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时代特征的比较研究(中西比较作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佛造像时代特征的比较研究[摘要]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相互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佛像造型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中国历史悠久,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现在我们只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阶段的佛造像进行一下比较。[关键词]佛造像,魏晋南北朝,秀骨清像,唐代,雍容厚重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佛像造型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中国历史悠久,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现在我们只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阶段的佛造像进行一下比较。从魏晋南北朝到唐的佛造像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早期的佛像一般表现为面无表情,有比较鲜明的印度人特征,长耳垂和隆起的头盖骨,隋朝是中西融合的时期,佛造像同时也出现了中西的融合,入唐以后则明显摆脱了天竺人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年,人民流离失所,精神上对佛教有很大的依托,因此北魏是中国佛教的极盛时期,佛教造像风行。随着佛教的传入,各种经文也陆续被翻译出来,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等也有高僧来到中国,带来了很多经文画卷,有的直接就是画画的高手。因此,傅抱石先生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时代”,同时佛的造像在魏晋南北朝最初的时期具有极其明显的印度人的特征。北魏前期佛像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衣纹深刻线条隆起。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同时期的菩萨像特征则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北魏后期雕像特征出现少许变化,在敦煌莫高窟的佛画像中,“‘秀骨清像’风格流行,人物多面相清瘦”○1,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神情潇洒。大衣虽然还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2,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石雕像日益增多。菩萨像则出现了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直接影响到了佛教造像。到北齐时期,佛像雕像特征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注重大背光的装饰之美。北齐流行的大型碑刻佛像形式,到了北周时期更为兴盛,不仅形制更大,而且雕凿工艺愈益精到,虽然形体较小,但整个人像气度雍容,表情慈祥,表现了明澈、智慧的神态。这一切,在繁丽背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完美,更加引人注目。佛像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于北魏后期的厚重疑问形成明显对比,立像身躯都稍显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菩萨像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北周时期雕像已经进入过渡时期的造像特征,身体的比例不是很协调,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衣纹线条简洁流畅。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于北魏前期的清瘦相比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到了隋朝时期佛造像“曲眉丰颈”“肌胜于骨”,隋唐佛像雕像出现了明显的从北朝向唐朝过渡的特色,变清秀瘦削为雍容厚重,唐朝佛像温和、慈祥、庄严、丰满,完全摆脱了天竺影响而具有本民族特色。洛阳尤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十分雄伟;永靖炳灵寺80号窟北面的文殊像,刻画细腻,是代表性作品。四川乐山石雕大佛,高71米,雄伟自然,是我国最大的石佛像。其间佛像特征是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佛教在唐代的二百八十年中,一直是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佛教雕塑的繁荣提供了优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使唐代的佛像数量,规模,工艺的精美度,繁多的形式都出现了空前的盛况,都是前所未有的。佛像菩萨像面圆润如满月,眉修长似弯柳,口若含樱,妩媚中不失庄严慈爱的本色。唐代的佛像雕刻在衣着外型上出现了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所谓“薄衣贴体”,即佛衣被刻划得轻薄,能显出肉体感,犹如湿水贴体一般,后是对佛像形式的一种专称。中国式佛像之初,在接受印度本土艺术的基础上,曾一度流行这种艺术形式的创造,三国曹不兴受外来影响,创作出被称作“曹衣出水”的薄衣贴体的造像形式。入唐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世的的飘逸的士大夫情趣,与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已经很不适合了,而且“人们不再追求前期那些神圣而虚无的东西”○3,开始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求肯定的现实的美,创造出反映现实真善美的形。初唐的作品少许清瘦秀丽,盛唐时在造型上平肌秀骨,色彩雍容华贵,刻线更加圆润,更具丰满柔和的特点,就是:雄浑、丰满、温和,技法上较之以前的面无表情生动活泼了很多。其中菩萨形象以端严为美,入隋以前侧面看的小腹突起,站立的重心向前倾的标准姿态在入唐以后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唐像头部稍侧,扭腰屈体,形成S型,亦称三段(头、腰、臀)屈曲式。再加上华丽的衣装、佩饰,以及飘举的帛带,更衬托出它优美的舞姿般的造型。唐代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另一个明显特色,就是广为人知的以胖为美,其实这里讲的“胖”,就是丰满,圆润,强调健康丰腴的美。唐代仕女画是如此,佛的造象亦是有这种特色。佛像特征面相丰满,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身材比例精准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写实性较强。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衣饰则融合了前几代的样式,出现了通肩式,袒右肩式和北魏时期较流行的褒衣博带式,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时代特征,但是更多的还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及具时代特点。同时期的菩萨像莹润肥艳,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亦呈S型,动态也是同时代强烈活泼。弟子像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天王力士像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飞天像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佛造像不同时期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特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美的不同认同。我们从不同时代的角度出发去欣赏体会到了不同的美。[参考文献]:1.《中国美术通史》;2.《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宗教文化出版社,吴为山、王月清著。地址上海市静安区万春街63弄35支弄3号504室胡进庆,邮编:200042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