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EIGHTBUDDHISM•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ThemaintenetsofBuddhism•1.Karmaandreincarnation•因果是佛教语,即因缘与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前世种什么因,今生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TheFourNobleTruths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即现实充满了痛苦和烦恼(人生有八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道谛,即要人们相信人可以获得解脱苦海的道路,简单说就是“八正道”,或者说“戒(遵守戒律)、定(要通过禅定,治散乱心)、慧(明了佛理)”三学•3、TheTwelveNidanas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缘起产生世界——十二因缘,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缘”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条件,“缘起”: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中依照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之中依据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佛教为了说明人生现象,又在缘起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论。佛教重要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缘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4、TheNobleEightfoldPath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5、Nirvana涅槃•佛教所倡导的教义以及它所提出的种种修行的方法,最终都是为了涅槃。这样就能够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境界。•涅槃一词的本意是熄灭,也可以称为解脱。它的主要含义是指摆脱了轮回,熄灭了所有痛苦和烦恼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就必须要熄灭人的欲望和贪念,而人的欲望和贪念直接源于人类的无知,所以人类只有摆脱无知才能从根本上去处人的欲望和痛苦。ThedifferencesbetweentheHinayanaandtheMahayana•P132是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1、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2、小乘佛教主张自救,大乘佛教主张拯救众生;•3、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ChineseBuddhismanditsdevelopment•TheprincipalChineseBuddhismschools•1.TheTIANTALschool天台宗•2.TheThree-Treatiseschool三论宗•3.Theconsciousnessonlyschool唯识宗•4.TheHUAYANschool华严宗•5.Thepurelandschool净土宗•6.TheChanschool禅宗•汉朝时代佛教传入中国,究竟始于何时,史家众说纷纭。譬如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便传说有博士弟子从月氏国使臣口授佛经。[1]然而近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应该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2]相传明帝因梦见佛陀而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在月氏国(即今新疆伊犁河上游一带)遇见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于是邀他们回洛阳,并用白马驼着许多佛经带回中国。永平十一年,明帝为两位印度僧人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称为白马寺。这两位僧人曾翻译了一部份佛经,即今现存的《四十二章经》。但据近代学者考证,现存的《四十二章经》并非出于汉人手笔。[2.三国时代(公元221-265年)•在魏、吴、蜀三国鼎立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北方的魏国及南方的吴国,有关蜀国的佛教史料则很少。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魏国佛教可以说是汉代佛教的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三国时代只有五十多年,从佛教的发展来说,尚属启蒙阶段,因此在思想的建树上,可述者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许多文人崇尚清谈之风,有名的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们放浪形骸、隐遁山林,批判礼法不遗余地,又纵论老庄之学。当时儒家的地位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因此人们兴起出世的愿望。佛教于此时传入中国时机上可算是“趁虚而入”,恰逢其时。然而,正如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指出,这也是后来的一千多年中,中国文化始终未能脱离出世倾向,甚至日趋衰危的主因.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0年)•这个时期的佛教,由于地域的分裂而产生南北两种传统,有“南义”、“北禅”的各自特点。南朝佛教继承东晋佛教的传统,偏尚玄谈“义理”。史谓“江东佛法,弘重义门”“佛化虽隆,多游辩慧”,正反映了这个特点。当时“涅盘”、“成实”、“三论”等学说都十分流行,关于涅盘与佛性,顿悟与渐悟等问题,也辩论得很激烈。同时,佛教界和知识分子间,也因为“因果报应”和“神灭论”等理论问题展开了争论,其规模之大和论战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思想上是罕见的。[5.隋唐时代(公元581-906年•中国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从印度佛教中独立发展起来,而在隋唐时期达到最高峰。事实上,直到隋唐时代,才有纯中国的佛教宗派出现。而南北朝时代的各宗,除了极少数之外,都逐渐被新兴的中国佛教宗派摄融,而失去了独立的精神。•6.宋朝开始遭受严重打击机•7.元、明、清朝(公元1280-1911年)元、明、清三朝,中国佛教的情况,可以说是每下愈况。BuddhismandChineseculture•1.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人们的思想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2.对建筑的影响•3.对艺术界的影响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可分为建筑的弘伟、雕刻的逼真、画像的肖妙、梵呗的感人4.对文学的影响其它:对风俗的影响CHAPTERNINERELIDIOUSTAOISM•道教将老子道作为教义的核心而加以崇拜的宗教信仰。道教吸收道家思想是一个逐步完成的历史过程,而道家只是道教吸收思想营养的众多来源之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道教的起源•任何宗教的产生都不是一种短期文化现象,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思想沉淀的产物。•道教的来源。1、古代时期(商朝)对神仙和鬼神的崇拜。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2、占卜巫术和炼金术对神仙的理论与实践。巫(以歌舞降神)祝(以言辞悦神)3、道家思想(黄老思想)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到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由于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和农民起义或农民政权联系在一起,部分教义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利益,并且其教义、教理、仪式、组织等各方面还不系统、严密,所以称为早期(原始)道教。•贵族道教是经历过改造、发展之后的道教2.HowdidPrimitiveReligiousTaoismchangetoAristocraticReligiousTaoism?2.HowdidPrimitiveReligiousTaoismchangetoAristocraticReligiousTaoism?•黄巾起义受到镇压之后,道教只是在下层民众中传播,而天师道却流传了下来。张道陵之孙张鲁率众归顺曹操。这时道教陷入低潮。但由于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的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道教仍然得到继续流传并缓慢发展。两晋时期,五斗米道一方面在农民中从事秘密活动,一方面在士大夫中传播。这一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时期。门阀士族在政治上非常腐朽精神上十分空虚,许多人大讲玄学,追求长生。为了维护门阀士族的统治,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民间的早期道教,剔除其中反映农民利益和愿望的内容,将早期道教改造成了贵族道教。道教一旦同统治阶级结合起来,便在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等方面都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创立贵族道教代表人物(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葛洪炼丹图•(2)寇谦之(365-448年)•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于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伪法」,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义。辅佐太平真君实现天下太平。•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革除期道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济措施。•其四,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经寇谦之改革後的天师道,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寇谦之飞升图•(3)陆修静(406-477年)•南朝道士,把天师道与金丹道教结合。广集道经,整理成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后世道教经典《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在道教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封建统治者结合。虎溪三笑(陆修静、陶渊明、慧远)•(4)陶弘景陶弘景,炼丹家、医药家、文学家和学者,生於公元456,死於536年,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死後被谧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晋以後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道教的教义•宣扬“道”是万事万物之本•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3.Whatarethetechniquesoflongevityandimmortality•1.HygienicAndDietaryTechniques卫生和饮食•2.GymnasticTechniques体能修炼•3.RespiratoryTechniques炼气之法(炼气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