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作物栽培学的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2.栽培作物的起源起源中国的主要作物:中国是栽培植物的最大起源中心(136种作物),包括水稻、大豆、谷子、大麦、荞麦、裸燕麦、桑、茶叶、白菜等。起源于中南美洲的主要作物:玉米、陆地棉、甘薯、马铃薯、烟草、花生等。3.作物的分类----根据用途与植物学特点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甘薯等。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棉花、花生、甘蔗、烟草等。饲料及绿肥作物:玉米、紫云英、苜蓿等。其他作物:菜用作物、药用作物、农药作物、保健作物、调料作物、香料作物、能源作物等.4.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概念生育期:作物出苗至成熟的天数。生育时期:作物生育过程外部形态出现明显变化的时期。5.生育期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作物生育期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温度、光周期、养分、水分。作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一般范围,作物生育期长,产量较高。6.作物的S形生长进程(1)作物生长量的增长规律(S形进程):作物群体、个体或器官量的增长都呈现初期缓慢,中期加速,后期又减缓或停滞的过程。三个时期:滞后期、线性生长期、减缓衰退期。生产上一般分前期、中期和后期。(2)S形生长进程的生产意义:生长模拟技术的应用。生长的栽培调控。不同器官的相关生长。7.作物生长的相关性(1)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种子的生长。关系: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在一定的生育阶段相互制约。栽培调控:肥水调控(氮、磷、钾、土壤水分)、温光调控(温度、光周期)激素调控(生长调节剂)、株型整理(整枝)(2)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关系(详情请见另一份复习材料)地上部与地下部的营养关系(根深叶茂)。不同器官之间的功能平衡。地上部与地下部关系的调节:温度、养分、水分、空气。作物地上部茎叶等器官与地下部根系之间,由于生理上的竞争与协调,在重量上往往呈现某种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用根冠比表示;一般苗期根系生长快,根冠比大,随着生长发育,茎叶生长加快,根冠比逐渐变小;土壤含水量低,通气性好能促进根系发育,但往往会抑制养分吸收而影响茎叶生长。(3)甘薯、花生栽培时应注意的问题1甘薯栽培应注意的问题:甘薯是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在生长周期中少有生殖生长过程,一般不存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其栽培偏向于促进整个过程的营养生长,但要注意调节好收获器官有其他器官的关系。2花生栽培应注意的问题:花生是收获生殖器官的作物。花生栽培前期要求培育壮苗,为生殖生长打下营养基础。生育前期的蹲苗措施就是控制前期营养体徒长的有效措施。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茎叶早衰,以免影对生殖器官的营养物质供应。8.作物的产量生物产量:作物生育过程积累的干物质总量。经济产量:作物栽培收获的主产品产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9.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甘薯、花生、玉米)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禾谷类(玉米):穗数、穗粒数、粒重;豆类(花生):株数、株荚数、荚粒数、粒重;薯类(甘薯):株数、薯数、单薯重;甘蔗:茎数、单茎重;烟草:株数、叶数、单叶重。10.源、库源指作物生产和供给同化物的器官。库指作物接纳同化物的器官。源与库的关系:促进和制约。11.作物产品品质作物品质指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1)品质的评价(实用、外观、加工、经济):评价品质的两种指标:化学指标、物理指标。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指标体系:粮食作物(如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经济作物(如花生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饲料作物(如玉米的营养品质)(2)品质与产量的关系:总体上,作物产量与品质呈负相关,高产作物和高产品种其产品品质一般较低。栽培上,产量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品质的提高。(3)品质与环境的关系(详情请见另一份复习材料):气候、土壤、水分、养分等。栽培因素: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病虫害等。不同纬度、海拔和栽培季节对作物品质都有影响;一般来说,任何作物增施有机肥都有改善品质的趋向。13.哪些作物喜氮、喜钾、喜磷?----三要素偏好的作物类型喜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喜钾作物:糖料、淀粉、纤维作物,如甜菜、甘蔗、烟草、棉花、薯类、麻类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蚕豆、荞麦14.作物栽培制度栽培制度(种植制度)即各种作物在农田上的部署和相互结合方式的总称。栽培制度内容包括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复种、间作、套种、轮作等。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及其配置。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的面积、比例;不同品种的面积、比例。复种指一年之内在同一地块上种收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单作:在同一地块上,一个完整的作物生育期间只种植一种作物。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地块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间隔种植。套作: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种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轮作:在同一地块上,有顺序的轮种不同的作物类型或轮换不同的种植方式。有一年一熟轮作和复种轮作。15.间、套作为什么会增产?间、套作原理和措施:技术原理:利用作物间的互利关系;组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技术措施: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合理的田间配置;加强栽培管理。(根据需肥特性、光强适应性、季节适应性、植株高度、生育期、抗病性、抗虫性等)16.轮作有什么作用?轮作的作用: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减少病虫危害;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土壤有毒物质、田间杂草)。12.作物与环境的关系1作物与光(光照强度、光周期、光质)1.1光照度(光照强度)作物的喜光与耐阴特性作物对光照度的不同要求,可大致分喜光作物和耐阴作物。喜光作物:玉米、甘蔗、甘薯等;耐阴作物:多数豆类、魔芋等。(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作物对光照度要求的生理指标。光补偿点:一定光照度(弱光)时,光合与呼吸平衡,表观光合强度为零时的光照度。光饱和点:光合强度随光照度上升而增强,当光照度达到一定值后,光合强度不再上升而趋于稳定时的光照度。喜光作物的光补偿点、饱和点较高,耐阴作物的光补偿点、饱和点较低。(2)光照度的调节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调节,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光照度的要求。不耐强光的作物,可以采取各种遮阴方法。作物结实期一般要求充足的光照,通过合理的播期调节,安排光照充足的时段满足结实的需要。1.2光周期(1)光周期和光周期反应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象。不同植物的开花对日照长短有不同的要求。对开花起重要诱导作用的不是日照长度,而是黑暗长度。(2)光周期反应的类型长日性作物:日照短于临界日长就不能正常开花,而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如麦类、油菜、马铃薯、蚕豆、豌豆等。短日性作物:日照长于临界日长就不能正常开花,而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如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烟草等。中日性作物:对日照长度要求不严格,一般四季都能开花。如菜豆、荞麦等。长日性和短日性作物中如小麦、油菜、水稻、大豆等也有对日照长度要求不严格的品种类型,它们实际上也可归属于中日性作物。(3)光周期反应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引种:从远地引进新的作物或品种时,首先要了解被引种作物的光周期反应特性。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一般表现开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则生育期缩短,开花期提早。长日照作物正好相反,南种北引,生育期缩短,开花期提早;北种南引,开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栽培:要根据作物品种的光周期反应特性确定播种期。育种:作物育种实践中,不同亲本材料的生育期可能不一致,往往需要调节播差期,或者采用人工光周期诱导,促使亲本花期相遇。1.3光质光质指光谱成分。作物群体顶部接受的光谱是完全光谱。不同光谱成分中,红、橙光和蓝、紫光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绿光对作物意义不大;紫外光有矮化作用,也有伤害作用;远红光能引起伸长效应和光周期反应;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紫外线能促进果实成熟和增加果实糖分含量。2作物与温度温度是表示热量的一种指标。2.1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一年四季的周期性变化。春播、秋收、冬藏就是这种变化的一般生产反映。日夜的周期性变化,所谓昼夜温差就是衡量这个变化的一种指标。一般白天温度较高,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夜间温度较低,有利于减少呼吸消耗。例如水稻在白天24-26℃,夜间14-16℃时,对灌浆最有利。2.2作物的基本温度(1)不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根据作物对温度的不同要求,生产上通常概分为耐寒作物和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麦类、蚕豆、豌豆、油菜等,适宜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喜温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甘薯、甘蔗、烟草等,适宜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有的将马铃薯称为喜凉作物。(2)温度三基点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通常称为温度三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耐寒作物:生长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一般为:3-5℃、20-25℃、30-35℃;开花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一般为:5-10℃、15-20℃、30-32℃。喜温作物:生长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一般为:8-15℃、28-32℃、35-44℃;开花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一般为:13-20℃、25-30℃、35-45℃。2.3温度与作物生育进程(1)作物感温性与积温作物的感温性指作物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特性。作物生育期长短可以用生育期间每天平均温度的累加即积温来表示。作物生产上所谓的积温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某一地区的热量资源,如福建多数地区一年中≧10℃的活动积温可达5000-7700℃,能够满足双季稻生产的要求;二是表示某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如福建早稻品种一般要求活动积温2500℃左右,中稻要求3000-3400℃。(2)低温春化作用温度对作物生育进程的影响还表现在低温对花芽分化的诱导作用。一些耐寒作物如麦类、油菜等生育前期需要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才能获得花芽分化能力,否则就会较长时间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这就是所谓的春化现象。生产上作物春化现象的研究和实践一般不涉及喜温作物。根据作物春化感应差异分三种类型:春性型、半冬性型、冬性型。2.4温度与干物质积累作物干物质积累主要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两大生理代谢过程的结果。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影响的相对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水稻、玉米、大豆等研究结表明,在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内(约14-37℃),作物光合作用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但呼吸作用受温度影响很大。高温易导致呼吸大幅增强,降低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效果;适当较低的温度,能够明显减少物质消耗,增加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有利于作物的产量形成。2.5极端温度的危害极端温度指作物生育期间出现的过高或过低温度,往往对作物造成危害。低温危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类型。冷害是指0℃以上的低温对作物的危害,主要在水稻、玉米、大豆、甘薯等喜温作物生产上发生。小麦、大麦等耐寒作物也有低温冷害问题,主要发生在抽穗开花期。冻害是指0℃以下低温对作物的危害,一般在越冬作物生产上发生。高温会导致作物呼吸作用剧烈增强,物质消耗大量增加;蒸腾作用严重上升,植株水分失调,光合作用下降。作物开花结实阶段对高温更为敏感。3作物与水分3.1作物的水分适应性作物多属于中生性类型。(水稻属于湿生性类型)中生性作物的根系比较发达,能够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条件下,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但不能适应较长时间的土壤积水和缺氧环境。中生性的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也有很大差异。如豆类作物、马铃薯等生育过程要求相对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不同作物的耐旱性和耐涝性。较耐旱的有甘薯、高粱、谷子、花生、绿豆等;较耐涝的有水稻、高粱等。涝害与作物种类和水质都有密切关系。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