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伊斯兰教在新疆阿城[本文根据阿城2013年1月13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在中亚:历史与现实”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刊于《刘小东在和田与新疆新观察》一书,2013年3月中信出版社出版。题目为编者所加。]我最初对新疆感兴趣,是它为什么叫新疆?为什么不叫旧疆?因为我们家里有亲戚在新疆,所以话题老有新疆、新疆,我就问,“为什么叫新疆?”大人们不知道,后来到小学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小学开始有历史课了嘛,就知道为什么叫新疆了。再长大的时候兴趣就扩大到中亚了,中亚是什么概念?因为我对佛教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对中亚也就越来越感兴趣。中亚有几个国家我都去过,有的地方去过不止一次,主要是想了解那里的佛教。因为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中亚这一带,从阿富汗、印度,一直上去,都是佛教国家,他们信仰的是佛教。在新疆,像和田、库车、龟兹、克孜尔石窟等等,都是在公元七世纪以前逐渐积累起来的佛教文化。这次因小东的项目去新疆,我有一个问题得到了确认,就是佛经其实是吟唱的。比如《悲华经》十万言,大多数经更是上百万言,一个人怎么可以记住?要背诵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只有把它编成唱的,才可能记住。佛经是重复性的,像音乐里面的复唱,唱了一遍再唱一遍,用转调,就是赞颂。佛经的吟唱形式保留在新疆的音乐里,木卡姆的原形就是佛经的演唱,当然在伊斯兰教文化进来之后,它整个内容就变了,但音乐的形式没变。木卡姆唱起来可以唱好几天,这个时间长度正好相当于是最长的经,数万言的。我们再看克孜尔石窟和达玛沟(这是当地的叫法,其实应是达摩沟)佛教遗址壁画上的歌舞形象,人物都是裸体的,它不像后来的伊斯兰教那么严格。连当时的国王也是裸体跳舞的,伴舞的女性、男性也是裸体的,它颠覆了我们汉传佛教对于佛教的一些理解。佛教不是很平和吗?很要求没火气吗?不是的。我们读佛经知道佛教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勇猛精进,从新疆发掘的这些佛教遗址来看,它是有勇猛精进这个力量的。正好去年我又去了一趟乌兹别克,那边发掘出来的佛教遗址也是这样的。往西边去,整个中亚,都是一脉相承的,整个贵霜帝国时代的大乘佛教,全部都是这种模式,就是勇猛精进。这个勇猛精进还有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大乘佛教发生在公元一世纪),伍麦叶王朝(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王朝)开始东进,扩大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它经过帕米尔高原(亦即以前的葱岭,现在的阿富汗)之后,把新疆这一带逐步攻克,和田是最后一个被攻克的。这也是为什么小东说要到和田去画画,我很感兴趣的原因。这次在和田收获非常大,我想,这个地方为什么能够抵抗伊斯兰势力的入侵长达十年?原因有二,第一是它国力非常强大,第二是它一定有一种很值得保持的生活方式,伊斯兰文化来了之后,这种原来的生活方式有可能被毁灭掉,所以要拼死抵抗。长达十年是个全民抗战的概念,这期间他们还翻过昆仑山,跑到西藏的阿里去搬救兵,于是阿里派兵过来,帮着和田抵抗入侵。所以和田的人种里,有非常多的西藏的基因,我们通过他们的骨像基本上可以辨别出来。和田人有很多是蒙古人,那是以后的事情了。但从阿里王朝搬过来的这些藏兵,最后还是抵抗不了,十年之后,和田被攻占,佛教的生活方式基本上就被否定了。这个否定并不是全部的,和田保留了一些本来是伊斯兰教不允许的东西,比如说歌舞。这里面有交融,有妥协,有接纳。伊斯兰教的要求有一点像大乘佛教早期的苦修,人都要对自己比较严格,所以歌舞这种表达欲望是会被压制的,但是没有办法,这个地方歌舞了几个世纪了,如果要禁掉这个,那么遇到的反抗将非常大。这个有点像当年康熙看到顺治朝的时候因为要强制留辫子激起汉人非常激烈的反抗,康熙就说,好,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别留辫子了。结果这个诏令发下去以后,很多汉人已经习惯了。所以清朝是在康熙年间就有诏令可以不留辫子的,结果后来因为习惯了,最后民间就把它一直保留下来了。可见侵入者还是要有一定的妥协的。不同的文化,一定要有互相的妥协,才能够比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如果互相都不妥协,那就是鱼死网破。妥协之后,我们现在才能看到我们特别喜欢的新疆歌舞,它的整个形式实际上是佛教文化。这次去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的壁画,验证和加强了我这一看法。这些壁画被发掘出来,真的非常非常珍贵。另一个收获是关于月光童子信仰的。在北齐的时候,人们信仰月光童子。我们看青州的北齐雕像,可以看到文宣帝打扮成月光童子的样子,那不是菩萨,而是文宣帝本人。关于月光童子的经,来历很可疑,一直在佛学上有争议。有一派,认为这个经不是阿富汗出来的,虽然大部头的经都是阿富汗出来的,但月光童子不是。为什么呢?从它的行文和叙述的方式来说,它不是如是我闻,它一开始就跟你讲月光童子这个故事。假如我们放开一点看,抛开汉语语言这么一个极端关注角度的话,我们发现它非常像维吾尔族讲故事的方式。因此,这一派就说,这个是当年在西域造的经,传入中原,造成了一个很短暂的月光童子的信仰。后来隋文帝也继承了月光童子这个信仰,到了隋炀帝的时候就没有了,所以月光童子这个信仰非常短。这两朝的译经僧是同一个人,那连提耶舍,查他的籍贯,是西域的。这次看到达玛沟遗址的壁画时,我又发现壁画上的国王裸体是没有阴毛的,没有发育完整,所以从他的生殖器可以判断他就是一个童子。这立刻让我意识到和田也许是月光童子经的发源地。所以看到这个壁画给我非常大的鼓舞,就是说可能我们再进一步考证,就可以找到这一部经的发源地。这次我去和田,主要是辅助小东的工作,帮他做纪录片。纪录片一开始,大家看到那片黄土一样的东西,就是佛教遗址。这个纪录片里,大家可以看到佛教和伊斯兰教这两个新疆的文化积累。在这两个之前是什么?是萨满。但因为地方上控制比较严,我们不容易拍到萨满。如果拍到的话,这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在文化层面的表达会更完整。如果诸位中哪个有什么特殊关系,可以把萨满的那些仪式和场面记录下来,那将会对新疆的文化积累有更清楚的影像展示。我一直把新疆和中亚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看待。中亚的歌舞是从贵霜王朝的佛经文化留下来的,之后才是伊斯兰教。纪录片中木卡姆演唱后面那个长的祈祷,就是伊斯兰教的祈祷。为什么我说中亚的歌舞是佛教的呢?在我所接触到的有限的中亚萨满里,它的歌舞形式不是这样的,它是迷狂,它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新疆歌舞,后者不是迷狂,而是男性的勇猛精进,女性的柔美,那是供养要求的柔美,它跟佛教的供养关系比较紧密。新疆以前叫西域,西域对中国佛教有决定性的贡献。贵霜帝国的大乘佛教兴起之后经历两个阶段,一个叫般若系,般若系是苦修,你不苦修不可成佛;之后遭到毁灭,就开始出现涅槃系,也就是迦腻色伽王在位的时候,涅槃系是浴火重生,死过了,完了又出来,又出现。般若系是智慧系,但它的形式是苦修,不是人人皆可成佛;到了涅槃系的时候,佛教的一个比较本质的东西有所改变,为了再一次吸引信众,所以提出人人皆可成佛,也就是谁都可以成佛,狗子都有佛性。后来禅宗所利用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个。这两个阶段的佛经在根本上是有所抵触的,所以就形成后来的大、小乘。大乘是涅槃系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我是主流,你们以前的这个是边缘,是小的。这是大、小乘最根本的意义区别。在宗教辩论上可能会有很多说法,但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大乘是当时的主流;小乘,也就是第一次变成支流。支流,就是现在的南传佛教,坚持出家,坚持男孩子七岁就要去剃度,到庙里去,十几岁再还俗,他要经过这么一个苦修的阶段来识字和学文化等等。到了大乘的时候,你不到庙里也可以,你可以当居士,在家持戒,一般的人,坚持供养就可以成佛。这个供养制度,后来在中国导致著名的“三武灭佛”,就是你供养太多了,庙又不交税。历代政府都不敢跟庙收税,你敢跟神收税吗?那神不保佑你了。所以庙产越来越大,国家的税收却越来越低,那只能灭佛。灭佛就是资源重新再分配,包括税收资源重新再分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唐三藏也就是玄奘,他为什么要取经?在唐初的时候,或者在隋的时候他碰到的问题是,佛经已经非常之多,但是他们互相之间有矛盾。玄奘这个人绝对是世界级的天才,2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发现这个根本的抵触在哪儿,但是他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发誓要取真经,其实就是取原典。我要去原点那儿看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所以他想到西天去取真经。那时正好是初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把边界给封锁了,不允许人们往西走,要断绝和西域的关系,因为他认为西突厥会有威胁。后来碰到一次九年大旱,唐太宗就下令把关打开,让灾民出关去自讨生活。玄奘这个时候赶紧就装成个要饭的混出去,后来他自己脱队跑掉了,有点叛国的意思,跑国外去了。靠他一个人完成取经是不可能的,谁帮助他?是高昌国的国王。高昌国的国王说,玄奘你留下来,你帮我做佛教这个事儿,玄奘说不行,我的志愿是取真经,取原典。那高昌国王说,好,既然这样,我帮助你。实际上玄奘得到了国家级的资助,他这个取经的队伍,从高昌出发的时候是100多匹骆驼,而且吃的、喝的、用的,是一个国家级探险队的配备,所以他可以一直走到阿富汗。到了阿富汗,他也就明白,原来是发生了两乘佛教的演进,这两乘佛教的教义有改变,这是他取经抓到的最核心的东西。所以,在南下到印度去的时候,他为什么会成为上座?因为没有人辩论得过他。他会指出你这个是小乘的问题,你想得到一个大乘的回答是不对的;你这个是大乘的问题,是这个经解决的,你不要期望那个经去解决。他有这个智慧之后,哪有什么人能够辩得过他?因为当时其它地方没有佛教,他的影响虽然只到达印度这儿,或者说局限在亚洲这个范围,但他也可以称作世界顶级的佛学权威了。当他回国的时候,有人劝他,从海上一路回去怎么样?到海南,到泉州,到舟山,都可以进入你的祖国大唐。他说我不要,我要原路返回。也就是重新再走一次中亚之路,走一次新疆之路。其中原因,我们在这儿可以做一些不过分的想像:他要再一次验证,我所了解的这一切是真的吗?是对的吗?就像还愿一样,你们教给我的,我要对你们礼敬。于是他从原路非常艰苦地回去了。唐太宗听说,原来偷跑出去一个和尚,现在成了大师回来了,于是他叫房玄龄到长安一百里以外迎接他。玄奘,这样一个自费留学生,现在自费改公派,被国家承认了,要回来了。当时他是什么形象?他其实不是我们现在在电视连续剧里看到的一个胖大和尚,那是汉传佛教那些像蛆一样的住持的形象。他不是,他就是有一点像英国人,探险家或登山家这种,贴身都是狼肉,非常结实,整个皮肤晒得很黑,这是长期长途在野外探险的形象。这样的一个帅哥,我跟你说,引起长安轰动,轰动到什么程度?那些妇女,怕挤在人堆里看不见,纷纷在街边自己搭起棚子来,这样她们就可以从上面看到了。所以,欢迎他的一百里的这条路上到处都是高棚子,那些女眷们全部坐在上面,见大师过来,“哗”,往下撒鲜花。玄奘的骆驼队、马队、骡子队驼的是什么?是原版经典。也就是把英文书驼回来了,把法文书驼回来了,咱们别废话,咱们重新一步一步走,了解这些经典。所以他一直到死,第一要务就是译经。唐玄宗跟他说,你这么聪明,应该参与政治,你来帮我治理国家。他说,不要,不要,我要把这些原典搞清楚。这些原典到他死的时候还没有译完,但是他对大纲非常清楚,所以他就集中先截译一些经文,跟徒弟说,我死后要把这些按顺序全部译出来。这样的伟业最初靠谁支持?靠高昌国,即现在的哈密。玄奘单凭个人是过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只有高昌国的支持,才使他有了可能,才使他对世界文化史产生了这么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