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伦理思想史讲义提纲注: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2015年春季学期主讲:闫顺利教授2015年春季学期的伦理思想史课就要结束了,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门课的考试情况进行调整:由卷面考试改为论文考查,具体要求如下:1、按照文科论文格式写作。2、密切与伦理道德问题相关,自拟题目。3、定题合理,论述清楚,要有摘要、关键词,引用文献规范。4、在3000字以上。5、必须写清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伦理思想史有中国伦理思想史和西方伦理思想史,我讲述的是西方伦理思想史。西方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狭义上,言之西方伦理思想史主要指欧洲伦理思想史,而欧洲文化和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我首先给大家讲古希腊的伦理思想。第一讲古希腊早期的伦理思想一、古希腊城邦的特点与道德精神1、神话与道德精神早期古希腊人的道德思考是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分不开的。古希腊由大大小小的城邦组成。各城邦相对独立,它们之间的联络也比较松散,并且规模不大,这种情况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提供了良性环境,体现出民主特点。比较大的城邦就是雅典和斯巴达。城邦中的氏族联系比较紧密,是一种有着氏族倾向的血缘共同体,神话世界是古希腊城邦的一种历史写照。神祗的故事通过荷马史诗被保存下来,荷马史诗也就成为希腊人信仰生活的全部内容。荷马史诗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史诗描绘了英雄的形象,成为古希腊人的人格典范,决定了他们的道德取向和道德内容。在《伊利亚特》史诗中,荷马对英雄的英勇尚武、舍生取义、崇尚智慧和认同命运进行赞颂,体现了古希腊民族的审美倾向和主智主义特点,通过这些内容,战友之爱、祖国之爱和家族之爱展现出来。两部史诗突出了对阿基琉斯、赫克塔尔、奥德修斯三位英雄的描写。在阿基琉斯身上体现英雄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赫克塔尔身上体现了英雄集体主义倾向,他们相一致的地方式英勇无畏、舍生取义。在《奥德赛》史诗中,荷马讲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回乡的故事,奥德修斯是古希腊殖民者的象征,也是希腊人挑战神秘大海的象2征,荷马对他给予更多的赞颂,奥德修斯善于冒险、骁勇善战、忍耐而智慧,足智多谋,富于远见。希腊在远征中的最后胜利取决于奥德修斯的“木马计”。在奥德修斯身上,智慧胜过勇敢,谋略高于尚武。希腊人崇尚智慧的主智主义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初的体现。2、自然哲学家的道德思考古希腊哲学家们都注重对自然的思考,追问自然的来源,开始摆脱神话思维,面向自然开始独立的理性思维,并且开始对神话思想进行批判。自然哲学家们不在以神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而是以自然的本来面目看待自然,以人的本来面目看待人,自然存在这规律,存在着自身的本原,认为自然是由水、火、气、土、种子等等本原构成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自然哲学家们认为万物有灵,灵魂是世界的理性,而肉体是灵魂的坟墓,可以轮回转生,为了净化灵魂,提倡节制、友爱、诚实的美德。3、人文思想的兴起智者派出现后,人们开始了真正的人文思考,直接提出人的存在意义。所谓智者,是指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后来,自然科学家、诗人、音乐家乃至政治家,也被称为智者。到公元前5世纪,特别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智者虽有上述涵义,但多指专门以教授青年而获取报酬的职业教师。由于智者能言善辩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因而智者在历史上又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智者最早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智者学说的基础。其他代表人物有:普罗狄柯、希庇阿、安提丰、特拉西马库和克里底亚等。智者派开始讨论德性问题,他们认为刀的德性是锋利、马的德性是跑得快、鱼的德性是善于游泳,人的德性是理性,通过理性使人的智慧发挥到最大程度。智者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存在物的尺度,也是一切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赋予了人最高的主体地位。二、伦理学的雏形1、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思想(1)苏格拉底简介及其命题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出生在雅典,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A、“认识你自己”。一方面,苏格拉底这个命题具有历史性意义,传统哲学主要探讨人以外的自然界,追问自然的终极原因、最后的原因,忽略了对人的关照,弱化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基于此,另一方面,苏格拉底把哲学的眼光从外在的自然转向了人本身,开启了哲学历史上人本主义的转向。苏格拉底虽然也被称之为智者,但他与其他智者不同,就在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或者说他把爱智慧具体化为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追求知识,追求知识是苏格拉底为之生为之死的事情。其他智者都称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以为自己最有智慧的其实是无知的,真正的智3慧则是知道自己无知,自知无知而热爱智慧,才是真正的聪明。苏格拉底以人为本,高举理性大旗,使哲学发生重大转向。B、“德性即知识”。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也就是认识人的德性。什么是德性?在古希腊语中,德性是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也就是使事物成为事物的本性。而人成之为人的本性就是“德性”,德性具有了伦理意义。万事万物具有一个内在的目的就是善,对人来说善就是德性,每个人都有德性,潜在地存在着。或者说,只有在德性的指导下,人才能达到善。这需要去认识和领悟,于是苏格拉底将德性和知识等同起来,只有认识到了什么是德性、什么是善才能有德性,达到善。比如只有知道什么是勇敢才能勇敢,只有知道什么是友谊,才能发展友谊,为此苏格拉底进一步提出,“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他说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第欧根尼·拉尔修称苏格拉底是“伦理学的创始人”。(2)知识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认识事物是什么就是对事物进行本质规定,就是对事物进行定义,使用的方法就是“辩证法”(又叫助产术),是一种问答法,具体而言包括:反讥、归纳、诱导、下定义,最后下定义即得到“概念”,概念组成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探讨了什么是勇敢、节制、争议、德性、美等。(3)目的论证明——善的追求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追求明显带有目的论色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着事物的完美性,以善为目标。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目的论的世界观。苏格拉底说:“真正重要的是,不仅仅只是活着,而是要活的更好”。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善的、美好的、幸福的生活。(4)小苏格拉底学派对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发展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说被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发展和发挥,哲学史上一般把苏格拉底的其他学生所创立的派别成为“小苏格拉底派”,目的在于区别柏拉图学派这个大学派。主要有麦加拉派、昔兰尼派、犬儒派。A、麦加拉派认为善即存在。B、昔兰尼派认为善就是快乐。C、犬儒派认为善就是节制。2、伦理思想的深化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系统地发挥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伦理学家。(1)关于灵魂与四元德柏拉图认为,灵魂进入肉体之后就成为肉体的囚徒,被激情或欲望所左右,因此被分割成理智、激情、欲望三个部分。欲望是一种对生殖、营养、占有的冲动,支配着肉体腰部以下。激情是名誉与权力的冲动,由于对理智的命令比较服从,地位概予欲望,占有人的胸部。只有理智才拥有追求智慧与思虑、关照真理的能力,所以坐镇人的头部。灵魂的理智部分的德性是智慧,激情部分的德性是勇敢,欲望部分的德性是节制。为了使灵魂各个部分的德性正常发挥,就要三个部分和谐一致,他把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德性称之为“四元德”。4(2)回忆说与善论柏拉图认为在知与不知之间存在着第三种状态,即“忘却”,人之所以学习、探索并不是以完全无知、不认识的东西为对象,而是以曾经知道现在忘却的东西为对象,探索或学习是一种灵魂的回忆。为此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3)理想国理想国是按照哲学设计的,只有学习哲学的人才可能当上国王,哲学王也就是国王。城邦中的居民由三个等级构成:第一等级是由金做的,是指包括国王在内的国家统治者。第二等级是由银做的,是指包括武士在内的国家的保卫者。。第三等级有铜和铁做的,是指包括农民、工商业者在内的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个人的灵魂由理智、激情、欲望三者构成。第一等级的德性是智慧,第二等级的德性是勇敢,第三等级的德性是节制第二讲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一、亚里士多德简介及其灵魂观1、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32)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的哲学及其伦理思想成为古希腊文化的一座高峰。他提出了形而上学是关于存在之存在的学问,提出实体是世界的本原。认为推动事物成为实物的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四种原因,提出了潜能与现实说和灵魂论等。2、论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产生了植物,从植物过渡到动物,从动物过渡到人,人是动物物种系列的一个环节。动物分为有血动物和无血动物。而贯穿于植物、动物和人的是灵魂,灵魂在希腊语中是呼吸和生命的意思,因为呼吸是生命的基本形式,灵魂的最重要属性是它自己运动、感觉与非物性,一切事物都赖于自己的灵魂,灵魂存在与植物、动物和人的活动之中,于是有相应的三种灵魂: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的灵魂,每一个在后的灵魂都包含了先在的灵魂,先在的灵魂成为后面灵魂的前提。最低等级是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二、人的理性及其行动1、人是理性存在人不仅仅是生存,而且人是有感觉能够思考的存在,是有灵魂、主动的生命,灵魂是身体的形式,人的灵魂分为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理性是高级的非理性是相对低级的,二者相比理性体现着人的本质方面,他们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非理性的灵魂需要理性灵魂节制,理性能够对非理性灵魂加以约束和引导,正是因为人的理性人是自善的。2、人是实践性存在人是理性存在,在理性支配下活动,即实践的生命活动。生命的实践活动就是理性实现自己的活动,通过运用理性获得力量,生命之德在于生生不息,通5过实践活动展现他的本质,成为是其所是。三、人生的目的是幸福1、以幸福作为目的人生势必有其目的,在终极意义上就是追求人生幸福,幸福本身就是目的本身,在幸福之外不需要目的,追求幸福就是一种自由、独立的活动。幸福与善同一,或者说善是幸福的代名词,“幸福……就是灵魂以美德或德性的方式做一件事”。2、形上(哲学)追求的快乐人虽然是有死的存在,但决不因此只想到死,人可以追求不朽的东西,过沉思的生活,这就使得理论思考能够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通过事物的可理解性和理解事物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理论思考活动超越了其他活动而使人超越,趋向于更高更完满的人生,正是因为哲学的慎思明辨才能更清楚地看清人性的弱点,发现人性的光辉。三、初创的伦理学体系什么是伦理学?在亚里士多看来就是指研究风俗习惯所形成的伦理德性的科学。1、目的与幸福人的一切活动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人的目的有多种善也就有多种,一方面,善的事物具有独立性,另一方面,各种善的事物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一项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其中由主要的目的,在其整个活动之起支配作用,有的却是用来作为手段的。不同事物在完善程度上不同,有最高的善,这个善就是幸福,人生的目的就是幸福。2、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1)什么是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人在实现他所特有的活动上所表现出的优点。(2)德性的分类。第一,理智德性。A、理论理性的德性是智慧。B、实践理性的德性是明智。第二、伦理德性。伦理德性具有以下重要性质:其一,它关切活动的性质,既生成于活动,也毁灭于活动;其二,它是行动的,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德性不等于拥有德性,也不是事先成为有德性的人再做有德性的事。相反通过做正义的事成为正义的人,通过做节制的事成为有节制的人,通过做勇敢的事成为勇敢的人;其三,德性同快乐与痛苦相关。快乐有可能毁灭德性,对于快乐做得正确使人善良,做得不正确就使人邪恶。德性要求我们正确的对待快乐与痛苦;其四,德性不仅在于行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