概念相对。国家与市民社会间的领域区分是分析性的而非实体性的。也就是说,市民社会与国家领域的分离并不是把国家与市民社会分成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实体,而是指同一个社会实体被分析为两个不同性质的领域,它们之间的分离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中南大学作为价值性概念的“市民社会”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社会理想:通过对国家与社会的区分,在二者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避免国家对私人生活的不当干预,以此达到对个人自由的有效保障。与“专制国家”概念相对。中南大学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理论的意义中南大学wisdom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市民社会是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联合体市民社会是需要的体系,是物质生活的领域市民社会是一个保护公民权利的社会中南大学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场社会是

1 / 1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