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课程特点:内容相对枯燥实践应用需要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实地考察集体讨论光说不练与光练不说讲课+参观+实践=能说会练、指导实践居住区规划理论概述住区规划概述住区整体布局用地规划要点其它技术要点内容提要一.居住区规划概述(一)居住在城市中的意义(二)现代居住规划理论(三)我国住区组织形式演进历程(四)居住区规划要求(五)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一.居住区规划概述(一)居住在城市中的意义居住是《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中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一.居住区规划概述(二)现代居住规划理论•1、邻里单位•2、居住综合体•3、居住小区和新村•居住区组成规模的单位由小到大,内容由简到繁、质量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今后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关于城市居住的理论与实践都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一.居住区规划概述•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佩里(C.A.Perry)提出•以“邻里单位”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关系地六条基本原则:•(1)城市道路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2)内部道路限制外部车辆穿越。•(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4)中心建筑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布置于中心广场或绿地上。•(5)用地160英亩(64.75公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千米)•(6)小学附近设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理论出发点: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一.居住区规划概述1400居民的一个传统街区需要建设280栋住宅、3.5公里长的街道及相应的管道设施---这就是我们的悲剧!马赛公寓设计构思对我的居住单位而言,只需建5米宽、150米长的汽车道和一栋楼居住综合体居住综合体:马赛公寓北京百万庄住宅区(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提出扩大街坊的理论(小区理论)一.居住区规划概述(三)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简要演进历程•我国最早的居住环境组织形式:周代,出现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一的组织形式,被称为“里”。•里坊制:秦汉时期出现了面积约为1平方里(约17公顷)的“闾里”;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居住单元称为“里”,面积约30公顷左右,发展到唐代的“坊”,面积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形式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路网的规划理念是分不开的。•街巷制:北宋时期,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里坊的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替代,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一.居住区规划概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以小学的服务半径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并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50年代初引入我国,并在上海曹阳新村的建设中得到体现。–50年代末按照苏联的小区理论先后建设了不少居住小区,并且一直延用至今,影响深远,并不断发展完善。近年来在国家建设部门的指导下,我国居住区组织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三)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简要演进历程(四)居住区规划的要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经济、实用、美观”设计原则1、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卫生、安全、方便、舒适2、精神的享受性归属感和认同感、美学的要求、文化一.居住区规划概述(五)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6、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一.居住区规划概述•南京某小区:•南京某小区:•南京某小区:一.居住区规划概述(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新动向社区——•社区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引入我国的,但社区真正得到关注和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社区的含义很丰富,简单地讲,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的社区形成的四个条件:①有一定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③有比较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一.居住区规划概述(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规模1、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基本可以在居住区内得到解决,居住区实际已具备小型城市的功能。一.居住区规划概述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类型。(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规模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占20~32%,人均用地指标为18~28㎡/人。规模:以人口和用地规模来表示,主要以人口规模为依据划分为三个等级。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一.居住区规划概述(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规模•1、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包括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2、公建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建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3、道路用地——居住区内除宅间小路和公建专用车道以外的各级车行道、停车场、回车场等。包括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除公建专属外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4、公共绿地——满足规定日照要求、适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一.居住区规划概述(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用地一.居住区规划概述(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用地1、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2、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3、组团级道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是居住小区内的主要道路。4、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是通往各户或各住宅单元入口的道路城市干道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一.居住区规划概述(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道路(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一.居住区规划概述(六)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通过指标平衡和控制居住区用地,是衡量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经济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居住区的环境水平,可以作为规划设计方案评定和建设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依据之一。一.居住区规划概述二.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1.片块式布局2.轴线式布局3.向心式布局4.围合式布局二.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1.片块式布局二.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片块式布局形式指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2.轴线式布局二.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感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二.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3.向心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二.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4.围合式布局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2.公建用地规划设计要点3.道路用地规划设计要点4.公共绿地规划设计要点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住宅群体空间组织形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住宅设计的技术要求(住宅设计课,在此重点是户型选择)行列式——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特点:日照通风条件较优越,利于管线敷设和工业化施工;但形式单调,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群体布局方式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周边式——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具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绿化、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防风防寒;但东西向比例较大,转角单元空间较差,有漩涡风、噪音及干扰较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等。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群体布局方式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点群式——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群体布局方式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住宅间距•正面间距:按照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计算。方位0°~15°(含)15°~30°(含)30°~45°(含)45°~60°(含)>60°折减值1.00L0.90L0.80L0.90L0.95L•正南向为0°,表中方位为正南向偏东、偏西的方位角。•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的条式住宅之间。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技术要求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侧面间距•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低层、多层、高层)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多层条式住宅间距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技术要求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日照间距:在住宅群体组合中,为保证每户都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而要求住宅长轴外墙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日照间距系数=L/(H1+H2-h)L—前后两排房屋外墙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1—遮挡房屋建筑高度(从室外地坪至坡屋顶檐口或女儿墙上沿)H2—室外地坪高度h—北侧房屋一层窗台上沿设计高度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技术要求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满窗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满窗日照1小时的标准。1.住宅用地规划设计要点—技术要求三.居住区主要用地规划要点日照间距建筑气候区划Ⅰ、Ⅱ、Ⅲ、Ⅶ气候区Ⅳ气候区Ⅴ、Ⅵ气候区大城市小城市大城市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如:天津地区属于第Ⅱ气候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5°,按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