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为什么这么难如今,不少学生写微博、聊QQ、课余闲谈时才思敏捷,文采飞扬,富有真情,可到了写作文时却好像变了个人,语言贫乏枯燥,空话、套话、大话成堆,甚至虚情假意、胡编乱造都成为了常态。作文,为何让孩子这么难?因为我们的作文已经不是作文了,分数至上的功利理念、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催生了严密的“套路”、“招式”,让作文教学背离了鲜活的生命,产生了严重短视,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越来越脱离真实,日益被模式化、公式化,作文沦落成了应试的工具,成了新的“八股文”。可以说,对生命的漠视是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误,也是导致作文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作文应该是什么?作文不是为文而文,更不是为“应试”而文,我以为写作文其实就是写生命,就是学生生命故事的诉说,就是学生生命的快乐歌唱。当前,我们最紧要做的,就是要力图让作文回归到自己的本位。作文教学只有真正切入人的生命,走近、走进人的心灵,才会焕发出它的活力。既然作文是生命故事的诉说,那么必然具有以下的特质。作文是真实的生命开出的快乐之花。作文必须“真”。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灵魂、有思想的生命,作文抒写的应该是学生生命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求索奋斗、荆棘坎坷,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思考、观点,等等。在作文中,学生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字里行间。正如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看过一篇小学生作文:“妈妈出差了,我放学回家没有见到妈妈的笑脸,心里很难过。吃完饭,上床睡觉看到窗子外面的月亮,我鼻子酸酸的,偷偷的用被子盖住头,我小声地哭了起来,我真想妈妈,真想哭。原来想妈妈的感觉就是想哭的感觉。”质朴的文字,流淌出真情实感,特别是“原来想妈妈的感觉就是想哭的感觉”这句话一定会让每个人的心里怦然悸动。真实的生活故事,才会触发出真实的情感,笔尖里才会流出有温度的话语,让人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真切和温暖。真实最感人,作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实实在在地说,实话实说,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表达的需要,去优美地说、生动地说、隽永地说。“真”是作文的命根,离开了“真”,作文也就徒然只剩下躯壳,失去了灵魂和力量。作文是学生个性的尽情绽放。作文通常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它表达的是学生个人对事物独特的理解、体验、感受和评判,理所当然极具个性化。当前,很多学生的作文往往让人感到似曾相见千百回,好像是从流水线上的模具里做出来的,这正是为“应试”而写作的作文教学铸成的严重后果。学生在教师的所谓训练中,本该得到张扬的学生的个性素养被慢慢磨损了,被无情扼杀了。要扭转这一现状,作文必须回归到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上来,改变对技术强化训练的过度关注,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对写作者个性、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深入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个性、情感、志趣、思维等各个方面各有不同,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这就是作文个性化的丰厚土壤。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这个“自我”能够在他们的作文中凸现出来。要达此成效,在作文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尊重。这种“自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自由”,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勤于善于乐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二是“笔墨的自由”,在写作的内容上做到广泛,不受限制,在作文的形式上做到开放,不受约束,不要用所谓的“模式”、“套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别人的文章。有了一个自由的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天性、灵性、个性,就会在教师的呵护、引导中得以唤醒、勃发,就会渐渐地养成这样一种自觉:用自己的眼睛,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去审视色彩斑斓的生活和社会,并从中收获成就感和快乐。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这就是作文个性化追求的境界。“发表”和“赞赏”是作文的动力之源。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发表”和“赞赏”的快乐。可以说,这一点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致命的“短板”。学生不喜欢作文,一个主要原因是写出来的作文缺乏欣赏的“读者”。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几乎只有一位读者——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应该把精力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应该分出较多的精力为学生搭建“发表”的平台。如习作课诵读、手抄报、班级走廊、班级博客、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向报刊杂志投稿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展示学生习作的园地。要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乃至家长成为孩子习作的读者,大家带着赏识的眼光,去分享、去赞美他们的习作,使得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赞赏中感受到自己作品的魅力,哪怕仅仅只是一个词语、只是一个句子。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真诚地关注生命、回归生命、切入生命,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为生命而写作”,作文教学的痼疾才会迎刃而解,作文教学才会真正步入正途,学生对作文才会有信心、有兴趣,作文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