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伦理学考试题一、五个原则(分析题):生命的价值原则:主张人应该尊重生命,也应该接受死亡。(谁也不能分享或占有别人的生命,即个人绝不应该将生命仅仅当作手段。)善良的原则(正当行为):善良或正当原则对任何道德体系都是根本原则,它要求人们努力做到三点:①扬善抑恶,做好事;②不造成损坏,不做坏事;③制止坏事,防止损害。公正的原则:这里所谓公正,意味着人们当试图分配好处和坏处时应该公平合理地对待他人。说实话的原则(诚实的原则):人类的关系是以交往为基础,谎言的后果会腐蚀这个基础。这一原则为有意义的交往做准备。个人自由原则:主张人们作为具有独特性差异的个人,在前四条基本原则的框架之内,必须拥有选择自己道德修养方式方法的自由。二、法律判断与道德判断的内在关系(1)法律判断为恶的刑事行为,在道德判断上都是恶的行为,但在道德上判断为恶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够得上法律惩罚的恶。(2)道德判断是法律判断的基础,法律的规范性基础在道德。法律判断之错是以道德判断之错为先。三、君子理想(五仪:庸、士、君、贤、圣)(1)君子可修炼,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孔子对君子人格理想有更高标准,君子能够“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是一种人格气象,一种从容中庸的气象,即是至德。(2)君子与道德之称可以互换,为道德典范。在儒家思想里,君子这个概念是“道德之称”。君子这一概念是指具有一定道德品性的主体(个人)的。(3)孔子对君子的论述①以仁为内极,以文明化的行为和优雅风度为其外表,达到内外统一。(第一层)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第二层)③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庶之、富之、教之”的富民政治以及社会文明化的政治理想。(第三层)(4)君子经过修炼是可以达到的。君子等于道德,君子是可以达到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可能,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个“力”。---1---儒家强调首先在于立志,“先立乎其大也”。---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种宏大的志愿与人格气象。---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君子的人格尊严。35(补充)君子与绅士的区别(p363)(1)绅士概念,是专指社会上层高位的人,是贵族阶层在位者的称谓。(2)孔子时期之前,君子与绅士具有相同本质。下层庶民纵有道德也不配称为“君子”,因为他们另有有“小人”的专称。(3)孔子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化,从身份地位的概念转变为以道德,品质为内涵的概念。但还保留着某种身份痕迹。君子与绅士开始有区分。(4)孔子这里,当完成意义转化之后,使得君子概念完全成为道德之称,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从此,君子排除身份因素。君子|圣人君子是有别于(低于)圣人的一个层次。差异体现:四、内圣方面,圣人与君子的差别在于“智”和‘’仁”两方面的差别。在智的方面,圣人之智远高于君子。在仁的方面,圣人是“人伦之至”,“人道之极”,君子则不过是仁者而已。五、外王方面,圣人是才德超群之人,也是有位之人,并且在功业上期望远超君子。六、境界上,君子修己,圣人修己以安百姓。七、相同:在道德完善上,君子与圣人这对概念可以互换。理想人格如何划分(填空题)(p262)五仪: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八、幸福与德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与幸福不是这种外在的手段性的关系,而是一种内在构成性关系。即当我们说德性构成幸福,不是德性的后果产生了幸福,而是意味着当我们拥有德性时,就在某种程度上或部分地实现了幸福。九、罗尔斯的正义论问题问题一:正义论中实现他所说的公平的前提是什么?罗尔斯认为人的权利是由公正的社会所赋予的,因此无人能优于别人。罗尔斯的自由平等的公民也有自我利益或自我权利需要保护,但这只有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才有可能。因此,建构一个正义原则知道的基本社会制度在罗尔斯的契约论中居于首要地位。而这种社会契约需要“无知之幕”作为严格平等的前提。问题二:无知之幕的前提理性人所具有的正义感的能力,是一种理解,运用和遵循正义原则的能力;自我善观念的能力,是形成修改和理性地追求自我善的能力。因为有了这两种道德能力,通过推理,人们能够达到某种即合乎正义又合乎我们利益的协议。问题三: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及其解释(1)平等原则: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享有与其他人同量的自由,和谐共存的,最大限度自由。(2)差异原则:如果不平等有利于每个人,那就是可以被允许的不平等。十、功利主义(行为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1)行为功利主义:它本质上认为,从都应该使自己的行为为其影响所及的每个人都带来最大量的大于坏处的好处。(2)规则功利主义:为了克服行为功利主义而产生。它主张每个人都始终应当确立给一切相关者带来最大好处的原则。八、康德之于尊严①尊严、平等意味着应当扫除所有那些使人不成为人,使人屈辱,使人丧失尊严的社会条件。尊严是底线,只要人的尊严能够得到保障,这个社会也就不会使人们失去存在的意义。②康德认为人的尊严或对尊严的承认不以人的差别或相对价值的差别为前提,从而在道德上给予每一人以平等的基础和前提。③康德把每个人看做是立法者,人为自己立法。九、康德所强调的两个重要问题(1)道德责任是第一个问题①道德判断既是对已发生或已做之事的判断,也是对未做和要做之事的判断。人总是要做被认为正确或对的事情。②责任具有约束性意蕴,同时,责任作为当事人所内在承担的,也具有动机性。康德不仅强调责任的约束性,更为强调责任所具有的动机性。(2)第二个问题:行为或行为准则的普遍化或普遍性问题。康德把道德行为与理性行为内在联系起来,认为一个道德的行为一定是一个理性的行为。普遍有效性是指对于所有的有理性的行为者而言。是在他们都具有理性能力的意义上承认其有效性。十、其他内容①环境伦理(环境、动物等是否需要公平)②利益分配、利益分摊③婚前同居问题④世界战争(查近年来美国战争的原因及结局)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