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数学与计算机系任志海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也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我们国家从古时候起就讲究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采取“大锅烩”的方法,而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质,走向人生的成功。形状奇怪的树根如果想要按照普通的方法做成木材,不过是废料一根,而如果经根雕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稍加雕琢,便会成为举世无双的工艺精品。一废变一精,便是因材施教的成果。附中在完成大纲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发掘学生的资质天赋,开设选修课,也是因材施教的例子。假如我们不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而要求学生死学书本,用一种“大锅烩”的方法给三千学生千篇一律地灌输,怎么能造就出那么多德智体兼备兴趣广泛又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呢?在我校,因材施教是一扇开启特长开启成功告别平庸的大门。所以说,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天赋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选择特殊的方法和途径,才能造就人才。在明确因材施教的好处之后,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因材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粗枝大叶不得;施教更要得法,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这些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上有一股小孩学钢琴的风潮。许多家长认为这便是培养特长因材施教,便盲目跟风,买了钢琴。一些孩子练琴时觉得很痛苦,练的时间不长,钢琴闲置下来。这些家长并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天赋仔细考虑,没有做到“因材”。所以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不能持之以恒,并非是因材施教的失败,而是因为这种做法根本就不是因材施教。同时,又有的孩子的确很有天赋,而家长也经过认真考虑决定让孩子学琴,但由于望子成龙的心切,导致急于求成。孩子在练琴时感到十分枯燥,原来的兴味盎然变成了填鸭式的无奈。苦练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孩子的一鸣惊人,而是琴技停止不前,没有大的进步。这样的失败就是在“施教”的过程中处理不当,没有把握适当的方法造成的。如果家长“放任”孩子的兴趣特点,又有行家加以指点,再加上勤学苦练,那么凭着孩子的资质天赋,不难有所突破。由此可见,“施教”的过程也应当“因材”而确定适当的方法,切不可揠苗助长。所以说,只有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仔细全面地分析,才可称“因材”;只有认真分析情况,使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叫“施教”。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中国社会正飞速地进步,祖国的建设需要大量全面发展而有突出特长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资质潜力,为他们打开与祖国共同腾飞的大门。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具体分析,好好“因材”,因势利导,恰当“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手中开启学生儿女成功的金钥匙。我们怎样“因材施教”呢?(1)分组划分层次。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其禀赋、知识基础,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应了解这个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因素(指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和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感情、意志、毅力等)等状况,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制订授课计划。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不同要求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师只有树立这样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才能精心地设计教案,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2)教师主导,学生主动。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嚼烂了的东西“喂”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明确“学生探索,教师引路”的教与学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这样做,就有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要精心设计教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安排,除了首先考虑班上多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外,还要重视“差生”和“优等生”这两头。这里提出几点具体意见供老师们在教学时考虑。1.学习内容按层次适当安排,让优等生理解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中等生理解教材中基本的部分,差生理解教材中最起码的部分。。2.在回答内容的难度上,让差生回答形象思维方面的内容,优等生回答需要综合概括的内容,并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3.在思维训练的要求上,中等生、优等生思维的敏捷程度要求达到直觉思维状况,而对差生就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对“差生”和“优等生”的因材施教,还有一个认识问题。“差生”的造成有多种原因,诸如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家庭教育不足,智力开发迟缓,思维反应迟钝,以及受到老师的抑制,基础知识的不相衔接等等。但差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世界科学发明伟人爱迪生、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年轻数学家张广厚不就曾在孩提时成绩不好吗?“差生”一旦受到老师正确的诱导,他们也能成为第一流人才。对“优等生”也要让他们吃“好”。对此,常常有争论。一次,我参加一堂公开课教案的研究活动,执教者设计了一道数学难题。讨论教案时,不少老师提出这道题难度太大,建议删去。执教老师认为此题符合因材施教,发展优等生智能的要求,未删。后来实践证明,由于这道题的安排,调动了优等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目前世界上流行一种分组教学,就是把班内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为几组,对“后进生组”加强辅导,使他们赶上进度;对“优等生组”则提出更高要求,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学得更深一些。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亦称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原则。它是指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组织教学的原则。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分别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叫做“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指在教学中,对具体对象做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