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巴厘岛、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很多地方,你可以看到许多民居建筑依然采用自然通风的节能形式,并且好多当代建筑师也采用这种形式好几年前,为了撰写《马来西亚建筑史》那本书,我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做建筑调查,那个地方完全是热带地区,长夏无冬,并且炎热潮湿到极点,加上每年的雨季漫长,对人来说是很不舒服的。我去看他们的传统民居,都用高脚木屋、具有通风性能非常好的草顶,形成不错的居所,有点像我们云南西双版纳那里的傣族的民居的升级版,基本不耗能,很有启发。采用自然通风的马来草屋讲到马来半岛当地的建筑形式,其实最主要的有萨卡屋形式(theSakaHouse)和马来屋形式(theMalayHouse)两大类别。最早的马来村落称为“康蓬”(Kampung),康蓬的意思就是“村落”,人们自从开始群居以来,就把自己的草屋集中在一起,形成村落,村落的建筑与单独的高架草屋其实没有什么不同,这种类型的高架草屋村落在马来半岛,在印度尼西亚和北部的泰国都可以找到。但是,地区不同,在草屋的建造上也有不同的处理,在马来半岛上形成的这种村落建筑总称为“马来屋”,经过历史的发展,逐步在马来半岛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马来屋,即:马六甲类型,霹雳类型,吉打类型和东海岸类型,这些草屋其实在结构上都一样,只是细节上些微区别而已。马来屋与萨卡屋一个最大的区别是马来屋具有重檐屋顶,而萨卡屋仅仅为一个屋顶。马来屋的广阔的下部屋檐是能够遮阳和增加通风,而上部的比较陡峭的屋顶上是雨水能够很迅速流走,两重屋顶各有自己的功能,并且也具有比较丰富的形式感。随着文明进程,这些草屋也越来越讲究了。使用石头作为柱础,并且有处理的相当精细的木料做高架地板,式样也就越来越别致了。出现了草顶木屋,也出现了瓦顶木屋,虽然建筑材料不断改进,但是这种原始居所的基本结构,包括高架特点,总体的木结构,宽大的屋檐,为防止大雨的重檐方式屋顶,通风的布局,等等,都依然没有本质的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逐步转向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室内也从以前简陋的一个长方形的空间发展到比较复杂的室内布局,但是建筑的形式基本没有很大的变动。马来屋是用木钉、楔子固定住木构架,上面敷设棕榈叶做顶,而没有用铁钉或者螺丝钉的。整个建筑构造在离开地面的高架上,高架结构是当地建筑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高架往往用木柱支撑,也有时候采用石头,之所以高架,除了防止蛇虫鼠蚁和动物的侵袭之外,也是防止邪气进入住房的方法。高架结构可以增加通风,因而使室内温度低一些,也可以通过通风降低湿度,因此是一个自然环境形成的建筑特点。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布局,一般来说,都起码包括一个比较宽广的阳台或者外走廊,客厅,客人卧室,家庭间和卧室,厨房往往设在屋后。前后都有楼梯,窗子开得很低,接近室内的地面,原因是马来人长期坐在地板上,而没有使用高椅,因此要使人们能够坐着的时候看见窗外,窗必须开得特别低。屋顶特别高,是用大叶棕榈铺设而成的,后来的屋顶使用棕榈叶的时候,是把棕榈叶编织起来,防止被风吹散。墙也是用棕榈叶编织的席子做的,编织的时候特别做出图案来,因此墙面是有装饰功能的。屋檐之下的木梁刻有花纹图案,是另外一个装饰的部分。宫廷建筑与普通民宅结构相似马来建筑有几个发明是用来防热、防雨和防洪的。首先是比较陡峭的屋顶设计,当倾盆大雨来袭的时候,雨水会很快顺陡峭的屋顶流走,屋顶高,还可以使热空气快速上升,从而增加室内的循环。大出檐屋顶遮蔽外墙,使阳光不会直接晒到室内,也使室内的有比较舒适的间接反射型的采光。建筑外部广种各种热带植物,也能够起到遮阳的作用。其中椰子树是最理想的,因为椰子树可以提供遮阳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树干非常瘦长,因此不会遮挡风,所以不会影响室内的空气流通。厚厚的屋顶铺盖植物材料,一般都是棕榈科的叶子,不但可以降低气温,同时因为柔软,所以在大雨倾盆的时候不会造成太大的噪音。尖屋顶两边的山墙部分是完全敞开的,这样能够保持长期的空气对流,因为马来西亚没有冬天,气温常年都炎热,所以这样的对流是必须的。这种重檐的大屋顶称为“明南卡包”(Minangkabauroofs)屋顶,是传统马来西亚建筑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纯木料的建筑对一般老百姓来讲太昂贵,因此仅仅是用来建造王宫、庙宇、清真寺的。即便这样,由于所有的建筑都采用木结构,因此经过数百年砍伐,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资源也受到很大的破坏。到18世纪以后,很多马来屋开始用比较讲究的材料建造,屋顶采用瓦顶,而不再是棕榈叶了,而细节的装饰也越来越讲究,但是建筑的形式却已经固定化,无论是昂贵的马来屋还是贫民的住宅,在高架、重檐、通风和室内布局上,其实都相差无几。在大量简陋的住宅建筑基础上,马来半岛的本地人(马来人)也创造出比较复杂的宫廷建筑,为当地的土王使用,这些建筑都是全木结构的,形式与马来半岛上的泰国、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建筑的大屋顶、高台相似,但是也具有本身的独特形式。位于森美兰(NigriSembilan)的斯利·棉那提宫殿是马来西亚目前现有的最大的木结构宫殿,也是历史记载中最大的木结构宫殿。这个宫殿是在英国殖民时期,由英国殖民当局的公共项目部(PWD)主持和监督建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森美兰州的苏丹建造一个寝宫,同时也是为了保存马来半岛的传统建筑样本。1908年完工的时候,这个宫殿成为森美兰苏丹的住所。这个宫殿有大量的木柱支撑起来,中间有个塔楼,是用65根柱子支撑的。建筑的内外都有精致的马来雕刻图案装饰,这个建筑被苏丹作为王宫使用到1931年,之后苏丹迁出这里,这个宫殿就成为一个博物馆。重新审视传统建筑的节能形式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本地的马来人在很长时期内都仅仅有相当原始的农业经济,他们并没有发展出复杂的城市经济来,因此建筑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热带雨林中的草屋是很长一个时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建筑的代表,那种复杂的宫廷建筑仅仅是一些特例。马来半岛最早的建筑影响是自己根据气候和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土生建筑。这些建筑物考虑到通风、防暑和被动式降温这些基本要素,从而设计出宽大的屋顶。宽大的屋顶可以遮蔽阳光的照射,也可以增加空气流通。但是由于这里经常大雨倾盆,所以如果屋顶过于宽大和平坦,容易积水,因此这里的居民就在屋顶中部增加了另外一个比较陡峭、坡度比较大的屋顶,这种宽大的双重檐结构的建筑是这里本地建筑的第一个和最显而易见的特征。因为马来建筑,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广州、武汉这两个城市的生活经历。中国的长江流域地区的夏天其实是最热、最潮湿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建筑设计上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没有设计出什么针对这个特殊气候条件地区的特殊被动式节能住宅,现在自然一步跨越到空调住宅,被动式通风和节能就基本没有再考虑了。可以说,我们现在建设速度非常快,因此,对这类纯粹采用自然通风达到节能的建筑,我们一般都不注意了,事实上,到泰国的清迈、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很多地方,你都可以看到许多民居建筑依然采用这样的节能形式,并且好多当代建筑师也采用了这种形式,结合现代材料和工艺,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我们国家也有好多非常优秀的传统建筑,利用被动式通风、院落、建筑结构达到环保的目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这些成功的作品再重新进行审视、学习和借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