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农业区位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章经济区位理论要点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三节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第四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2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区位区位的英文是location,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3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和变化。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活动,因而如何选择农业活动的场所是整个社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4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在其中是一个影响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指运费)最小化为目的的韦伯的工业区位论;5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素备受关注,因此产生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二战”后,人类活动不仅在生产活动中,在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城市和聚落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应运而生。6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具体说来就是指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7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它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讨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称为经济区位理论。进一步区分经济活动的内容,则有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商业区位理论。8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9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和发展的先后,可以有古典和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和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别在于理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103.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或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不同的区位主体,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区位条件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条件是主要区位条件,相对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区位条件。114.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艾萨德也把它称为区位力量。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是韦伯,他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12区位条件主要是说由于场所不同因而生产条件不同;而区位因子则是说,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将表现出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13区位因子不仅包含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测算的非经济因子。区位因子的分类:区位因子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14在区位理论研究的传统思维中,考虑最多的区位因子是经济因子中的成本因子,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尽管在区位决策过程中,经济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与经济因子关系不大的非经济因子也起很大作用。15第二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16一、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19世纪,德国的农业制度改革;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1826,他发表了《孤立国》,认为当时流行的泰尔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并非是合理农业经营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17(二)目的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出发,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探索这种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18关于“农业集约”的教学资料——农业经营集约化生产指在单位土地中投入较多的劳、资本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可分两阶段:初期阶段——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集约;高级阶段——以资本的大量投入为主的集约。19二、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其他自然条件也是匀质的);20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7、运费是运量和距离的函数,且由生产者承担。此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21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22(二)地租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23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24两点结论: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R不能为负值)。252、地租曲线(注意斜率的不同)指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围)连结的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如图2.1)。26图2.1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27(三)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1、配置基本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2、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28(1)自由式农业圈—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2)林业圈—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3)轮作式农业圈——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如下图)29(4)谷草式农业圈——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如下图)30(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如下图)(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分析讨论:杜能带的分布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谷物比重等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31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三、杜能区位论的应用研究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如图2.2)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32图2.2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332、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尺度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五个圈域(如下图)。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上海市343、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如图3.3)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图3.3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1.住宅区2.香蕉地3.内侧耕地4.咖啡种植地5.外侧耕地6.河谷耕地A.雨季耕地B.旱季耕地35四、杜能区位论的评价(一)理论缺陷1、地租取决于运费大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5、没有考虑到城市郊的城乡土地利用矛盾;(如图2.4)6、假设条件过多,没有考虑土质、生产者行为决策差异,这些因素可能使杜能环增大或尖灭。36图2.4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37(二)理论借鉴1、从理论上揭示了农业生产布局的两个原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类型)的相对优越性。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空间布局与市场的关系。2、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3、修正后杜能模式考察了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和土质对“孤立国”土地利用的影响。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